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中国古代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高考体检
安若⼦ 2009-09-22 摘编
  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些⽂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之
下万⼈之上的丞相,也有⼩⼩的负责开闭城门的⼩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门的门
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郡的⾏政最⾼长官。秦分三⼗六郡,⽐县⼤。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三州,刺史掌管⼀州军政⼤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相当于最⾼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事部长。
  8、光禄⼤夫。皇帝⾝边顾问之⾂。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政院长。
  11、车骑⼤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相当于元帅军衎。
  12、⾏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级机构负责⼈。
  23、⾏⼈。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作⼈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部。
  33、总镇。镇守地⽅的⾼级武官。相当于⼤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作的团职⼲部。
唱歌五音不全怎么办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中国古代官职常识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官职两⼤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夫管监察和秘书⼯作。汉朝⼤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政务,后世⼜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
小舞去掉所有衣服是什么样子的议)、尚书省(执⾏),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同枢密
院分掌⽂武⼤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政务机构,内阁⼤⾂称为辅⾂,⾸席称⾸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掌握政府⼤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地户⼝、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部,管⼯程营造、屯⽥⽔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
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太仆寺,清光绪改⾰官制时并
⼊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府,掌天⼦宗族事。
(5)⼤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理寺,历代因之,清为⼤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典客,汉改⼤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鸿胪。⾄北齐⽈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泽之事,后⼜掌宫中服饰⾐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司农,掌钱⾕⾦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官职
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左右路,路中设若⼲司,
分管各⽅⾯的事务。元代地⽅最⾼⾏政机构叫⾏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以下词语:(1)拜。⽤⼀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般情况和调整官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年⽼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官加衔,表⽰恩宠⽽⽆实职。其⼆,古代⼜称太⼦太师、太⼦太傅、太⼦太
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的⽼师,太师是太⼦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邬靖靖个人资料【学⼠】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等虽亦为翰林学⼠,但与唐宋时翰林学⼠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
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定员,⼀般由亲王、⼤学⼠、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军机⼤⾂少则三、四⼈,多则六、七⼈,被称为“枢⾂”。中国名校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国务机构之⼀,枢密使的权⼒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武官,汉代称⼤司马。宋代定为最⾼⼀级武官。
【上⼤夫】先秦官名,⽐卿低⼀等。
【⼤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的朝廷⼤⾂,掌管起草⽂书、策命诸侯卿⼤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
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唐⾄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陆也遍设,造成割据局⾯,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长官⾃⼰任⽤的僚属,⼜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称“知州”。
【县令】⼀县的⾏政长官,⼜称“知县”。
【⾥正】古代的乡官,即⼀⾥之长。
【⾥胥】管理乡⾥事务的公差。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央职官: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权⼒很⼤。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套庞⼤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很⼤,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太⼘。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祭祀官,太⼘是占筮官,太⼠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地、军赋、⼯程、⾂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并⼩,互相间进⾏⽆休⽌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贵族分封制度⾏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其是,职官制度也因⽽发⽣了变化。 
  秦灭六国,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上的权⼒,并建⽴了“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治粟内史,掌
管国家财政税收?r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r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r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r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海地泽收⼊和官府⼿⼯业?r卫尉,掌管宫廷警卫?r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司徒、⼤司空、⼤司马,亦称“三公”(⼜称“三司”)。原来御史⼤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削弱,只能办理⼀些例⾏公事。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权,⾃任丞相,并⼀度恢复御史⼤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太⼤,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此成为执⾏机构,其事务⽇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作。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地位虽不⾼,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南北朝,凡属国家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国家⼤事的部门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较明确。从隋唐⾄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
尚书令,故当他后,⼤⾂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的官员,不能参加⼤政。⾄⾼宗时,则⽤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 
太阳的后裔柳时镇是什么军衔
  五代除沿袭唐制外,⼜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等事)参预⼤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府”。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
  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政统⼀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在地⽅设⾏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元代的中书省职权极重。 
  明洪武⼗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政,专制⼀切。并仿宋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