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一: 命名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特殊的文学写作—— 地域的本土之外,民族语言的边缘性承担着重重叠叠的关系
                              一句话:  在漂浮不定的异质环境中以汉语书写情志。
                              主旋律:流动性——漂泊 怀乡 放逐  冲突  寻根
二: 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 ⓵  为多种历史(海外华人史、海外华文文学史、居住国史、中国本土史)提供了另类诠释。  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第一次使用海外华人术语。
            ⓶  揭示了海外华文文学承载的双重传统。
            ⓷ 推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表现功能。
            ⓸  让人们认识海外生存经验如何转换成独特的文学范式。
三: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⓵跨文化的 新的汉语文学形态
      ⓶沟通中外文化的门和路
      ⓷在艺术解读中展示世界性中国经验的结合。
            第二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与中国意识
一: 什么是文化认同 ” 
文化认同/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对一个体或一种文化的身份认同(), 也指个人受其所属的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认同感往往源于自豪感。文化认同与身分政治相似并有重叠,但两者意义并不相同。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五张脸孔: 孔子  / 针灸 /  功夫/ 戏剧/ 熊猫/茶 
骆家辉(Gary Faye Locke1950121日- ),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华裔民主党政治家,祖籍中国广东台山。于1997年2005年间担任华盛顿州第21州长,是全美首位华裔州长。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出任第36联邦商务部长白冰个人资料简介。[1]2011年3月9日
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骆家辉代表美国政府和人民出使中国,同年7月27日联邦参议院一致通过此一任命,骆家辉因此成为史上首位华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移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实质是: 一种生存意志的体现,是异质环境里驱逐陌生感、不安全感从而建构心灵家园的努力。族的标志唤起温暖的归宿感,并且具有互助的凝聚力,较高层面也是一种文化理想的诉求。
杜维明 《文化中国》 意义世界:一,大陆港澳台 新加坡的中国人 ,二、马来西亚(28%),泰国 10%,印尼菲律宾 3% 华人世界。在大陆也包括中国几十个少数民族。三是 是争议最大的,包括了一批和中国与中华民族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婚姻关系的国际人士,其中当然有学者和汉学家,但也包括长期和中国文 化或中国打交道的企业家、媒体从业员和政府官员。对于中国文化问题,他们常常是通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韩文和其它语言来加以了解。
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天然血缘或者理想诉求外,还有生存策略的因素。
文化认同危机
二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类型:
1. 情感型认同---召唤式和感伤式 
2. 理智型认同---
3. 审美型认同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欧阳昱曾写过《家乡》一诗,其中吟道:固然是陌土千里/固然
是异国他乡/种子却在这贫瘠的土壤中/到了惟一的滋养……再过一个世纪/这种子将不
知去向/那形如梦匣的方块文字/会把这儿称作家乡。对于海外华人作家来说
,不管漂泊处何,还是身在他乡,只要有母语的滋养,就不会失去灵魂栖息的家园,即使曹晓雯图片
经历了异域他乡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之间的茫然、痛苦,母语的精神力量也为其构筑起一费玉清 同性恋
个永不坍塌的精神家园。菲华女作家范鸣英的《同是等待》是一篇在审视和
考察跨文化爱情婚姻现象时切入角度颇佳的作品。作者独具匠心地以男主人公威立为支点
,设置起两边不同性质的等待:一边是母亲每夜的等待,等待儿子的早归,以免交上菲国
女友;另一边是瞒着母亲下的番妻玛莉蒂丝与幼女的时刻等待,默默无怨地在黑暗
中等待威立到来的短暂相聚的时光。作品的这种对比,凸现种种偏见带给等待者的痛
苦,尤其是玛莉蒂丝虽然认同了华族文化却仍因肤而被拒之门外的痛苦。夹在这两种等
待中的威立更是心力交瘁,他是否也在等待:等待母亲放下种族的优越感,排除种族偏见
火车票儿童票标准,接纳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小说在这种矛盾悬而未决,三方的痛苦无限地延展和深化中结
束,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 、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表述
1. 乡土中国的书写
2. 现实中国的关切
3. 文化中国美学中国的渴求与向往。
方琼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