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数字艺术
固定电话怎么充q币《八佰》根据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战四行仓库保卫战改编而成(这里的“淞沪会战”是指“第二次淞沪会战”或者叫“八一三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由国民政府军八十八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400多名士兵以少敌多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史称“八百壮士”。在此之前,八百壮士的故事IP进行过多次艺术创作,以1975年丁善玺执导的《八百壮士》最为出名。《八佰》的视听语言具有战争片的波澜壮阔,不乏高科技的拍摄手段、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尝试。与此同时,多样的镜头叙事、场面调度、独特的人物视角,成为影片独树一帜的关键。
一、多样的镜头叙事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曾评价电影为“来自的乌有之人讲述的故事”。镜头是构成电影视觉语言的基本符号。电影的叙事及视觉语言有一个重要且基本的原则:隐藏摄像机的存在,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电影(尤其是故事片)的假定性[1],为观众在漆黑的影院之中营造一场最“真实”的梦。在《八佰》线性复调叙事结构中,不同的镜头手法组合能够丰富视听语言的多样性,增加影片的层次感。
(一)临场感的手持镜头
《八佰》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虽然含有戏剧化成分,但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片中的镜头语言设计更为偏向真实,真实的临场感来源于手持IMAX摄影机和长镜头的使用。
欧美个性签名开始的一幕是端午戴着斗笠在废墟里行走,手持跟拍镜头类似纪录片画面,让观众随着端午的步伐快速进入电影时代背景的氛围里。《八佰》作为一部战争片,战争场面是全片矛盾冲突的高潮,这要归功于手持长镜头带给观众的身临其境之感。《八佰》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 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相比于传统摄影机视野增加约40%,影片的清晰度、彩饱和度大幅度提升,带给观众直白且强烈的感官刺激。
影片中段52分钟,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第二日,日军进攻仓库西墙,全团开始进入战斗状态。几个手持长镜头组接一气呵成充满了战斗紧张感。李晨饰演的山东兵奔跑入画,递给“逃兵”端午支后将他拉走,另一个士兵随之入画把扔给老算盘。紧接着镜子里出现“瓜怂”老铁满面愁容的脸,一个移轴镜头突显了他内心的恐惧与纠结。随之手持的快速水平移动镜头跟着奔跑的士兵一起穿过仓库,反映出其他士兵的备战像,通过镜头晃动传递出迫在眉睫的不安。这几个手持长镜头之间的剪辑组接十分巧妙,几乎看不出镜头切换,如同亲临战争现场。场面调度与演员之间配合得相得益彰,用流畅的镜头语言将影片战争场面推向小高潮。
刘令姿身高(二)“纪实性”风格
电影的“纪实性”风格丰富了视听语言的表达,导演使用独特的望远镜视角和记者摄像机黑白画面,在观众之间营造出真实距离。首先,在《八佰》中多次使用主观的望远镜视角。第一次出现在南岸租界区的教授使用望远镜远眺对岸的交战情况,画面模拟出教授望远镜的主观镜头,配合摇镜头以旁观者视角交代了北岸早已破壁残垣的大致情况。四行仓库中,端午用望远镜看到自己的叔叔被日本人悬挂处死,奄奄一息时传来“看好小湖北”的遗言,成为推动人物成长的转折点之一。片中多次出现类似的视角——日军侦查时,对岸的外国记者持摄影机拍摄、过桥
从电影《八佰》
的视听语言看管虎个人风格
文/崔 友
摘 要:2020年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作为疫情之后第一部上映的国产电影,不可避免地引发众人关注。管虎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近几年的电影不断追求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八佰》的视听语言有着管虎的个人风格,也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电影。因此,电影中多样的镜头叙事特点、画面彩和视觉元素、个性化的听觉元素,显现出管虎的个人风格。
关键词:八佰;视听语言;管虎;艺术风格
102创意2020/12
时狙击手倍镜等,这些画面构图为远景,使用长焦镜头拍摄。
摄影师曹郁说这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距离感,模拟真实的人眼视觉,而不是刻意电影化的特写镜头。
影片“纪实性”在于还原方兴文记者摄影机的黑白画面。《八佰》描绘了“八百壮士”的众生相,不到绝对的主角,又好像都是主角。影片一开始跟随“逃兵”端午、小湖北、叔叔的视角进入四行仓库,他们是渺小的没有正式的底层小人物。没有谁一出场就是英雄人物,其中有老兵油子、痞子、新兵蛋子,鲜活地展现了害怕死亡的人之本能。这些只想回家过安稳日子的底层小人物,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只得被迫勇敢,不断成长。在视听语言方面,方记者拍摄时画幅变窄变小,画面处理成复古黑白模拟摄影机的拍摄,以主观视角记录下用军刀刮胡子的、头上缠着绷带吹口琴的、手受伤却坚持画
画的、用小块干粮逗猫的士兵……可以看到他们在面对恐怖战争之余,苦中作乐坚守内心美好的情趣。第三日,端午不幸中弹,临终前想完成拍照片的心愿,方记者的相机黑白画面再次出现,定格在端午最后的模样。
