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与企鹅的制空权之争——华为与腾讯
2017年6⽉27⽇,腾讯控股突破新⾼,达到惊⼈的每股288.4元,市值达到2.7万亿。根据其2016年报,实现销售收⼊1,523亿元,净利润410亿元,净利率26.9%,市盈率50倍。腾讯的盈利能⼒和增长速度让⼈惊讶。同年,华为实现销售收⼊5,215亿元,净利润370亿元,净利率7%。由于华为并未在公开市场上定价,若按50倍市盈率计算,华为估值当在1.85万亿,与腾讯相差近万亿,原因为何?
收⼊结构的对⽐:
华为与腾讯2016年收⼊结构的对⽐
华为业务来看,运营商业务包括为全球电信运营商客户提供系列产品、服务和商业解决⽅案,包括:⽆线⽹络、固定⽹络、云核⼼⽹、电信软件、IT基础设施、⽹络能源、专业服务和⽹络部署服务等;企业业务包括利⽤云计算、软件定义⽹络、⼤数据、物联⽹等新ICT技术打造⽀撑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为
政府及公共事业、⾦融、能源、交通、制造等各⾏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升级相关的产品及服务;消费者业务包括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提供智能⼿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家庭融合终端等智能设备及针对这些设备的应⽤。
腾讯。增值服务指⽹络游戏与社交⽹络的服务收⼊,⽹络游戏收⼊ 708.44 亿元、社交⽹络收⼊为 369.66 亿元。
指数级增长的魅⼒
腾讯成⽴于1998年,⽐华为年轻10岁,⽤19年时间⾛过了华为29年的历程。体验与技术,运营与销售,C端与B端,软体与硬体,时代背景相差不⼤⽽发展路径相距甚远,孰优孰劣读者⾃有成见。
所谓指数式增长,指幂次增长定律,初期增长缓慢但增长速度惊⼈,遵循指数函数y=a^x(a>1)的变动,随着a的增⼤,增长曲线的斜率越⼤,增速越快。在商业上,参数a可以代表⼀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商业竞争⼒和掌控⼒的提升,以及传播与⽹络效应的利⽤。
实现指数级增长⾄少需要如下⼏个要素:1.市场需求旺盛,有⾜够的空间进⾏扩散;2.具有满⾜需求的体验性或技术性⾰新,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占领,如果是产品的替代则需要阻⼒⾜够⼩;3.⽤户的主动传播⽽形成的⽹络效应,⼀传⼗⼗传百。
腾讯⾃创办伊始便遵循着互联⽹的指数级增长,通过获取⽤户,利⽤⽤户与⽤户之间的⽹络效应实现⽤户的指数提升。⽽华为专注在⾃⼰的通信设备提供商的定位上,以⼀个⾼科技产品制造业的逻辑稳步发展,由于产品⾯向B端的销售⾸先受限于企业的需求、其次受限于产业的发展、再次受限于技术的升级迭代及产品替换的阻⼒,难以放⼤形成⽹络效应的传播,也就难以产⽣指数级的增长。
时代背景
(通信产业)1988年华为顺应国家产业的需求⽽创⽴,在任⽼板“知识世界”论的⽀撑下,整个华为以技术和⼈才为核⼼驱动向全球通信领军企业迈进。20世纪80年代,中国⿎励邮电通信的技术改造,提倡⽤市场与国外核⼼⼚商的技术进⾏交换,实现国内通信技术的⾰新。1994年前,国内对固话铺设的程控交换机需求旺盛,却没有⼀家国产⼚商能够⽣产,全部依赖进⼝。当时中国交换机市场的产品被称为“七国⼋制”,即七个国家⼋种制式,分别是⽇本的NEC和富⼠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信、德国的西门⼦、⽐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的北电⽹络。他们合⼒⽠分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随着华为C&C08的诞⽣,巨龙通信、⼤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巨⼤中华”的推动改写了市场竞争格局,国内⼚商在通信领域逐步站稳脚跟。2000年前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重组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形成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国外⼚商基本被排除国内。随着3G、4G等移动通信制式的发展,国内通信产业完成了再⼀次飞升,基本完成对发达国家通信产业的追赶。
人权(互联⽹⾏业)1998年是世界互联⽹泡沫破裂的前⼣,恰恰是⿊暗前最光明的时刻,腾讯就是在这个最辉煌的时刻加⼊战局,开启了⼀个互联⽹的时代。因特⽹产⽣于1969年的美国军⽅(ARPA),后经由TCP/IP协议的Internet在各个⼤学之间的联通,让互联⽹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1994年,中国第⼀封邮件发向世界,拉开了中国互联⽹的潮流。随着新浪、搜狐、腾讯三⼤新闻门户巨头的诞⽣于发展,中国互联⽹迎来的⼤发展,并对世界互联⽹体系产⽣较⼤冲击。是年⼤约是2000年,互联⽹泡沫的破裂。在2007年前后,门户⽹站发展乏⼒,⽽百度、阿⾥和腾讯则借助各⾃的能⼒搜索、电商和通讯⼯具完成跨越,形成BAT三巨头格局。当前,则正是移动终端代替pc终端的加速期,智能⼿机占有量和⼈们在
2333是什么意思移动端的时间耗⽤量均⼤幅增加。
牛年成语为什么会有狼与企鹅的战争?
