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化。《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强调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礼仪以什么形式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也是值得思考的。
网线原理
以人情社交礼俗为例,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在宋人的《蓝田乡约》中有精准表述,所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情礼俗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化趋向淡化,但红白喜事中的人情互惠传统在城乡特别是广大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华人华侨对故乡的情感性投资与工业商贸项目引入也促进了沿海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传统在民间社会传承延续,民间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互相攀比或因人情干预社会公正的弊端,所以,我们要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融合现代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增进家庭、村落、社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让远离故乡的新城市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仪传统的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的社区成员聚会、邻里间相互关爱等,在城市住宅区重新获得家园感。
女子被男子锁喉在国家重大政治生活领域与重大节庆场合,传承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有效地展示社会政治伦理,汇聚民心,树立国家文明形象。《荀子·礼论》云,“礼,以顺人心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国家公共生活中礼仪礼典建设,任职宣誓仪式,元旦新年、春节新年的致辞庆贺仪礼,先烈纪念日的礼敬仪式,清明祭扫英烈活动,2020年新冠
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医护工作者与感染者失去宝贵生命,国家在清明节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这一顺人心合人情的仪式的举行,不仅为凝聚全国力量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精神与情感助力,而且提升了我国的国家文明形象。“礼序乾坤,乐和天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都是盛大庄严的,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由此可见,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大价值与特别意义。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国度,丰厚的礼仪文化理论积累与历代传承的礼仪实践,构成了礼仪之邦的文化表征,通过融合与转化,礼仪也构成了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面临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优秀的礼仪文化具有夯实中国文明与温润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
(摘编自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张翰和郑爽分手了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中“以化成天下”的“人文”与今天所说的“人文”含义不同,它是以礼义为核心的体现族与政教等伦理的礼仪文化。宋茜尼坤我们结婚了
B.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已从传统的自然、家庭、政治伦理转变为新的生态、社会和政治伦理。
C.人情社交礼俗有弊端,所以更要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融合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增进人们的关系。
D.礼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礼仪文化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基础,能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谢霆锋年龄
A.文章多用道理和举例论证,大量经典古籍贴合传统礼仪话题,新冠疫情、周年庆典观照现实生活。
B.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以华侨对故乡投资促经济发展和攀比等弊端对照,说明传统礼仪必须创新。
C.作者引用《蓝田乡约》说明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乡民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惠关系。
D.题目即观点,文章分别从伦理和形式两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传统礼仪文化向当代礼仪的转化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我国拥有悠久的礼乐文明,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所以相比西方国家,我们更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
B.能够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等的关系,将礼仪文化创新性融入当代社会,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颠覆。
C.我们国家在2020年清明节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哀悼仪式与《荀子·礼论》中“礼,以顺人心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D.城市化改变了我国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这也决定了乡民之间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必将变淡甚至消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材料二:
80亿人口将给整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挑战引发各界关注。古特雷斯称,随着人类大家庭逐渐壮大,世界面临着粮食不安全、不平等加剧、气候危机和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不均衡等挑战。
《今日印度》评论称,人类社会面临着不平等、饥饿、气候、城市化和老龄化五大挑战。数据显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人类全部财富的76%,而全球有8亿多人仍然挨饿。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指出,过去50年来地球几乎每天都发生与气候和水文相关的灾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贫困问题在加剧,人口集中也对自然环境造成更沉重的负担。有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数量的两倍。与此同时,能够赡养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在减少,而社会福利成本则越来越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重点提出人口增加对环境的影响。报道称,人类与野生动物对水、食物和空间的争夺在加剧。有专家指出,人口问题会导致所谓“气候不公平”的加剧。1990年至2015年间,全世界最富裕的1%人口造成的碳排放达到全世界最贫困人口排放量的两倍多。
(摘编自《联合国:世界人口达到80亿》)
材料三:
首先,人口占比的变化将影响各地区、国家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欧洲和东亚人口增速较为缓慢,甚至部分地区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占比会随之下降,如果缺乏外来人口导入,与其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差距趋于缩小,市场空间、规模、增长潜力都将发生变化,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改变。
其次,国际移民加剧。从2000年至今,国际移民对高收入国家的贡献已超出生与死亡的平衡,未来随着发达地区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模式深化,国际移民将成为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的一大驱动力。
最后,贫困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难以享受“人口红利”。人口增速最快的撒哈拉以南地区极度贫困、受教育程度不佳,难以享受“人口红利”,激增的人口反过来加重资源压力,雪上加霜,并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扰动世界发展。
“人口问题”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不断膨胀的人口会给经济及环境带来重压,但人口究竟是资源还是负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可以让人口转变为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
(摘编自《全球人口破80亿!拉开世界格局变化序幕?》)
材料四:
经济和人口的关系在本质和因果方向上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这些力量在过去两个世纪中的进展,这两个世纪的特点是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大力扩张。人口增长可能更多的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激励,而不是制约。人口增长不仅使规模经济成为可能,而且也推动了市场扩张。而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对经济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从“计划生育”到如今“放开三胎”的根本原因。
戴潆萱
贫穷地区生育率高,发达地区生育率低,已经是明显的社会现象。人口寿命增加、死亡率低,抚养子女的“相对成本”增加等都是生育率降低的因素。不过,总的说来,当今人口的特征是增多的,经济发展势头是强劲的。
(摘编自《〈世界人口简史〉: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4.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