中国第六代导演总是与“反叛”“后现代”等词语挂钩。
不同于第五代导演强调叙事的影片风格,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着重个人化、风格化。管虎早期的作品注重形式的创新,淡化叙事。例如《头发乱了》(1994)和《浪漫街头》(1996)碎片化的叙事表达、快切的镜头、情绪化的日常琐碎是管虎早期的个人风格。2009年管虎回归大银幕,他的个人艺术风格犹存,但影片叙事逐渐面向大众,向商业化转型;《斗牛》(2009)、《老炮儿》(2005)、《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2019)是管虎逐渐转型的代表作。
享受赏花的心情短语二、丰富的画面彩与风格化视觉元素
光与彩,既是电影造型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电影视觉语言的独立单元。自电影彩化以后,影像的彩元素逐渐成为电影叙事、表意的手法之一。电影彩与光影相互联系,彼此配合构成一部电影的总体基调,而一部电影的视觉元素往往是导演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八佰》的画面彩是影片意义结构的主要依托,风格化的视觉元素烙印着管虎的个人艺术符号。
(一)苏州河两岸彩对比
苏州河如同生与死的界线。南岸的租界是“东方巴黎”,国难当头,上海即将失守,租界中却、纸醉金迷,渲染出“,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氛围。北岸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四处断壁残垣、黑夜无尽,400余人抵御日军的轮番进攻,为主力军撤回中原断后;要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
苏州河两岸的巨大反差,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彩表现出来。
南岸的画面整体是暖黄调,离苏州河越远灯光越亮。租界内部设置大量灯光照明,灯红酒绿的世界似乎还隐藏在租界的更深处。配合着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彩艳丽的广告牌打造出天堂般的梦幻效果,令人向往。
北岸像被人遗弃的孤岛,画面近似于现代绘画的质感,彩是偏冷的黄绿调,是整部影片彩的总基调。北岸的灯光相对较少,白天人物处于类似自然光的环境里。仓库里面的画面彩蒙上一层灰调,传递出生灵涂炭的气息。剧组重建了当年苏州河南北岸的建筑景观,尤其是1:1还原的四行仓库,视觉上阴沉而压抑,像是一座巨大的坟墓。正如谢晋元曾对士兵们说的,“四行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
江南百景图攻略这场战争实际上处于“舞台”的形态之中,仅仅是打给西方列国看的一场表演战。电影不断使用彩、灯光等视听语言强化舞台的空间观念。南岸的租界本应该是洒满金粉的舞台,但是真正在台上打着“表
演战”的却是北岸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塑造出租界内的人隔岸观火的讽刺与戏谑。电影中苏州河南北两岸的强烈对比,离不开画面灯光、彩等视觉元素的烘托。
(二)动物意象化
管虎在早期接受采访时说:“《八佰》是一部并不纯粹的战争电影”。诚如管虎所言,《八佰》并非一部纯粹的战争电影,有着精彩刺激的战争场面和“中华不亡”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管虎也在追求自己的艺术表达。所以,影片中出现了极具管虎风格的动物意象化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八佰》开篇第一个镜头,是一只田间的老鼠,从它身边疾走而过的是前来支援上海战场的湖北保安团。端午等一行人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逃兵”,老鼠的意象象征着端午本性之下最原始的“鼠性”。
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意象是仓库中的白马,屡次有白马奔跑的镜头并贯穿全片。自古以来,白马是罕见且尊贵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白马”也被赋予与众不同的人文含义。《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的卢”,《西游记》里唐玄奘的白龙马,都是不畏艰险、驰骋沙场的精神化身[2]。影片的几个关键性阶段均出现了白马,第一日是南岸的老百姓以为国军已经全部撤离时,白马从马厩里跑到街上,南岸的老百姓们指着白马大呼:“有马!”。第三日升旗之战后,白马变得浑身是伤却仍在不停向前奔跑着。白马还出现在小湖北的幻想之中——端午穿着一身赵子龙的战服身骑白马,独自一人毫无畏惧地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现实中的白马与小湖北的幻想交织在一起,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感。白马在影片
m356中和年幼的小湖北、小七月关系最为亲密。白马的意象在《八佰》中大概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灭的希望和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就算遍体鳞伤也要奋力
103数字艺术
奔跑。《八佰》将动物的意象化进一步升华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管虎是一个偏爱动物的导演,他执导的多部电影里都运用了动物意象化的手法。《斗牛》(2009)、《老炮儿》(2015)到这部《八佰》均出现了大篇幅的动物镜头。《斗牛》更是把奶牛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管虎的电影中每一个动物背后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引申意味。《老炮儿》中,六爷张学军骑着旧自行车用老江湖规矩赴最后的对决时,那只被富人圈养着的鸵鸟逃脱牢笼,在与它格格不入的北京马路上寻自由。随着时代剧变,六爷的那套江湖仗义早已不复存在,他仅仅是一个落魄小卖店主遛着鸟的中年人。当他骑着车赴约冰湖对决时,他如同那只逃出禁锢,追求自由的鸵鸟,不再埋着头退缩,勇敢追求内心的那份无悔和尊严。
