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经典分享,古今通⽤)
《礼记·⼤学》:"⼤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於⾄善。" 这⾥所展⽰的,是儒学三纲⼋⽬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于⾄善。它既是《⼤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教”的⽬标所在。所谓⼋⽬,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设计的条⽬⼯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的⼈⽣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你就等于抓住了⼀把打开儒学⼤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步⼀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的阶梯本⾝⽽⾔,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前⾯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是“内修”;后⾯三
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其中间的“修⾝”⼀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的枢纽,它与前⾯的 “内修”项⽬连在⼀起,是“独善其⾝”;它与后⾯的“外治”项⽬连在⼀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代⼜⼀代中国知识分
⼦“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孟⼦·尽⼼下》),把⽣命的历程铺设在这⼀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是具有浓厚实践⾊彩的⼈⽣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代⼜⼀代中国知识分⼦的⼈格⼼理,时⾄今⽇,仍然在我们⾝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
的思想,左右着你的⾏动,使你最终发现,⾃⼰的⼈⽣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有⼏⼈是真正出道⼊佛的野鹤闲云、隐逸⾼⼠呢?说到底,依然是⼗⼈九儒,如此⽽已。
孔⼦是中国的圣⼈,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西⽅就叫作先知,在中国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把孔⼦看作是个⼈,不必加上乱七⼋糟的神秘外⾐,他就是⼀个⼈。所有仙佛修⾏之路,都是要从⼈道做起。超凡⼊圣三纲,⼤学之道是⼤⼈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六岁⼊⼩学,到了⼗⼋岁,由童⼦变成⼤⼈了,开始教“⼤学”,教你如何做⼀个⼈。中国⼏千年来有多少⼈解释《⼤学》这本书,它在中国⽂化中是内圣外⽤之学,由⼀个普通⼈变成圣⼈,就是超⼈,超⼈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个⼈。第⼀段,“⼤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亲民”、“⾄善”,是《⼤学》的三个纲要,“⼤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之后去修⾏,起⾏,做济世救⼈的事就是“亲民”;“⽌于⾄善”是超凡⼊圣,变超⼈,天⼈合⼀了。这是⼀个凡⼈成为知道⽣命来源的圣⼈的三个纲要。
有⼈说要学佛,请问,什么叫佛?⾃觉,觉他,觉⾏圆满,叫做“佛”。⾃觉,就是⾃⼰觉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觉悟了,到了⽣命的根本;觉他,是度⼀切众⽣。这跟《⼤学》相通的,“明明德”
就是⾃觉,“亲民”就是觉他。⾃⼰悟了,证得菩提,⾏为、功德,做到度⼀切众⽣,利益⼤众,这些都完成了,“⽌于⾄善”,这样就叫作觉⾏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所以,佛学跟《⼤学》所讲的原则⼀样。如果没有中国⽂化这个修养的基础,只想搞打坐成仙成佛,⾃误误⼈罢了。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既然“⼤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命的根本意义呢?就是“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这不是都讲得明明⽩⽩吗?
