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2022年国庆节祝福语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党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安徽省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各种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各种类型的“生态示范区”及“生态省、市、县”等可持续发展区。安徽一直紧随全国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得有声有。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安徽历来是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虽然自然资源乃至生态环境具有一定优势,但因人口多、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用财力总量较小等因素,导致要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资源都要承受较大压力。2003年10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安徽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获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解决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难题,对于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着很重要作用。2011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又制定了《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实施期限为2012~2020年。
(二)安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特种兵之火凤凰演员
属蛇的几月出生最好
安徽省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纬向过渡与海洋气候向大陆气候经向过渡的交错区。自然环境的经向和纬向过渡性,决定了本省生态多样性和物种丰富性,是具有典型性和特有性的重要基因库,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和资源支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中皖北居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属于半湿润暖温气候,光热条件良好;江淮之间位于北亚热带北缘,气候和生物条件具有过渡带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森林生态系统;皖南地处亚热带北部,湿润多雨,光热充足。
1.安徽河流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全省河流隶属于3个流域,即淮河、长江、钱塘江(本省境内为新安江)。淮河干流自洪河口进入安徽省,经六安、阜阳、淮南、蚌埠、滁州至明光市洪山头入洪泽湖,长430公里;北岸支流长,流势缓,南岸支流河短流急,在皖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5%。长江干流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省,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内,长416公里,在皖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也占全省面积近一半,但不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长江、淮河及
其两岸湖泊湿地丰富了本省景观类型。新安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县怀玉山六股尖,在本省境内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为664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流域内河网密度大,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水量丰富。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横卧在安徽中部,东濒长江,西枕大别山余脉。巢湖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正常蓄水位8.0米水位下,来水面积9130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涵盖合肥市区、肥西、肥东、居巢、含山、和县、庐江、无为、舒城等地。
安徽三大水系是江淮重要水源地,水的调控能力对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举足轻重;沿江圩区、淠史杭灌区和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是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淮北平原是本省的生态脆弱地区,淮北地区人口多,生存和发展的承载过重,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加剧了生态脆弱性,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段仲仪2.动植物资源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2100余种,其中包括不少珍稀树种和特有树种,如古老孑遗植物银杏、金钱松、鹅掌楸、大别山五针松、琅琊榆、永瓣藤等。
野生动物500余种,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兽类90多种,鸟类320种,爬行类和两栖类90多种。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白鳍豚最为珍贵。
3.矿产资源
发现有用矿种138种(含亚矿种),已探明储量的90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安徽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已探明储量的几种矿产主要有淮南、淮北的煤炭和沿江地区的铜、铁、硫、明矾石及其伴生矿产。优势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好。伴生矿床多,综合利用价值高。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煤、泥炭、温泉等,以煤炭最具优势,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7位,为华东地区之首。金属矿产中的铁矿和铜矿储量较大,铁矿探明储量15亿吨,分布遍及全省,以马鞍山、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铜矿储量占华东地区的20%,主要集中在铜陵、贵池、怀宁、庐江等地。非金属矿产以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最为突出。
4.水资源赌王的17个子女介绍
全省水资源总量580.5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诸河分别占44.1%、48.3
%和7.6%。天然年径流量533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13亿立方米。由于安徽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每亩耕地占有的径流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山区水资源多,人口、耕地少;平原水资源少,人口、耕地多,尤以淮北平原区矛盾最为突出。河流众多,部分河流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水力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安徽在历史上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设施,以寿县境内的安丰塘(古称芍陂)最为有名。新中国成立以后,除治理淮河外,还建设了淠史杭水利灌溉、驷马山引江灌溉等多项水利工程设施,对全省工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5.旅游资源
安徽旅游资源遍及全省,南部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景区相连成片;北部以历史文物古迹为多,点小而分散。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为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佛教名山九华山以鳞次栉比、独具特的寺庙建筑引人入胜,又以秀丽的山水风光使人流连。道教名山齐云山则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崖石刻为世人瞩目。滁州琅琊山以
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天柱山古称“皖山”,汉武帝曾登临此山,称之为南岳,“中天一柱”,凌霄矗立,令人叹为观止。人文旅游资源除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屯溪的“宋街”,合肥、安庆等地的古建筑,凤阳的中都城和皇陵等。
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安徽虽是资源大省,但人均生态资源拥有量较少,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铜、铁等矿产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易开采、埋藏浅的矿产几近枯竭,而矿产开发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形成的“塌陷区”成为生态隐患。2009年3月,淮北市和铜陵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近20年来,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下降,有300多种生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野生生物物种数量下降,使得安徽许多优良品种资源损失严重。安徽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承载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安徽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加剧。淮河水环境仍旧存在污染问题,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总体水质轻度污染,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还受上流来水水质的制约。地处中部的巢湖水体呈现中度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治理与恢复。皖北部分地区由于降水偏
少,自我调节水资源的能力逐步减弱,地下水超采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水面萎缩等生态问题。安徽虽是农业大省,但绿农业比重较小,存在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尚未健全。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作为各级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杆。这导致安徽省一些市县政府在任期内,为追求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加上国民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尚未深入人心,生态观念较薄弱,大量浪费现象存在。有些国民的生活模式仍为传统式的高消费、高能耗,过渡包装、一次性消耗品随处可见。
安徽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尚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政策保障,相关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综合考虑安排等现象。在资金投入方面,尚缺乏市场化多元投入机制,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相关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难以调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投身其中。当前,在生态安徽建设中,尚缺乏一批懂技术和懂管理的人才,导致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较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