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意 孙悦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概述:
汉初,儒家学者致⼒于儒学的复兴,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贾谊等让刘邦尊儒,融合诸⼦思想发展改造儒学,适应统治需要,扩⼤儒学影响⼒。汉武帝时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同时开始经学化、政治化。汉宣帝、汉成帝时经学统治地位全⾯确⽴,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加强了经学对⾏政的⼲预和影响。
⼀、背景:西汉初年的黄⽼之学
1、原因:
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
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黄⽼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
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
包括治⾝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
②既尊重⾃然规律反对盲⽬⾏动,⼜主张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③⽆为⽽治,与民休息。
3、作⽤:
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国⼒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统事业;
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主张:⼤⼀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合⼀,天⼈感应,君权神授。
(1)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关键⼈物。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揉合了诸⼦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3)⽬的:满⾜汉武帝将君主权⼒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4)主要内容:
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合⼀”和“天⼈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君要仿效天道实⾏仁政;
③提出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归纳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④针对⼟地兼并严重和百姓⽣活困苦的现实,进⼀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薄赋、省役等主张,⽤以改变⼟地兼并严重和百姓⽣活困顿的现实
3.内容:
①思想⽅⾯。以《公⽺春秋》为⾻⼲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家等⼀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更适合于统治的思想。如提出“天⼈合⼀”、“天⼈感应”,进⼀步神化君权。此时期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全⾯肯定。
②政治⽅⾯。汉武帝起⽤儒者参与国家⼤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才,任官授爵的标准,⼠⼈纷纷研习儒学。
③教育⽅⾯。第⼀,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主要为儒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第⼆,兴办太学,由“博⼠”负责讲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可到政府任官,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有助于社会平等。第三,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的地⽅教育系统,儒学在各地⽅得以推⼴,在民间也处于独尊地位。
4、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学儒者数百⼈参政;
②中央设太学、地⽅建⽴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
1.背景:⼤⼀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措施:
①全⾯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尊儒:启⽤⽂学儒者参与国家⼤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宝强工作室③倡儒:武帝时期,中央设太学,⽤儒家“五经”教育青年⼦弟,太学⽣“学⽽优则仕”;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个国家培养政治⼈才的官⽴学校。地⽅设郡国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初步建⽴了地⽅教育系统。劼怎么读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击地⽅割据势⼒,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
②其宣扬的“天⼈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过度膨胀的⽬的;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般地主⼦弟⼊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地主⼦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主⼦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促进⽂化传播。
⑤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百家争鸣局⾯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由发展。
⑦是儒学教育官⽅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⑧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⑨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件⼤事,儒学之⼠在中国⽂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地位⼤⼤提⾼。
【易混易错】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仅仅意味着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错误。汉代新儒学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家等各家的思想。
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正确。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拓展:
⼀、⽐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点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
(1)“⼤⼀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对今天祖国统⼀⼤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
取,应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
(3)“君权神授”和“天⼈感应”学说,属于唯⼼主义,但在⼀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过度膨胀和防⽌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局⾯,削弱和打击地⽅割据势⼒,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阻⽌分裂的强⼤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定的作⽤。
(3)对学术⽂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另⼀⽅⾯,尊儒⼜提倡⽂化教育,提⾼了知识分⼦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典型例题
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财物⽆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财物同样⽆罪。这⼀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亲⼦权利相同
B.⾎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刑,相为表⾥者也”。东汉时的这⼀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刘诗诗小时候的照片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神。秦汉以后,以“天⼦”⾃居的皇帝举⾏祭天⼤典,表明⾃⼰“承天”⽽“⼦民”,官员、百姓则祭拜⾃⼰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伦秩序
C.皇权⾄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感应”“天⼈合⼀”
C.“春秋⼤⼀统”
D.“三纲五常”
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上海水果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6.《春秋繁露》⽈:“⼤富则骄,⼤贫则忧……使富者⾜以⽰贵⽽不⾄于骄,贫者⾜以养⽣⽽不⾄于忧,以此为度⽽调均之,是以财不匮⽽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7.我国古代有⼀位学者,运⽤阴阳五⾏、“天⼈合⼀”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 B.孟⼦
C.董仲舒 D.朱熹
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为天⼦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泛吸纳⼈才
B.平民将相⼤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张韶涵老公
D.儒学地位显著提⾼
答案与解析:
1.【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题⼲体现的是对亲⼦和养⼦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与养⼦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体现的是对待养⼦与亲⼦态度趋同,但不表⽰与亲⼦⾎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也属于家族成员,养⼦与亲⼦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的政策与亲⼦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材料主张礼法并⽤,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答案】 B
3.【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祭天⼤典,其⽬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民’,官员、百姓则祭拜⾃⼰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