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的典故
“搬砖”典故的由来
公元315年,56岁的陶侃当广州刺史,每天早上他将100块砖吭哧吭哧搬出屋外,傍晚又吭哧吭哧把砖搬回屋内,天天如此。人们疑惑地问:“大人,砖有何特别之处?”不料,陶侃的回答,发人深省。
陶侃,东晋名将,今江西都昌人。公元296年,37岁的陶侃因举孝廉步入官场,从一名寒门小吏做到大司马。41年军旅生涯中,他战功无数,他治下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他一生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受到百姓的爱戴。
陶侃出身微寒,初任县吏,在那个士族门阀的时代,仕途之路异常艰难,难以施展自身的才能。然而,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朝廷的授意下, 陶侃带领军队迅速平定了张昌、陈敏、杜弢等人的起义。后来,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后,他又以联军主帅的的身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苏峻之乱,为东晋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古来如此。然而,陶侃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每战必胜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和打压,真是高处不胜寒。
王敦本是宰相王导的堂兄,出身“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由于他辅助司马睿有功,成为东晋重要的开国重臣。他嫉妒陶侃立下的功劳,表面上建议朝廷封他为荆州刺史,暗地里千方百计想要打压他。
一次,王敦无故邀请陶侃到军营参加会议,他的手下发现王敦别有用心,劝诫他不要去开会。但是,陶侃不怕王敦,相信他不敢对自己怎么样。结果开会是假,刚到军营就被五花大绑强制扣留了。
正要斩杀陶侃之际,门客建议王敦不要把事情做绝,因为陶侃威名在外,如果引起内乱,后果必定两败俱伤。不如个罪名,把他流放到广州当刺史,远离权力中心,更为妥当。王敦采纳了建议,陶侃才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
小彬彬和小小彬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才能越是出众,招来的无端打压也是在所难免。就这样,56岁的陶侃来到了当时人们认为的蛮荒之地广州,继续他一生的传奇。
来到广州后,陶侃没有因为是一方的最高长官,而过上神仙一样的日子。也没有因为屡遭朝中权臣的嫉恨和陷害,几次差点命丧黄泉,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勤于政事,造福于民,而且因为一个举动,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深刻反思。
崔永今天最新消息原来,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将100块砖,从屋内吭哧吭哧地搬到花园里,方方正正地码好后,再洗漱上班。傍晚下班回来吃完饭后,又将100块砖搬回屋内码好后再休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一天傍晚,他正在和好友闲聊兴奋之时,突然想起搬砖之事未了。于是,他便撸起袖子,一边搬砖,一边和好友说话,忙得不亦乐乎。好友觉得很奇怪,拉着一个家童就问,你们为什么不帮大人干活,这点小事还要他亲自动手?
家童一着急,便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好友越发大惑不解,起身问道:“大人,这些砖有何特别之处,让你如此折腾?”
陶侃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抖了抖身上的灰尘、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笑道:“你不要为难他们,是我不让他们帮我的。我现在虽然在南方享福,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应锻炼好身体,随时能为国君平定天下。”
只买重疾险可以吗听到这里,好友汗颜,羞愧地低下了头。每日搬砖不停,目的竟然是为了江山社稷,境界至高,不言自明。而现在的我们,常以搬砖自诩,其实也是在建设祖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殊途同归。这便是“搬砖”一词典故的由来。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爆发,陶侃领江州刺史,用时三年平定了战乱。同年他被晋升为征西大将军,统领荆、湘、雍、梁等四州军务,并兼任荆州刺史,其他职务照旧,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
虽然权倾天下,但是他不居功自傲,更没有像王敦那样与朝廷作对,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荆州刺史这个职务。荆州百姓听说他来管理,互相庆贺,喜极而泣,甚至走上百里路来夹道相迎。
短短几年时间,他便把“王敦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伤害抚平。尤其是劝课农耕、军民一体、自给自足、发展生产等措施,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颇得百姓拥护。
2014年开学第一课主题在陶侃的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荆湘之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王新军个人资料简介
公元334年,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随后去世,享年76岁,晋成帝追封他为大司马。
贾立平作弊陶侃从寒门入仕途,到位极人臣的大司马,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懂得珍惜时间,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严格自律,那么,未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所有的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然而到最后,陶侃为什么不向皇帝建言献策,甚至没有只言片语,作为朝中重臣是难以理解的。有人说,他的一生刚正不阿,得罪了许多人,最后才懂得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学会了闭嘴。
理由是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后,陶侃的的子孙没有受到牵连,依然享受朝廷的俸禄。至于真相为何,不得而知。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