互联⽹的发展进⼊下半场,触⽹⽤户的增速逐年下滑,增量市场逐渐收缩,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将成为常态。随着物联⽹、产业互联的发展与演变,腾讯和华为在市场上的竞和关系愈发凸显。对腾讯来说,对B端市场的开拓逐渐成为其业务重⼼,如何抓住企业⽤户的需求,将成为其核⼼。⽽对企业来说,软件服务仅仅在于⼀部分,对于云计算、数据中⼼等硬件的⽀撑才是庞⼤的板块,这对于腾讯来说则是劣势,却不可不争之地。因此,腾讯⾯临着由软件到硬件、由C端到B端、由产品运营到技术研
胡海泉离婚发三⼤难题,⼜不得不解决。对华为来说,随着运营商业务逐渐达到瓶颈,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的发展将成为未来重中之重,作为⾯向C端的唯⼀⼊⼝,智能硬件的消费者业务在华为中的业务逐渐转化为业务核⼼,如何抓住C端,实现由C2M的转变将是这轮战略的核⼼逻辑。⽽在企业业务,视频会议、云计算等竞争则是狼与企鹅的直接战场。
试问,华为还能够遵循基本法中要求“仅做设备供应商,永远不踏⼊信息服务业”的信条么?腾讯会否放弃其⾃⾝运营优势,仿照Amazon占领云计算业务么?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游戏永远不会⼀成不变,拭⽬以待。
发展路径的分析:
(⼀)、腾讯的发展逻辑——⼀家以⼈性为基础的公司
以⼈性需求为核⼼,抓住基础需求(信息传播与社交),重构信息的传播逻辑,提⾼⼈与⼈之间交流的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泛的⽤户。依据⼈性,由基础需求向⾼端需求发展,同时构筑产品(需求层次图),PC时代由QQ、QQ会员、QQ秀和QQ币构成的独⽴闭环运作的QQ世界,移动时代的、游戏等产品矩阵。最终构建了⼀个在线的、虚拟的世界,让每个⼈都⽣活其中。
⼩马哥将对需求和产品感知的能⼒运⽤到企业组织中,建⽴了开发、活泼、创新的⾃组织体系,建⽴以极致体验和快速反应迭代为核⼼的团队。
腾讯⼈内部流传甚⼴的段⼦:⼀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就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的详细排期,总共⽤时18个⼩时。
⼩马哥的七个管理原则可以清晰体现腾讯的发展逻辑和动⼒:1。⽤户需求是产品核⼼,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态所需要的程度;2。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度、锐度、速度,是产品在⽣态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3、灵活度。做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应变能⼒更重要。4、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励内部竞争、内部是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5、开放协作度。最⼤限度地扩展协作,互联⽹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6、进化度。构建⽣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在⽆控过程中拥有⾃进化、⾃组织的能⼒。7、创新度。创新并⾮刻意为之,⽽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
(⼆)、华为的发展逻辑:
caoge在任⽼板的知本主义、精神⽂化强于物质⽂化、战争理论、灰度与平衡的管理理论⽀撑下,瞄准业务最佳,以后进者的⾓⾊寻机会、抓住机会,向先驱者的⾓⾊前进。掌控核⼼⼈才,研发⾼投⼊,实现产品的⾼利润⽔平。围绕客户(销售⽹络)的变化⽽变化,推动产品的销售。武汉科技大学怎么样
(三)、互联⽹与通信产业的终极形态
通信产业的实质是从⽀撑系统发展起来的,以满⾜社会信息的供给为终极⽬的;互联⽹⾏业是从应⽤系统发展起来,以满⾜社会信息的需求为终极⽬的。两者恰如⼀个硬币的正反两⾯,永远是存在⼀个平衡点,实现交易状态的帕累托均衡。
注:部分内容来⾃于《华为三⼗年》、《腾讯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