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情绪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之四
常见情绪处理三种方式
记住三句话,“心理健康的人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压抑情绪,心理不正常的人诉诸行动。”
通俗说法是健康者用话语说出感受和需要,不健康者用让自己难受行为表达感受,不正常人用让别人难受方式处理情绪。
举例自己工作天天加班很累,还被领导批评,周末希望独自休息会。心理健康者会直接告诉老婆孩子自己很累,需要减减压力,不愿意出去玩了。心理不健康的,很疲乏很累却说不出来,跟着家人外出,带着情绪吹毛求疵,这不满意那不满意,这样的人长久以来身体容易出毛病,又查不出所以然,这是心理问题躯体化表达;还有人一会到家,怒气冲冲,借题发挥,指责家人,甚至连打带骂,这就类似耍酒疯,让别人难受方式宣泄自己压力。
再如,讲课很累,回家一看没做饭,生气。心理健康者知道自己情绪叫做生气,还知道来自饿了的生理需要,因此会提出诉求,给老婆说讲课很累很饿能否给自己做饭吃。心理不健康
新房装修步骤者感受生气,但不知道生气真正需要是什么,比较文明,压抑情绪,自己进厨房做饭,叮叮当当,唯恐动静不大。心理不正常者,不合心意时候根本不去体会感受和需要,直接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心理学习四个阶段
所有学习都是这四个阶段,无知——自知——觉察——习惯。
一是无知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傻子状态。我们对一个傻子说他傻,他一定不会承认的,反过来还会说我们傻,这就是无自知之明。比如当下疫情严重期间有些人无所谓,傻大胆,打骂人冲关卡无视防护措施要求。
有一种寒号鸟,春暖花开时悠闲享受美好,嘲笑那些忙碌勤劳的鸟儿,到了寒风呼啸瑟瑟发抖,还懒得准备过冬食物,不垒鸟窝,得过且过,快乐一时是一时,一旦寒冷饥饿只有自哀自怨,“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二是自知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学生状态。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人贵自知之明,这也是宝贵的好奇心,难得的真诚品质。
可以说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成长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保持多一点的清醒,知道自我局限性,心态谦卑,从而保持前进的动力。笨鸟先飞为什么被人肯定,就是因为这种笨鸟具有自知之明,那些自称菜鸟的人也是这样,敢承认自己很菜,才有成长的无限可能。
三是觉察阶段,知道自己知道,老师状态。许又新教授说到“现实”时,认为“这种强调面对现实和对自己负责,跟存在主义的心理很有几分相似”,可以用自由的定义来理解,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谁能百里挑一祁汉牵手成功安徒生的《夜莺》童话故事,是唯一以中国为题材写的,说的是一只歌声美妙的夜莺,成为国王的宠儿,后来国王喜欢上了一只人造夜莺小鸟,外表华丽,旋上发条就有歌唱,于是夜莺毫无留恋的飞走了。后来皇帝重病,人造夜莺无法歌唱,这只夜莺鸟飞回来,用歌声挽救了国王生命。这只夜莺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保持自我觉察能力,足以启发我们。
四是习惯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咖状态。李克富老师做完咨询或者讲课之后,总结才知道自己使用什么技术,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缘故。很多人很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给人舒心感觉,人家就是从小善解人意的品格使然。
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这就达到了习惯阶段。所谓习惯,就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学会了东西,那些优雅从容的人,稳重冷静的人,就是自律后形成的习惯成自然。
这时候菜鸟成长为老鸟,笨鸟也成长为聪明鸟。好比我们问那些教育好孩子的家庭,人家做父母会说啥也不懂,其实人家就是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哪怕做父母的没有文化,如同农民父母也一样可以教出好孩子来。
魏晨的资料人际关系发展四个阶段
