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辽宁网上营业厅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视剧人物改编的局限和出路
吃粽子有什么讲究
——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
杨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自《白鹿原》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成为业界学者研讨的对象之一,作品时间跨度之广,思想意蕴之深厚,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诵读,在后现代主义的洪流中电视剧《白鹿原》的人物改编虽是成功的,但是还是存在其局限性的,未来的人物改编之路该怎么走?该往哪走?这是从事编剧人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改编;儒家文化;
一、经典的小说文本—《白鹿原》
洛杉矶之战影评1、文本与影视—《白鹿原》介绍
《白鹿原》诞生于1993年,作者陈忠实先生,讲述了白鹿两家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一经出版
就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荣获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电视剧《白鹿原》在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中也都曾获得过大奖,足见其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改编后的电视剧都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力。
2、白鹿原的前世今生
白鹿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绝佳之地,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人杰地也灵,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地点,剧中白嘉轩的淳朴、正直,朱先生的大公无私、舍生忘己都深深体现着儒家的思想在白鹿原所具有的影响力。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影像奇观:人物影像改编的精雕细琢
1、后现代主义下人物文本与影像人物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而人物文本是指小说文本中对于人物的描写话语。影像人物则是指根据编剧改编、导演组织、摄影拍摄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崇尚文以载道,《白鹿原》亦是如此,无论是小说文本《白鹿原》还是电视《白鹿原》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些思想哲理,有人说是“寻根”,有人说是“反思”,正是由于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的思想,使得我们在塑造经典的同时,经典也在塑造着我们。
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影视人物建构形象化
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整个族人都以他为中心,对内他设立乡约,让族人全部背诵,使得“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温柔纤细了。”对外他保护族员利益,闹饥荒时,即使是他夫朱先生来借来粮他也能狠心拒绝。在将其影像化时,导演选角时特意选择了出生于西安的张嘉译,浓重的西安口音,朴素的人物服饰,将小说文本中我们所理解的白嘉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文本中介绍“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中头名文举人。”单人入清军大营劝退二十万清军、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并信奉学为好人的准则。朱先生对自己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秉承着儒家思想开办学堂,朱先生是个书生,看上去和旁人并无差距,甚至有些弱小,所以导演再选角的时候,选择了瘦弱而又文质彬彬的刘佩琦,朱先生虽没高大的身材,但做事时其总是从容不迫的,呈现出胸怀填下的自信,使人从人中很容易辨认出。
黑娃可以称的的上是《白鹿原》里最典型的人物之一,自幼在白鹿原长大,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这并没将其同化,他选择“逃离”白鹿原,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在当麦客的过程中与田小娥产生感情并带其回原上,可无奈原上并不接受田小娥,黑娃又在鹿兆鹏的帮助下参加了农协,农协解散后又当上土匪头子,而后又参加保安团,后又拜朱先生为师,最后被陷害而死,他试图逃离但最终却无法
逃离。电视剧中呈现的黑娃的人物形象称得上人如其名,肤很黑,体格健壮,导演选择演员时选择了陕西演员姬他,身高高达181cm,并说着一口流利的方言,无论是在形象上还是声音上都向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靠拢,电视剧《白鹿原》中的演员姬他充分的将小说中的黑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三、后现代主义下儒家思想具象化的呈现
“皮尔斯提出了关于符号的三元关系理论,即三元符号,其着重于符号自身逻辑结构的研究。他把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项。”所谓的符号形体是指“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白鹿村的祠堂对白鹿村的族人来说就象征着一种权威,白嘉轩就是被赋予这种权威的人,无论是白兴儿还是黑娃对白嘉轩都充满着畏惧,一方面白嘉轩是这个宗族的族长,“族长”的称号使得众人都很尊敬甚至惧怕他,因为白鹿村的村民一直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已深深的刻入白鹿原人们的脑中,尤其是乡约的制定,更是奠定了儒家文化在白鹿村不可动摇的地位,就算是一直想逃离白鹿原的黑娃,最终也拜入了朱先生门下,一句“学做好人”让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对人灵魂的深深吸引力。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将儒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则是朱先生,在朱先生身上处处可以体现着儒家文化和思想,不仅每日都诵读经典的文学,饱学儒雅,而且非常淡泊名利。另一方面,是朱先生的信守诺言,在劝退二十万清军后,答应方升等其死后去其家乡义务教学,果然,当方升去世消息传来
时,他毅然决然的去方升的家乡教学去了。当白嘉轩问其族长该怎么当时,其回到“嘉轩,我不知道族长怎么当,但我知道大丈夫当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闹饥荒时,他不愿自己在屋内吃优质食物而选择和众多饥民同食糟糠之食,在大家都种植大烟时,他毅然决然带头把族长家的大烟毁坏掉。朱先生是从小熟读儒家书籍长大的,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也是用儒家思想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儒家思想已深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四、后现代主义下电视剧《白鹿原》人物形象建构的局限
1、作品改编建构
(下转第98页)
化欣赏,让高雅艺术向大众方向延伸。“风暴时刻”是节目的最大亮点,圆形舞台及360全景摄像系统,通过“子弹时间”定格抓取典型造型惊艳视觉,这打破了传统下的造型认知。
银饰怎么清洗真正了解一支舞蹈,不仅仅是看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更要看到舞者本人和舞蹈含有的文化底蕴。《舞蹈风暴》节目中将舞蹈常识科普作为鉴证官点评过程中的一部分,介绍舞者自身的性格特和成长路径,科普对于关注度更低的中国古典舞、民间舞,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比如43岁的谭元元因对舞台的渴望选择来到《舞蹈风暴》,国企技术员出身吴宇飞的“中国折骨舞第一人”、演绎非
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在校学生吕科镝代表了更年轻的一批舞者。吕科镝表演的民间舞《假行僧》属于海阳秧歌,鉴证官沈培艺介绍了海阳秧歌的相关情况,并就海阳秧歌的特征、典型动作以及风格等进行科普,由舞者进行示范,让观众能够了解此舞种。除此之外,观众在为节目中出现的各种舞蹈专业动作和技术技巧时,屏幕上都会为观众贴心的做标签注释,使观众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舞蹈风暴》已经是一个极具特与口碑的品牌节目,以中国文化为底蕴,用“风暴时刻”展示高超技术,舞蹈不断创新融合,深入舞蹈的情感表达,挖掘更多的优秀的青年舞者,完美打造一场顶级的舞蹈竞技秀,深深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节目在为舞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时,也助力小众舞蹈“出圈”,也给国内众多综艺节目带来了新的启示。
邮政快递单号查询 查快递参考文献:
[1] 罗恩·马吉德,“技术巴比塔”.《美国电影摄影师》,第80卷第4期, 1999年.第46-55页.
