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术经历: | |||||||||||||||||||||||||||||||||||||||||||||||||||||
个人简介: | |||||||||||||||||||||||||||||||||||||||||||||||||||||
| |||||||||||||||||||||||||||||||||||||||||||||||||||||
| |||||||||||||||||||||
学术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光电薄膜特性及光电子器件,从事博士后研究器件的研究内容为高介电常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及光电器件的应用。 | |||||||||||||||||||||
个人简介: 分别于2000年与2004年在吉林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电子科大机电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先后在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美)和阿肯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美)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至今为止,发表和录用论文39篇,其中SCI检索30于篇,EI检索3篇。 | |||||||||||||||||||||
| |||||||||||||||||||||
| |||||||||||||||||||||||||||||||||||
学术经历: | |||||||||||||||||||||||||||||||||||
个人简介: | |||||||||||||||||||||||||||||||||||
| |||||||||||||||||||||||||||||||||||
| |||||||||||||||||||||||||||||||||||
学术经历: 1997年-2001年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光电信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9年,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光学工程专业,分别于2004年与2009年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1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任教。 | |||||||||||||||||||||||||||||||||||
个人简介: | |||||||||||||||||||||||||||||||||||
| |||||||||||||||||||||||||||||||||||
| |||||||||||||||||||||||||||||||||||
学术经历: 1990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真空技术及设备专业,获本科工学学士。2007年6月获得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2月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1990年7月~2010年11月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2010年12月调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工作。 | |||||||||||||||||||||||||||||||||||
个人简介: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真空应用技术开发、薄膜工艺研发、真空应用设备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业务和管理性工作,参与、承担过数项科研与民品开发项目。在《薄膜科学与技术》、《真空》、《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真空科学与技术》等杂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篇。 | |||||||||||||||||||||||||||||||||||
| |||||||||||||||||||||||||||||||||||
| |||||||||||||||||||||||||||||||||||
学术经历: 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讲师, 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 | |||||||||||||||||||||||||||||||||||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共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部,。其中研究生教材1本。授权专利5项。目前承担项目共1项。科研经费共100多万元,年均20万元。 | |||||||||||||||||||||||||||||||||||
| |||||||||||||||||||||||||||||||||||
| |||||||||||||||||||||||||||||||||||
学术经历: 1998-2002年 电子科技大学 获得物理电子技术学士学位; 2002-2008年 电子科技大学 硕博连读 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2009年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晋升副教授职称。 | |||||||||||||||||||||||||||||||||||
个人简介: 2002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技术方向,2008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探测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微细加工工艺相关方向的研究。近年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重点基金、总装预研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迄今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Luminescence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被SCI/EI检索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目前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 |||||||||||||||||||||||||||||||||||
| |||||||||||||||||||||||||||||||||||
| |||||||||||||||||||||||||||||||||||
学术经历: 2001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就职于深圳华为移动通信事业部,任WCDMA业务部经理; 2006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9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获评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 |||||||||||||||||||||||||||||||||||
个人简介: 生于重庆长寿县城关镇; 2003年至2009年,师从于现代光电测控及仪器实验室负责人、单片集成电路与模块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与微波单片集成(OMMIC)方向学术带头人叶玉堂教授,长期潜心于测控仪器、物理光学及算法分析技术研究,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并留校执教,先后获电子科大优秀本科论文、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获聘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为《红外与微光》研究生教材及《集成光学》教材执笔作者;已在美国电子学会刊物Mic. and Opt. Tec. Lett. 和国内重要学会刊物《科学通报》、《电子学报》、《物理学报》、《光学学报》、《通信学报》、《宇航学报》、《中国激光》、《半导体学报》、《应用科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0篇,EI收录近30余篇; 以负责人和主研身份,完成分别由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总装备部、电科院、省科技厅、粤港关键领域重点项目以及企业等资助的科研课题10余项,现正负责课题3项,科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 | |||||||||||||||||||||||||||||||||||
