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卐怎么读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9°22′~34°40′,东经114°53′~119°30′,国土面积13.96×104km2。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接中原腹地,处于华北与华南之间过渡地带。行政区划上,全省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61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横贯本省,省域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过渡特征。由于地形由东部平原过渡到西部丘陵山区,海洋气候影响趋弱,也表现出一定的经向过渡性。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纵向和横向过渡渐替,形成了本省具有显著特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
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和江南(皖南)三个区域。
地形由平原、山区、丘陵相间排列,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安徽省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淮河和长江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间有较高的低山、残丘及小面积的滨湖平原;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南部,海拔多在5001000m,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位于霍山县境内;长江沿岸平原介于江淮低山丘陵和皖南低山丘陵之间,依长江走向,呈狭长带状。铜陵以西平原狭窄,以东平原开阔,沿江平原残存有低山丘陵;皖南丘陵山区分布有三条明显的山地丘陵带,海拔一般都在4001000m,少数10001500m以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m,是全省最高峰。
三、气候
安徽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风、冻、霜、雹等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1)降水:全省常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最北部750mm,江淮之间1000-1200mm,江南局部可达2000mm以上,黄山和大别山区是全省降雨中心。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均较大,常有洪涝干旱灾害发生。
2)热量: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1416℃,由北向南逐渐增高,10℃年积温46005300℃,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180-240天,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太阳辐射量丰富,≥0℃的辐射总量4185~5023MJ/m2韩寒 结婚。
4)干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干燥度约0.6-1.2
四、水文水系
安徽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6.71×104km2,长江流域面积6.60×104km2,新安江流域面积0.65×104km2。全年平均入境水量8585.38×108m3,出境水量9129.47×108m3;年平均降水总量1585×108m3,其中648×108m3形成河川径流。现有水库4238座,总库容149×108m3,涵闸7588座。
五、土壤
安徽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土壤类型及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红壤、黄壤、水稻土、石灰(岩)土、紫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全省土壤南北地带性分布明显,山地具有垂直性地带分布特征。
六、生物
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植被从北到南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全省有维管束植物3645种,其中蕨类253种,裸子植物72种,被子植物3320种左右。
全省已知野生脊椎动物(不包括鱼类)共557种,其中两栖类39种,爬行类68种,鸟类354种,兽类96种。在野生脊椎动物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1种,省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3种。
安徽省农业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或三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水稻、麦类、豆类、高粱、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麻类、烟草、茶叶、瓜果和蔬菜类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等。
七、矿产资源分布及资源特征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矿种较为齐全,主要矿种储藏分布比较集中。已探明的矿产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矿、非金属矿和地壳能源矿等。全省已发现有用矿产138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各类矿石年产量1.94108t。
复权
已探明矿种中有50多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次,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为安徽省五大优势矿产,全省矿产中除石灰岩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两大片,即“两淮”地区的煤,沿江地区的铁、铜、硫、明矾石及其他伴生金属矿种。
八、生态系统产品
产品提供是生态系统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麻类、药材、棉花、糖料、烟叶、蔬菜以及畜禽产品等,2002年全省有关产品产量为:粮食2765×104t,棉花35.3×104t,油料282.3×1044t,糖料31.4×104费翔资料t,烤烟3.1×104t,茶叶4.8×104t,水果819.3×104t,采伐木材263.0×104m3;肉类总产量341×104t,禽蛋
产量115.3×104t,水产品产量162×104t。同时全省农村生活用能的68.9%来自于薪柴和秸秆,约2634.8×104t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的旅游产品提供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以“两山一湖”为代表的皖南旅游区是全省旅游产品的重点。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安徽省人口总数为620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8%,居全国第8位,但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45%,人口密度为446人/km2,城市及淮北平原地区密度高,山区密度低。全省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城镇化水平29.3%。
安徽省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汉族人口占99.3%,少数民族占0.7%。
二、经济
2002国产车排行年全省GDP为3569×108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108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108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108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1.7:43.5:34.8,人均GDP 562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人,年财政收入346.7×108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4×108元,财政支出454.2×108元。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3.3×10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7×108元。
三、社会发展
2002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2969个,其中建制镇955个,农村集镇2014个。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6万人,普通高校62所,在校生33万人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769所,在校生63.2万人。普通中学3819所,在校生401.1万人,小学22718所,在校学生687.5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5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
全省2002年末共有卫生机构7089个,医院、卫生院2968赵文卓 张丹露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卫生机构110个,共有床位11.7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万人。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736.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3.2%。农民人均纯收入211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5.8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5%
第三章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安徽省自然本底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多样,虽然近年来局部地区和部分生态要素有所好转,但总体上全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第一节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安徽省生态系统类型,按照生境和生物种构成特征可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农田、城市等类型。
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天然林基本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保护;淮北平原地区自然地带性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目前仅在局部地区残存有以栓皮栎、槲栎、槲树、平基槭、五角枫及朴树等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以侧柏为建种的暖温带针
叶林,其它地区均为农作物和其它人工植被。江淮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但目前林被结构已面貌全非,仅在皖东丘陵地区尚保存有一些含有常绿灌木(如小叶女贞、胡颓子、竹叶椒等)的落叶阔叶林,绝大大部分地区原生植被已被农作物替代;长江沿江平原地区原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本无残存,均已被农作物和人工马尾松、杉木林等代替。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特点是常绿阔叶树种种类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落组成、结构及区系成分等由北向南趋于复杂。
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等河流水系及巢湖等湖泊湿地组成,加上其他多种人工湿地,全省现有湿地29188.0km2,占省国土面积的21.0%。分布于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和山间盆地的水稻田以及水库、池塘、人工沟渠、人工湖泊等占湿地总面积76.3%。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落比较单调,生态过程受人为调控。
安徽省草地生态系统面积较小,总面积为838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主要有稀树草地、灌丛草地、洲滩草地和林旁、路旁、岸边草地等,主要草本落有白羊草草丛,白茅草草丛,黄背草草丛,金茅、荩草草丛,芒草草丛,大油芒草草丛,沼源草草丛。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仅耕地就有595.77×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5%。根据环境条件、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差异,可以分为淮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系统、江淮丘陵水旱轮作农业生态系统、江淮南部和沿江、江南水田生态系统,以及各地兼有的园地农业生态系统和粮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园地又分为菜园、果园、茶园、桑园、药园等。近年来果园和药材园地面积增加,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双季稻面积有所减少,油料、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趋于多样化。
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及平原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生态系统规模迅速膨胀,且不断复杂化;城市生态系统植被由原先较单一的乔木树种,逐渐向乔、灌、草结合转变,同时,大量引进省外或国外的种类或品种替代了本地乡土植物;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废物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压力加重,农村居民点及小城镇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
第二节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安徽省自然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在全国生态地位较为重要。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生产活动的不断增强,
也对全省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和胁迫,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