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审视公众网络媒介素养
                         
摘要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次数频繁且呈愈发剧烈的趋势,给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了极大不良影响。无疑,网络暴力的盛行与我国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几起网络暴力事件,着重研究网络媒介的兴起对媒介素养研究的新挑战,以及公众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暴力事件产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暴力;道德审判
网络作为新媒介的代表,自其出现以来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是,在给人们提供海量信息与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等便利的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也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其中网络暴力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产物,“是一种作为行为施方的网络行为主体以其隐蔽性、强制性、极端性和侵犯性的网络行为给行为受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的网络行为失范。”[1]网络暴力事件在近几年频频发生,从铜须门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姜岩跳楼事件到黑龙江虐猫事件,事件的主题各不相同,受害人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但是其主
要表现形式都是愤怒的网民站在其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在网络中对当事人口诛笔伐,通过把其隐私公布于众,对受害人甚至其家属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无疑,网络媒介的匿名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特征给网络暴力的出现提供了温床,但从另外一方面看,网络暴力的盛行也是我国公众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是网络媒介素养与传统媒介素养的区别,网络暴力的产生与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如何,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媒介素养与网络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1933年,学者里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rue and Enviroment: the Tra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此后,媒介素养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环节:接触媒介——获取媒介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
家庭怎样做葡萄酒
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2]作为人的整体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其所在国家、民族的整体文明水平的高低。既有的媒介素养理论有着其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媒介一登上历史的舞台便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拥有传统媒介的特点的同时,网络作为新媒介也因其独特的媒介特征和传播特征给传统媒介素养理论带来了许多新的议题。
首先,网络的互动性使传者与受众的界限模糊甚至消失。互动性是指网络的传受双方实现双向互动传播。“网络传播的出现,使传者与受者界限消失,人人都能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社会之中,新型的‘电子共同体’正在形成。”[3]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公众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公众作为受众的身份所应具备的获取、接收、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媒介的传播者具有相当高的专业门槛,大部分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参与的部分仅仅是接收或选择经过专业把关人进行把关后的媒介信息。而在网络时代,普通公众不仅是作为受众存在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其同时也可以拥有传播者的身份。博客、播客、推客等的大热显示出普通公众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的巨大热情,但是由于传播者数量与信息量的急速增加,产生了信息的多重选择与无从选择并存的矛盾。因此,作为网络媒介的使
用者,公众必须具备相对更高的有效选择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另外,网络媒介素养更需强调普通公众作为传者的身份如何正确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
其次,网络的匿名性与去抑制效应为公众媒介素养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所熟悉的那句“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心理学家用“网络的去抑制效应”(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的概念来解释人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于面对面交流时的行为,包括放松、较少的约束感和较开放的自我表达。网络的匿名性与去抑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的自由表达,使得多元化的观念与意见共存于虚拟世界,但是也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即部分网民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与愤懑由于各种原因不敢表露出来,于是转而到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发泄。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方式,如谩骂、侮辱以及煽动他人情绪等达到心理的平衡。这些行为无疑会对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上出现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这也滋长了部分网民的侥幸心理,使得网络世界的秩序维持更加艰难。
另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与碎片化带来的分众化趋势将成为媒介素养研究的新课题。随着新媒体的勃兴与活跃,“以往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4]在过去由传统媒体所引导的大众化的点对面传播开始向分众化与个性化的点对点传播转变。数字化的网络媒体使网络受众接受为个人定制的信息成为可能,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提到,个性化的理想状态就是为每个人办一份报纸,并称之为《我的日报》。的确,在网络传播的分众化趋势下,受众体的共同价值观渐渐消弭,取而代之的是小体价值观甚至个人的“自我”与“个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分众化会导致网络受众在使用网络媒介时缺乏主流价值观念引导,而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会过于注重受众至上的观念而忽视传播过程中的负面效应,这些都将成为网络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新难题。
二、网络暴力与公众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的以上几点特性给公众媒介素养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但是由于国家体制与社会发展的局限,我国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依旧处于严重滞后的阶段。网络的高速发展与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必然导致虚拟社会的混乱,网络暴力事件在最近几年愈演愈烈,提醒着我们应及时对公众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审视与反思。