| |||||||||||||||||||||||||||||||||||
| |||||||||||||||||||||||||||||||||||
学术经历: 2007年在四川大学纳光子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2007-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 2009年晋升副教授; 2010-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MIT)做访问学者。 | |||||||||||||||||||||||||||||||||||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微纳加工技术﹑集成光学、微波光子学﹑传感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研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总装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
| |||||||||||||||||||||||||||||||||||
| |||||||||||||||||||||||||||||||||||
学术经历: 1999.9-2003.6就读于四川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同时获软件工程第二专业学位;2003.9-2008.6由四川大学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攻读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其中2004.7-2005.12在北京智通机器人有限公司担任光电工程师;2008.7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年12月被聘为副教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将于2011年5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光子中心从事一年的访问研究。 | |||||||||||||||||||||||||||||||||||
个人简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机器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光纤激光技术﹑激光相干合成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总装备部预研、新品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现为IEEE会员,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SCI检索17篇,EI检索25篇)。并为《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Chinese Optics Letters》、《Sensors》、《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审稿人。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科生学位基础课《物理光学》的教学工作。 | |||||||||||||||||||||||||||||||||||
| |||||||||||||||||||||||||||||||||||
| |||||||||||||||||||||||||||||||||||
学术经历: 97年3月应用数学硕士毕业,开拓和奠定了高阶算子及发展方程理论;留校5系至2000年6月从事应用电子技术科研及教学,2000年9月至今从事光学工程科研及教学;科研项目1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1篇,以第一署名人申请发明专利35项,涉及集成光学、光通信、光传感、光子晶体、光 | |||||||||||||||||||||||||||||||||||
个人简介: 科研项目1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1篇,以第一署名人申请发明专利35项,涉及集成光学、光通信、光传感、光子晶体等领域。 | |||||||||||||||||||||||||||||||||||
| |||||||||||||||||||||||||||||||||||
| |||||||||||||||||||||||||||||||||||
学术经历: 1992.7-1996.7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本科学习 1996.9-1999.3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研究生学习 1999.4-2003.2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任教 2003.3-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任教 | |||||||||||||||||||||||||||||||||||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了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近20项,近三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24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授权专利2项。 | |||||||||||||||||||||||||||||||||||
| |||||||||||||||||||||||||||||||||||
| |||||||||||||||||||||||||||||||||||
学术经历: 1996年于四川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 |||||||||||||||||||||||||||||||||||
个人简介: 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总装预先研究基金、总装预研等多项研究项目。在激光雷达成像技术、军用目标的光学特性、大气中的光传输特性等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应用技术、高能激光光束质量评价、红外技术等。 | |||||||||||||||||||||||||||||||||||
| |||||||||||||||||||||||||||||||||||
| |||||||||||||||||||||||||||||||||||
学术经历: 1995.09-1998.07,北京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摩擦化学; 1998.08-2001.11,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Ph.D.),表面科学; 2001.12-2003.12,北京大学,博士后,纳米材料; 2004.03-2007.04,北京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讲师,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2007.05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太赫兹、红外敏感材料与器件。 | |||||||||||||||||||||||||||||||||||
个人简介: 海南省文昌县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多种国际重要刊物特邀审稿人;曾在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多种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以及多种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四十多篇学术论文;已申获国家发明专利、国防发明专利9项;主要学术背景包括:材料(半导体及纳米)学、化学、表面科学、光电探测器、摩擦学、表面改性、大型超高真空设备等;现参与或主持包括国家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目前,主要从事光探测器的研究。:83208959 | |||||||||||||||||||||||||||||||||||
| |||||||||||||||||||||||||||||||||||
| ||||||||||||||||||||||||||||||||||