情绪管理离不开人际关系自我定位,可以说情绪问题都来自把他人当自己,为此要努力做到把他人当他人,把自己当自己,最后才可以做到把自己当他人。这个过程就是自恋——边界——自尊——共情。
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国外美食节目驾校老师(类似很多领导)批评学员太笨学不会,却没想到自己学了多少年,教了多少次;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动辄说了多少次还不会,没想到自己是孩子时候不如孩子;位置不同的人总是彼此对立观点,其实楼层不同视野不同,肚量能量不同。这就是以自我
为中心。
看到孩子玩游戏就不爽,作业拖拖拉拉就生气,甚至团揉过试卷,数落过“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是如何学习的”,踢门事件,误解批评看“黄书”事件等。这种对待孩子方式,都是“把别人当自己”,一方面把自己情绪发泄出去,把自己不接受想法强压给孩子,其实就是“投射”,另一个方面则是把理想化自己投射给孩子,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其实不过是为了那个自己没有做到的“理想自我”。
场地租赁协议范本把别人当成别人,这就是界限分明,不包办替代,也不指手划脚,尊重他人犯错和尝试权利。
把别人当人看待,就是接受别人犯错,是人就不完美,注定会出错。中学时候孩子喜欢英语,参加新概念英语学习,遇到好的老师,欣赏他,鼓励他,由此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精心准备但成绩不理想,有些灰心失望。接着有个同学所在英语学习机构搞比赛,我们鼓励参加但也不强求。原本不愿意参加,隔几天轻松提及这事情,建议即便参加也不过高目标,权当与同学一起玩就好,他自己同意了,没想到发挥越来越好,最后拿到了第一名,奖杯奖品证书一应俱全。
把别人当作别人,本质是多祝福少担心,这体现出信任的力量。当然,把别人当成别人,还包含人文情怀在里面,宽容理解别人,就是把这个人的行为放在特定环境理解,比如严重压力下的发挥失常,人会变傻变笨甚至变疯。
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自知之明,做到自尊自重,做好自己事情,提升自己能力。
我则是在体验亲子关系中,逐渐意识并努力做到这点的。原本在孩子初一时候,我们父子关系很好,表现为放学后玩一会斗牛士游戏,互相从两个房间出来,肩披风衣,逐渐靠近,胳膊顶住,有时候也会继续蒙眼睛摸人游戏。后来关心学习成绩,着急上火,投射出自己焦虑,亲子关系紧张且糟糕起来。这时候家里一把手发话了,孩子事情暂时不要我插手,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最糟糕阶段事实上孩子不和我打招呼,对抗厉害,我也已经甘拜下风。
于是开始心理学学习,就此开始检讨自己,而且用行动来表达来对孩子的关心与爱。“说不通写的通,山不动我来动”。买了很多五彩便签,每天至少写一张,都是基于每天的事情、感受、祝福、理解、好句子等,贴在孩子可见的饭桌、床头、书桌、墙壁等,初二开始坚持到高一,在关系和谐后依然坚持了很长时间。
做我自己的事情,不再焦虑孩子事情,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等一样好的多,中考成绩也优秀。
这个体会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阶段,家长一定放手,好处多多,一是自己忪闲,二是孩子高兴,三是关系良好,四是自我成长。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
把自己当成别人,可以从别人角度看别人,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一个人,唯一理由就是我们不是他。
前年春节前跟团旅游去了趟长江三峡,在神女峰景区,我们坐上画舫小船,导游是个消瘦的当地中年男子,开口就笑眯眯的问大家好,然后让大家猜猜他的姓氏是啥,给了提示,他与西游记那位大闹天空的是一个姓。
于是小孩子们热闹了,纷纷说姓孙,导游摇头。姓唐、姓猪、姓沙,导游摇头,提醒不是玉帝还封了啥名号吧。这时候,聪明孩子大声喊道,姓齐,导游摇头,再猜。
韩国自杀率居世界前列终于有人喊出了,姓侯。买完了关子,导游终于说这位客人聪明,恭喜猜对了,他姓侯,孙猴子的“侯”。做导游的都是聪明人,绝对的共情高手,这位猴导知道游客出来就是开心娱乐的,因此主动用游戏让大家互动起来,气氛活跃了,心情先紧张再放松,就感受更强烈快乐。人家这个导游已经轻轻松松做到了“把自己当成别人”。
处理人际关系,搞好情绪管理,就是“始于边界,经过自尊,终于共情”。
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心理状态的人,我们自己也会处于不同心理状态,识别好自己所处心态最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