三、个性化的听觉元素
声音构成电影视听语言的“听”部分。听觉语言由音乐、音响(效果)、对白组成。电影的声音空间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空间元素,勾勒出银幕世界中的现实主义或反现实主义。《八佰》个性化的音乐音响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造就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共存。
(一)方言对白
角对白或称之为台词,是电影中塑造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载体。管虎的几部代表作无一例外都有方言对白,其中包含大量的地域性和较为粗俗的词汇和语句。语言的粗鄙一直是管虎电影风格中为观众接受所形成的两极分化的一点。
《八佰》的对白更是涵盖了全国各地的方言,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士兵汇聚在一方仓库,为了租界内的平民百姓,为了身后四万万中华同胞而战斗。不同的方言体现出底层小人物的市井气息,使他们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变得合理起来。羊拐操着一口方言骂着不敢拿打仗的老铁“瓜怂”时,人物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真实想法,一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方言对白是小人物发出个体声音最直接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还原人物的地域特征,因成长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最后一夜,羊拐等人留守仓库保护其他人过桥,为国捐躯前他不断问老铁触碰女人的滋味。羊拐身上的粗鄙世俗在这一刻达到极致。粗鄙世俗之下,揭示出人类最原始的性本能和性欲望,传达着在战争年代,一个普通人对和平岁月与家庭生活的憧憬。
(二)京剧、皮影戏彰显民族特
音乐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质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八佰》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和皮影戏。浓厚的民族特是听觉语言的另外一大亮点。京剧、皮
影戏与战争、人物、时代背景环环相扣,从侧面升华主题,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电影中的京剧、皮影戏主要在三个方面诉之。首先,最初的南岸戏班,夜夜笙箫为租界里的人们唱着《走麦城》,看到八百壮士不屈不挠地用生命换来祖国完整后,南岸民众逐渐点燃了爱国热情。从事不关己的隔岸观火到最后对血肉同胞伸出援手,南岸中国人的转变是影片中埋藏的一条暗线,这条暗线可以在戏班的戏曲变化中初见端倪。从《走麦城》到后来的《长坂坡》[3],借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之口说出了两者的差别:“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而赵子龙他护着国呢。”其次,端午为山东兵修好了皮影戏的人物,端午说自己家乡也有皮影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同胞之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跨越了地域。后来,山东兵为大家表演了皮影戏《仙游》:“半世飘零半戎生,风打灯笼照残灯。浊酒一壶梦未冷,了此残生再出征。”唱词暗喻了仓库里八百壮士跟随国军一路战斗的心境。再次,最后一夜,老铁留守仓库举起大刀在天台唱起:“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天助黄忠成功劳……”。他好像化作《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至死不渝、视死如归,老铁一边唱着一边挥舞大刀,那一刻他与黄忠的赤忱精神相互契合,渲染出人物精忠报国的悲剧彩。
《八佰》是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心血之作,筹备十年,几经辗转,最终定档。这部电影就像片中不放弃的八百壮士,势如破竹地向观众献上一场与众不同的爱国主义战争片。浅析影片的视听语言,从手持镜头到“纪实性”风格的镜头叙事、画面彩运用、方言对白和民族特的音乐等可见管虎在创新的同时仍秉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可能因时长删减,上映版中存在单一人物脸谱化、人物动机不足
等方面的瑕疵,但不为一部值得欣赏和反思的电影佳作。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常艳芳.电影《八佰》传达中华审美和中国精神[N].山西日报,2020-08-28.
[3]孙佳山.《八佰》中不可忽视的戏曲元素[N].环球时报,2020-08-21.
作者简介:崔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专业。
编辑:姜闪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