学术经历: 1992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95年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现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工作, 2002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 2000年9月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进修, 2002.10~2003.08受国家出国留学基金的派遣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材料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 2008晋升教授,2009年晋升博士生导师。 | ||||||||||||||||||||||||||||||||||
个人简介: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四川省科技厅及成都市科技局评估专家。长期从事电子传感器技术、材料与元器件、微组装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预研、新品等近20余项,已经鉴定和验收的有10余项。在其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支持。在Sensors&ActuatorsB,ThinSolidFilms,JVacSciTechnolA,J.CrysGrowth,ReviewScientificInstrument,EurPhys.JB,Sensors&ActuatorsA,Ferroelectric,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检索15篇(第一作者6篇),Ei检索31篇(第一作者1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已经授权5项(第一申请人2项)。参编专著“多芯片组件(MCM)技术及其应用”和“功能材料词典”合计约10万字。 目前主要从事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第二主研或第一主研承担了多项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各1项、863面上项目1项、预研1项和新品2项和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
| ||||||||||||||||||||||||||||||||||
| ||||||||||||||||||||||||||||||||||
学术经历: 2001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博士学位, 2001.3-2003.12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讲师, 2003.12-2009.7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士, 2009.7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IEEE会员。 | ||||||||||||||||||||||||||||||||||
个人简介: 中共党员,先后参加和完成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授权3项,实施专利技术转让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国防科技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成都市科技进二步奖两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在从事导电聚合物材料、传感器有机敏感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光电器件等项目的研究。 | ||||||||||||||||||||||||||||||||||
| ||||||||||||||||||||||||||||||||||
| ||||||||||||||||||||||||||||||||||
学术经历: 1990年-1994年就读于东南大学,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生院北京研究生部,光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2004年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200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2005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教授。 | ||||||||||||||||||||||||||||||||||
个人简介: 科研方向为光电检测仪器,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以来,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第一主研,承担自然科学基金、总装新品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超过600万元。承担了《红外与微光技术》本科生课程和《红外系统与信息处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光学教程》,在一级学报发表论文20余篇。 | ||||||||||||||||||||||||||||||||||
| ||||||||||||||||||||||||||||||||||
| ||||||||||||||||||||||||||||||||||
学术经历: 1987.9-1991.7: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本科,材料物理; 1991.7-1993.9:成都401信箱1分厂,技术员,电子材料及元器件; 1993.9-1996.7: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材料物理; 1996.7-1998.7: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助教,电子材料及元器件; 1998.7-2003.7: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讲师,电子材料及元器件; 2000.3-2007.12: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003.7-2008.7: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教授,光电薄膜与敏感电子学; 2008.7-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光电薄膜与敏感电子学。 | ||||||||||||||||||||||||||||||||||
个人简介: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第九批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在从事气体传感器阵列、生物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面的研究。长期从事光电薄膜与敏感电子学领域,尤其是敏感薄膜与传感器技术方向的科研工作,作为主研或负责人参加的在研项目10项,完成鉴定(或验收)10余项,其中,作为主研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8项,近期在《SensorsandActuators》、《功能材料》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120余篇次,申请专利9项(其中授权5项),合著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 | ||||||||||||||||||||||||||||||||||
| ||||||||||||||||||||||||||||||||||
| ||||||||||||||||||||||||||||||||||
学术经历: 1978.2—1982.1 重庆大学(77级)自动化,获学士;1987.9—1990.1 电子科大,电路与系统学科,获硕士;1990.2—1996.7 四川轻化工学院任教,科研处副处长;1996.8至今,电子科大任教。现任电子科大教务处副处长,1995年晋升副教授。 | ||||||||||||||||||||||||||||||||||
个人简介: 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名;教学效果优秀。1998年入选电子科大第二期人才工程;2003获电子科大优秀教师; 2001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 ||||||||||||||||||||||||||||||||||
| ||||||||||||||||||||||||||||||||||
| ||||||||||||||||||||||||||||||||||