你看《⼤学》的⽅法,也就是打坐的⽅法。“知、⽌、定、静、安、虑、得”,⼀共七步功夫,七政。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知⽌⽽后能定”来的,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切⾳声皆是咒语跟着三纲,还有⼋⽬,⼋个⽅向。怎样能达到打坐功夫的境界,达到圣⼈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这叫⼋⽬,“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个⼤项⽬、⼤⽅向的外⽤之学。这⼀段内容你可以当成咒语来念,是真的哦。
佛法说“⼀切⾳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学》也说“意诚⽽后⼼正,⼼正⽽后⾝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所以《⼤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你拿⼀杯⽔这样放好,先念观世⾳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段,要很诚恳哦,三次⼀⼝⽓念完,好了,跟⼤悲咒⼀样灵。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段故事。
所以念咒⼦啊,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修⾝、齐家,就可以做
到“格物”。⼤家打坐,这⾥酸那⾥痛,⼼⾥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的⾝体,想练出⼀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我太太九⼗多岁去世的,她⼀⽣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句“嗡嘛呢呗咪吽”,最后安然放⼼⽽去了。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健康长寿,成仙成佛,⼀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修⾏,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修⾏,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现代⼈受的教育,似是⽽⾮,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 。钢筋多少钱一吨2021年价格表
格物致知⽅得定。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就明⽩,我们⾃⼰也做过婴⼉,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我们⽣来就有个知性,做婴⼉的时候,肚⼦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个⼈没有的,当我们⼊娘胎,变成胎⼉的时候已经有了。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体打起坐来
酸痛难受,⾝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后知⾄”,把⼀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把⼀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地在这⾥,姑且可以叫作像⼀个得定的境界了。
埃及的传说“知⽌⽽后有定”,这时候,那个“知道⼀念清净的”,就是知性,⼀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界⼀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后⼼正”,⼀切境界都不沾,这个就是⼼正;“⼼正⽽后⾝修”,这样我们⾝体的病痛、障碍、衰⽼,就会慢慢转变过来。打坐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管⾝体的反应,就没有格物,⼜被物格了。“意诚⽽后⼼正,⼼正⽽后⾝修”,这些都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看个⼈情况不⼀定的。
“致知在格物”就是《楞严经》上讲“⼼能转物,即同如来”,⼀样的道理。修⾏上的“致知在格物”,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喘,⼼如墙壁,可以⼊道。”“外息诸缘”,把外⾯物质世界的⼀切引诱,⼀切情绪、思想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内⼼⽆喘”,不是不喘⽓的意思,是⼼念知⽌⽽后有定,到诚意就是⽆喘了,呼吸也跟着⾃然近乎静⽌。“⼼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道”,如此打坐修⾏,慢慢深⼊进步就可以⼊道了。山东高考成绩2019
日本劳务但是,即使得了灌顶,也没什么了不起。达摩祖师有⼀段话很重要:“诸佛⽆上妙道”,佛法是⽆上的⼤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修的,多⽣多世累积起来的功德。“旷劫”是很多⽣很多世。“精勤”精进勤奋的修持,这才跳出了世间法,成佛。达摩祖师这样对⼆祖说:“诸佛⽆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能⾏,⾮忍⽽忍,岂以⼩德⼩智,轻⼼慢⼼,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他是骂⼆祖,你说你跪在这⾥,吃了多少年素,修⾏了多少年了,做了多少好事,来求⼤法,你这是⼩忠⼩信,轻⼼慢⼼,把佛法看成这么容易啊,⾃⼰认为了不起,岂能成功?
我劝⼤家不要搞这些,拜了⼏天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想回来买股票,发不了财,⼜说阿弥陀佛不帮忙,⼜埋怨,这是⼲什么呀?慢慢修吧。
流星花园的演员
《⼤学》讲“修⾝”、“正⼼”、“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之道,天⼈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中国传统⽂化同佛法⼀样,把上⾃天⼦皇帝,下⾄庶⼈,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个⼈,都要先以这个⽂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家称之为内明。
下⾯的⼀句是:“其本乱⽽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的知识,是舍本逐末。
换句话说,⼈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就是⼀个⼤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知,就是知性,有⼈问我⽣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未死前,⾃⼰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这就是知性问题。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念专⼀就会有神明⽽通之。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诉你,“⾄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可以预先知道的。
中国⽂化讲修⾝养性,是⾝和⼼两个⽅⾯。静坐的重点是修⼼,这个要⼀定的⼯夫才能做到,⼀般做不到的,就必须起来做事了。所以这⼀次教⼤家易筋经,什么道理啊?就是修⾝。⾝的⽅⾯是合理的运动,不是剧烈的,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伤⾝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打球,有时候⽐较剧烈。中国的这⼀套运动,少林武当这样内养的功夫,是修⾝的道理。所以有⼀句话,“动以修⾝”,运动是在修⾝,“静以养⼼”,打坐是修⼼。“⾝⼼两健”,⾝体健康,⼼理也健康;“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千年来的传统⽂化。《⼤学》是孔⼦传给学⽣曾⼦,曾⼦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
鬓边不是海棠红虐吗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按朱熹和宋代另⼀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学》是孔⼦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
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学》本⼦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章,是
孔⼦的原话,由孔⼦的学⽣曾⼦记录;“传”⼗章,是曾⼦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的学⽣记录。这样⼀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学》经典版本。
(⽂中⽂字内容部分来源于⽹络平台等,由天海如歌传媒编辑呈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