[2] 鲍勃·雷哈克,张颖.形式的迁移:作为缩微类型的子弹时间[J].世界电影,2011,(02):20-31.
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完全是两种东西,文学作品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电视剧以视听的方式呈现,因而一个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是十分困难的,而想要成功的改编更是难上加难,但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其中无论是人物的呈现抑或是儒家文化的呈现都称得上经典。首先是认真
对待了了小说文本本身,查阅资料知其编剧申捷曾多次和原著作者陈忠实深入探讨,其次拍摄周期十分长,导演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画面。
一部成功的影片是与其质量相挂钩的,电视剧《白鹿原》的成功与其本身的高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制作精良,视听语言优美的电视剧谁不喜欢呢?而且在电视剧《白鹿原》中采用的拍摄技术都是最顶级的设备,在构图、场面调度、彩等方面也是非常的出彩,每个画面静止后都彷佛像一张张画一样。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一部作品的成功是背后众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据网上资料显示电视剧《白鹿原》剧组的主要演员在正式开拍前一个月就去了白鹿原当地进行熟悉学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并且为了更像农民所有人都将自己晒黑减肥使自己更接近角。
翡翠的原石
2、人物改编建构的局限体现
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虽然是成功,但是其也未跳出传统结局的模式,在文本中小说《白鹿原》的结局是以悲剧收场的,但在电视剧《白鹿原》中的结局可以称得上的是一个“欢喜”的结局,好人得到名誉,坏人得到了惩罚的结局。另一方面电视剧《白鹿原》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在故意使人物“雅”化,在小说中,白鹿原人因为文化浅陋,常常是出口脏话,但在影视中这种现象明显的被削弱了,不符合其所处的环境及其所受到的文化水平。不过从整体来看《白鹿原》的改编的是很多文学作品改编的模范,重视重视细节,重视视听语言。
3、后现代主义下人物改编建构的未来方向
电视剧《白鹿原》是一个经典的电视剧,我们应该从它的人物改编上吸取营养,首先在人物的改编上我们可以吸取其好的一方面,但是它不好的一方面我们也是应该看到的,因此未来的人物改编建构的未来方向应以以下几点为基础:
(1)立足现实
立足现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宗族的几位“长老”从始至终不仅衣服、装扮没有变化,而且其年龄的变化表现也是没有被考虑到。因此在未来的人物建构改编中,我们应该贴合实际,从实际出发。
(2)扎根于文化
我国的文化是世界上最深厚的,我们在改编人物的时候要尽量的扎根于自身悠久的文化土壤中,使得改编的人物可以更便于观众的理解。精品出于精雕细琢,只有下了相应的功夫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3)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这一点对于人物改编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改编者们应该在改编的时换位成受众,如果“我”是受众,能接受这样的改编的吗?会对这样的人物改编满意吗?所以足见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可以说,我国影视的人物改编建构是任重道远的,我们首先应给予编剧们信心,相信他们可以改编出好的剧目,此外,身为受众,我们也应该做个文明的观众,当遇到一些改编的不好的剧目时也应该保持理性,只有这样我国的影视改编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 . 白鹿原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第1页、第20页、第87页.
[2] 朱海澎,栾慧勇.白鹿原上的“小世界”——电视剧《白鹿原》中人物关系网络实证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4):95-97.
[3] 李金琳. 宗祠装饰艺术符号及其传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梁君健,尹鸿.另一面的好莱坞——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中的“真实改编电影”分析[J].当代电影,2021(01):27-34.
[5] 张明,张文东.跨媒介视域下文学改编电影的转化之困——以小说《白鹿原》与电影改编为例[J].文艺争鸣,2019(11):152-156.
[6] 郭晓.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艺术内涵分析[J].当代电视,2018(10):26-28.
(上接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