学术经历: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市南开大学物理系,2001年结业于吉林大学在职研究生班。 1982年于沈阳某微电子研究所参加工作,1982年~1985年,任离子注入工艺技术员;1985年~1993年,负责蒸发、溅射工艺技术;1991年~1994年,从事器件工程师工作,先后承担过若干种NMOS、CMOS电路的研制工作,负责器件的工艺设计、工艺串线及工艺调整; 1995年~1999年任研究所芯片研制中心工艺线线长,负责工艺线所有器件(包括NMOS、CMOS、TTL器件)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调整及生产管理,高级工程师;1999年~2001年,任研究所芯片研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2001年~2006年任研究所芯片研制中心主任;2006年任研究所副总工师。2006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 | ||||||||||||||||||||||||||||||||||
个人简介: 十几年来,先后承接国家及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几十项,开展了多项基础工艺研究项目。共获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科技进步二等奖七次,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发表论文十多篇。现从事研究方向:MEMS工艺技术研究、光电集成器件技术研究等。 | ||||||||||||||||||||||||||||||||||
| ||||||||||||||||||||||||||||||||||
| ||||||||||||||||||||||||||||||||||
学术经历: 1983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现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激光技术专业。 1989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学科硕士学位 。 2002年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9年至今在校从事电磁场与波、微波声学、光学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
个人简介: 1989年至今在校从事电磁场与波、微波声学、光学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5年—1998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副主任;1998年—2001年7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总支书记;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处长;2006年8月至2007月5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2007年6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1994年获成都市第二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1996年获电子科技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一等奖,电子科技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1997年获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场分析及计算、激光测试、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声信号检测及处理、声光技术及光声技术等。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并参加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自然基金、预研、型号等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鉴定6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多人。 | ||||||||||||||||||||||||||||||||||
| ||||||||||||||||||||||||||||||||||
| ||||||||||||||||||||||||||||||||||
学术经历: 1978.09-1982.07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系本科。1986.09-1989.07在四川大学在职攻读“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09-2003.12在四川大学在职攻读“材料学”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2.08-2004.03四川大学任教, 200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教研副主任、主任、系主任。 2004.04-至今调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 ||||||||||||||||||||||||||||||||||
个人简介: 1982.08-2004.03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2004.04-至今主要从事光电薄膜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的科学研究。 研究兴趣和主攻方向:硅基薄膜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基于硅基薄膜材料的光电器件研究。 | ||||||||||||||||||||||||||||||||||
| ||||||||||||||||||||||||||||||||||
| ||||||||||||||||||||||||||||||||||
学术经历: 1992年8月-1995年7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 1995年7月-1996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1996年8月-1998年7月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博士中退,赴日留学) 1998年7月-2001年3月东京农工大学(工学博士) 2001年4月-2003年3月大阪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 2003年4月-2003年7月亚利桑那大学光科学中心(研究助理) 2003年8月-2005年10月佐治亚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2005年11月-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年-至今博士生导师 | ||||||||||||||||||||||||||||||||||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1)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2)有机场效应管(OFET)材料及其器件;(3)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4)有机敏感薄膜与器件。 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OLED工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京东方OLED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光电显示专家,国家“863计划”网评专家,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等,《Sensors&Actuator》、《J.Mater.Eng.》等十余种杂志的特约审稿人。电子科大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发改委光电显示专家、OLED工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副主任。在加入电子科大以前,在学术杂志(包括Adv.Mater.,J.Am.Chem.Soc.等杂志)发表论文38篇;获得了美国、PCT、中国发明专利各1项、日本发明专利2项。 2005年11月底自美国归国后加入电子科大,,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含录用),目前已申请受理的国家发明专利95项(含2项美国专利),已授权28项。 培养学生的情况,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后3名(已出站2名),博士生12名(已毕业4名),硕士生18名(已毕业6名)。 | ||||||||||||||||||||||||||||||||||
| ||||||||||||||||||||||||||||||||||
蒋亚东,吴志明,李伟,谢光忠,蒋宁,杜晓松,王涛,王军,吕坚,太惠玲,许向东,黎威志,顾德恩,袁凯,这些是红外传感方向团队里的老师,你看着报看着联系联系。其中吕坚招学生,刘子季是讲师但是带学生做电路,你可以报其他老师,然后可以转到电路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