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领航卷(四)
命题报告
尺 厘米命题人解读:本套试卷命题紧贴2022年新高考卷,凸显了新高考卷的特点,题型与高考卷基本保持一致。
大张伟经纪人命题新情境: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老舍的《黑白李》,关注名家作品;语言文字运用Ⅰ选取《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关注传统文化。
亮点新试题:第5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新诗形式特点,有一定开放性;第20题,要求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综合性比较强。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我国新诗的现状,诗论家陈仲义曾说:“已经到了世纪之交,新诗的形式建设——有关格律化主张和实践,依然在困境中苦苦挣扎。”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郑爽杨洋十指紧扣逛街其一,新诗诞生之际居然犯了急躁病,很想一蹴而就。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外国,一种诗体的嬗变,总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与改进,有人说:“文艺史上只有演变而无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不同,它们不是取决于内部生成的因素。为了急切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需要立即拿起白话文,将之当作武器,这对于诗的创作而言实在难以胜任。当时过于片面地鼓吹写白话的自由诗,而把一千多年来古典诗歌铸成的形式美全部抛弃了,就像推倒了一座令人痛恨的王宫一样,那么在野草丛生的废墟上又该如何建立新的艺术殿堂呢?平仄规定可以不用,但是音乐性的节奏感应当保存下来,一旦把白话语言和诗固有的音乐特性对立起来,再加上别的因素,势必会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另一方面,诗体无形造成了“散文化”倾向,诗歌的篇幅越写越长,内容则越来越单薄,内在结构松散,语言乏味,这种被称为诗的反而赶不上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二,历来对新诗形式与建体的见解分歧颇大,尤其是对建设新诗体缺乏认识与热情。废名谈新诗独具慧眼,但他认为“分行就是形式”,就没有必要考虑“建体”的问题了。更多的人是不重视形式的制约力,认为想怎么写都可以,甚至把格律诗视为一种障碍,更反对诗还要押韵。有的人热衷新诗的“散文化”,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美学的根本原理,而且也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另外,人们对新诗形式也存在着不少误解,误以为白话的文法和自然音节就是使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最长的诗句长达三十几个字,实在难以卒读。然而,并不是七短八长才叫新诗,据南开大学谷羽教授介绍,普希金所有的诗都有严格的轻重音安排,不能任意伸缩,近似我国的古典格律诗。法国诗歌则讲究阴阳韵搭配,音乐感很强。其实,不少写自由体新诗的诗人也写现代格律诗。胡适写过行节整齐和押韵的《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艾青说过他写了不少半格律体的诗,如《礁石》。当前兴起的“小诗热”,无非是为了发扬民族诗歌的传统,力求片言写大千。目前对一些所谓“口水诗”“羊羔体”的实验诗加以质疑是正常现象,它朝逆向发展不仅不得人心,甚至能造成一种“文化伤痛”。
(摘编自王玉树《略说建构新诗体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材料二:
新诗的形式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调适以改变当下困境?窃以为,若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各自优势相结合而建立一种新的诗体,既破除格律诗的固定外形,又设置出一种大体的形式规则;既秉持自由精神,又不让自由恣肆泛滥;既用大体的形式规则框束自由,同时又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外形的“束缚”,或许可缓解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对于这种诗体,林庚先生曾经进行过实验,并命名为“自然诗”。
至于如何重启和建构“自然诗”,新诗需要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展开。在内形式层面上,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这是新诗需要坚守的一条形式底线,因为节调和韵可构建音乐性,而音乐性是诗之为诗而非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性特征。鲁迅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指出新诗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节调”和“韵”,“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因此他提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要押韵而又自然”,敏锐犀利地洞察了新诗形式的关键在于“节调”和“韵”,而非外在的形体和样式。
杨紫个人简介
从新诗诞生以来的各种经典作品观之,新诗构建“自然节韵”并不难。这种“自然节韵”主要包
括大体押韵、中间可转韵的音韵美,注意情绪节奏和字词节奏的节奏美,使用复沓、回环等手法形成的旋律美三方面。而实现此“三美”的前提是必须“自然”。由此而言,新诗要构建“自然节韵”,音韵美、节奏美和旅律美缺一不可。湖南省专科学校
在外在的形体、体式构成的“外形式”建设方面,“自然诗”亦应遵循“自然”要求。事实上,“分行”是新诗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分行”是指诗句与诗句间短暂的停留与间隔,虽然每首诗的分行看似随意,却蕴蓄着节奏的停顿、诗情的跳跃、语气的过渡、主旨的凸显、内容的强调,行与行之间则因空间的短暂间隔而留下值得品味、咀嚼的“空白”,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因此,部分当代诗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有失偏颇,会导致诗与非诗的唯一区别与形式界限模糊消弭。
规避自由诗和格律诗两种诗体缺陷并整合二者优势的“自然诗”值得重启和重视。当下新诗所面临的形式建设困境亟待解决,“自然诗”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径。
云电视是什么(摘编自罗小凤《“自然诗”: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在特殊时期存在借用白话当武器的急迫性,也存在“散文化”的倾向性,导致古典诗歌的形式美被完全抛弃。
B. 新诗创作要突破古典诗歌的束缚,可以不讲平仄,但不能抛弃诗歌的节奏感,甚至将语言与诗歌固有的音乐特性对立。
C. 用大体的形式规则框束自由,同时又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外形的“束缚”,这需要结合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各自优势。
D. 新诗需要坚守两个方面:一是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二是新诗应保留“分行”这一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体的嬗变及其他文艺形式的演变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改进,而新诗自诞生时便试图违背这一规律。
B. 内在结构松散、语言乏味的“散文化”新诗不仅破坏了诗歌美学的根本原理,也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