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8期
地下城与勇士双开2012..611.8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胶州秧歌赣南采茶的
“三道弯”□李俊玲
【摘
要】中国幅员辽阔,
汉族人民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各地汉族民间舞蹈除了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外还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就对胶州秧歌与赣南采茶的共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赣南采茶;三道弯;地方文化;文化特【作者单位】李俊玲,张月;赣南师范学院
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而赣南采茶融歌,舞,戏为一体,
载歌载舞,唱和唸必有舞。“手足时时变,口音日日新”形式活泼,生活气息浓重,深受广大人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
种。赣南采茶舞蹈身段动作,始终贯穿全剧;以舞说故事,用舞表心态,舞中有戏,戏中有舞。
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形式特点的共性,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拿两个舞种共同使用的折扇来说,那千姿百态的舞扇动作,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根据舞蹈情节的要求,模拟花或蝴蝶等许多形象。这种道具的运用,都来自生活,并经过艺术加工。它们和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动作与表演是谐调的,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舞蹈体态的共性“三道弯”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扭、拧、抻、韧、碾”,“活动起来扭断腰”,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着重“扭”,要
“扭断腰”,扭出“三弯九动十八态”,这也是扭胶州秧歌要达到的水准,如做胶州代表性的“丁字三步和
个性签名女生倒丁字步碾步”动作时,颈、腰、膝三个部位在适当的弯曲中变化;头、胸、跨、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在同一时值内各自朝同方向做持续的弧线运动;这就个部位的左右两侧又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向和轨迹,形成了胶州秧歌“三弯、九劲、十八态”的外部运
动特征,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
态。再如舞蹈动作“小扭”,俗称“扭断腰”,虽然该动作节奏快、变化快,但脚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腰部要随之而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具体讲,这“三弯”是扭起来要有“三道弯”的体态。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
“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赣南采茶的“三道弯”同样也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舞蹈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给人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根据旧社会缠脚妇女从事轻微劳动的生活动作特征,艺人们创造了脚跟着地的“小脚步”(“踩合步”)和前脚掌着地的“拧步”,突
出地显示出女角“摇”的神态,如春风摆柳,轻松自如,如檀香
青烟,静稳轻柔;如鲤鱼摆尾,娇柔俏丽。呈现出明显的“三道弯”体态。亲子早教
李承铉的妹妹
中国汉族民间舞与少数民间舞蹈的体态共性最突出的
就数“三道弯”。中国汉族民间舞中各种“扭”受力点各不相同,大致区别为:北从腰背发力,南从胯部发力,重心上区别为:扭者(北方)重心高,崴者(南方)重心低,动作区别为:扭者(北方)手臂动作大,崴者(南方)下肢运动大。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都独具特,这些舞蹈相互之间的审美理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就“三道弯”而言,东方舞蹈中将头部、身躯与四肢组合统一为S 型的姿态,构成了这些舞蹈中最自然最基本的造型。“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常见的一种舞蹈体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律动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在不同的民间舞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简单分析胶州秧歌与赣南采茶“三道弯”的不同:
一是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胶州秧歌
监理员证英格兰vs伊朗预测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
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
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赣南采茶歌舞的基本形态在表现上是,“男矮女高、男走女
摇”。走“矮子步”是男角的舞姿基础。动作千变万化,它始终以走“矮子步”为核心。动律在于“屈”,每个动作都在双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态中进行。在动作中出现“三道弯”的体态。
二是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要扭的
“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
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
人一种张力。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
·
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