(一)从传者的角度审视网络暴力中的公众媒介素养
1.谎言与狂欢——新晋传播者的盛宴
    从最初的BBS论坛到现在风行的微博和SNS网站,网民们向世界呈现出了其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强大生命力。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得许多网民抱着一种娱乐大众或想引起关注的心理发布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很大一部分是虚假信息。而往往在事情造成严重后果后,这些最初的信息发布者才出来澄清,表明其发布的信息为不真实信息。例如,在铜须门事件中,一位玩家“锋刃透骨寒”在网上发帖自曝,其结婚六年的妻子,由于玩《魔兽世界》加入了“锋刃透骨寒”所在公会,和公会会长“铜须”(真实身份为一名在读大学生)在虚拟世界历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的出轨行为。在此帖发出后,许多义愤的网民对“铜须”进行将其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使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事情愈演愈烈之际,最初的发帖人却出来澄清,其发帖称:“关于《丑闻》一篇文章及QQ聊天内容多为杜撰,游戏已经结束,各位爱YY的继续。本ID人间蒸发。”虽然真相大白,最终却无人出来对铜须本人及其家人带来的伤害买单。这也反映了许多网民网络道德素质的低下与体狂欢的心理,没有考虑到其发布的信息将会在虚拟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而往往忽略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2.有效率与有效果的把关——网络把关者的重担
火影之地狱归来
网络给媒介把关人的地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即时性,网页编辑以及论坛版主等把关人对网络信息的筛选时间大大缩短,把关程序也随之减少。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的巨量增加也给把关人带来了更大的负担,专业把关人资源的匮乏使得许多非职业把关人开始在网络中扮演把关人的角。因此,当一些虚假不实的、带有煽动性的、可能引发网络暴力事件的信息要进入网络时,这些非职业的把关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判断出该信息是否应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而往往,这些把关工作是抑制网络暴力产生的重要一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许多网站的网络把关人为了增加网站的点击率从而获取更高额的广告收入,迎合部分网民的口味,为一些虚假不实暴力情的但是能吸引网民眼球的信息提供发布平台。在黑龙江虐猫事件中,当该贴在猫扑论坛发布后就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在对该事件的态度上各个社会阶层和文化层次的网民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猫扑网的该版版主为了博得更高的人气,在对跟帖进行过滤时,删除了一些冷静分析的帖子,而保留了无理谩骂的帖子,导致事件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由此看来,作为把关人不能仅仅关注网站的经济效益,也应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重视社会效益。去哪玩
(二)从受众的角度审视网络暴力中公众媒介素养
1.道德的审判官还是素养的缺失者?——网民们的角
李易峰的家世在各个网络暴力事件当中普通网民们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网民们对受害人口诛笔伐,进行,并将其照片、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公布于众,甚至打电话和上门骚扰,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从网民们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中我们可以总结其两个问题。
第一,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解读能力较低。近年来,18谦虚的近义词是什么岁以下以及18-24岁之间的网民与低文化水平的网民比例逐年上升,许多网民在接触网络的时候,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尚不完善,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刻的解读,容易受到部分狂热分子言论的影响,从而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当铜须门和世上最毒后妈事件的信息被发布到网络后,网民们并没有去深究其信息的真伪,而是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愤怒的声讨,从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第二,网络受众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2007年底,北京某公司31岁高级白领姜岩在远洋天地24楼的家中跳楼身亡。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帖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
的热议。许多愤怒的网民对姜岩的丈夫及其现任妻子进行强烈的谴责,对王菲工作的公司进行骚扰要求其解雇王菲。在铜须门中,网民们的口号则是“拿起键盘作为武器砍下的头祭奠”,这些事件都涉及到第三者等我国众较为敏感的话题,从而引起网民们极大的关注。在这些事件中,网民们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看似是站在道德的一方,但其对当事人隐私的揭露、对当事人现实生活的骚扰等行为都已经远远超越了道德的底线。
2.沉默或反击?——受害者的选择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信息描述的情节与现实不符,属于受到虚假不实信息伤害的当事人,例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的继母;而另一种则是当事人的确有不当或不道德的行为发生从而引起公愤的当事人。对于前者而言,当不实信息引起波澜的时候,应及时利用网络发布帖子或视频进行澄清,并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是被诬蔑的,从而及时将伤害减少到最低。而对于后者,则应在适当的时候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通过网络进行积极正面的解释与道歉,尽量博取网民们的谅解。在虐猫事件中,虐猫视频的女主角(某医院护士)王珏在事情发生之后采取了躲避与沉默的态度,致使最终医院在网民们的压力下解雇了她。另外,当网络暴力事件中网民对当事人的攻击触犯到法律的
时候,当事人应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时,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证据并利用网络作为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了当事人必备的媒介素养。在姜岩跳楼事件中,死者丈夫王菲最终将信息的最初发布者也是死者的好友告上法庭并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我国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对策
不能否认,自网络媒介出现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暴力事件的盛行也为狂欢于虚拟世界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网络暴力不仅给事件的当事人造成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也对整个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网民们作为网络传播的传者、受众、把关人甚至网络事件的受害者,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而这些角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则成为是否能培养一个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营造和谐社会的关键。
>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