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开篇有必要澄清写作此文并非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否定美国电影的艺术成就,而是深省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如此精心缝合于电影制作与传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了解、认知、评判世界的向度。
一、冷战视角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
好莱坞曾在1988年出产两部电影,《第一滴血
3》[1]和《红场警探》[2]
;主演分别是好莱坞动作影星史
泰龙和施瓦辛格。在《第一滴血3》中,史泰龙饰演勇敢寡言的退伍军人兰博(兰博是史泰龙饰演的经典银幕形象),只身前往阿富汗腹地,在大漠与遭受苏联侵略的阿富汗人民并肩战斗,营救出美国上校。影片片尾还打出字幕:仅以此片献给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在影片《红场警探》中,施瓦辛格扮演一位前苏联特工,与一位美国警察一道追捕逃亡到美国的前苏联犯罪份子;施瓦辛格塑造了一位孔武有力、忠厚可爱又忠于祖国的前苏联特工形象。影片结尾,这位对美国知之甚少的前苏联特工真诚的希望和那位美国公民交个朋友,“我们不是政客而是警察,可以做个好朋友吗?”
令人唏嘘的是,在《第一滴血3》上映的同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与这段历史形成鲜明呼应的是,
美军在2014年10月正式从阿富汗撤出)。影片《红场特警》据说是第一部获许在莫斯科红场取景的西方电影,在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年——1989年,苏联解体。
两部影片由于历史事件的巧合参照,或许是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政治利益高度一致的最好脚注。两者都有着美苏冷战的背景,也出自美国里根主义大获全胜的年代。有着好莱坞演员经历的里根总统在1986年发表了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首次提出了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里根主义推向全世界的年代,也是好莱坞动作电影的黄金年代,在里根任期内,好莱坞出产了一系列“硬汉电影”;那些代表美式自由、民主、美国国家精神与地缘利益的银幕英雄在世界各地奔杀,愉悦着美国观众,也为世界其它国家的观众所期待。回溯20世纪80、90年代,以性感肌肉男史泰龙、施瓦辛格等动作明星为代表的那批硬汉电影对七零后、八零后的中国观众体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主演的电影时常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录像厅里上演,他们的经典海报也为当时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收藏张贴;成为那代人青春成长的记忆碎片。2010年,由这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的老硬汉们出演的电影《敢死队》,在中国内地斩获骄人的票房;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推出的续集依然市场火爆;足以窥见80年代那批硬汉电影的深远影
冷战与电影情境设计
——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分析
○ 陈  波
陈波,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摘要 冷战思维已成为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制作的内在逻辑,深刻塑造着电影的风格和形态。从电影情境设计的角度考察此类电影,电影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事件类型,渗透着美国国家利益和冷战的议程设置;在表达形式与风格上,体现为意识形态的景观化呈现及政治话语传达的个人化修辞。
关键词 冷战  电影情境  个人英雄主义电影
响。伴随好莱坞电影广泛影响的远非明星崇拜,很大程度上也包含观众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好莱坞电影娴熟地掌控观影乐趣的同时,也提供给观众看待现实图景的思维与视角;当然,是倾向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向度,精心而微妙。
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的任务并非美国政府下达,市场和观众始终是电影生产制作的首要考虑。正如上文提到的80年代的那两部影片,政治宣传并没有在其中露骨地表达,而是隐藏于大众所熟悉的电影主题和电影叙事模式。值得探究的是“这类影片中的国家形象和政治言论,它是怎样联系到那时的政治事件上的,以及影片的题材元素组成的方式是限制还是方便了政治言论的宣传。”[3]由此分析,讲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题材,最易将美国国家形象和政治倾向融入其中,最易将美国的政治立场与利益诉求转化成清晰直观的影像叙事。如果列出其中涵盖的影片清单,那将是一本厚厚的手册。
在此类电影中,冷战思维深刻地塑造着电影的呈现形态,已然成为电影叙事活动的内在逻辑,已然成为大众风格。其原因在于“一个内含冷战思想的文化已出现在美国社会,两极世界的道德和政治合作已经内化到战后美国一代,并认为是政治思想和分析的必需品。”[3]另外,“由于分享了表现在电影类型和冷战意识形态中的符号信息原则。严格的符号语言将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类型和像冷战思维这样的政治设计的结构相似性。”[3]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关注冷战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冷战思想的文化源流和美学样态。或者说,冷战思想深刻影响电影制作的选题、场景选择、情节设计、角塑造、象征符号、表现技巧等等;同时,也引导着观众对影片的情感反映、理解、评价朝向精心设计的冷战意识形态倾向。实际上,冷战思维已然内化于好莱坞影片的叙事表达;因为冷战之后的世界政治图景,早已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势传播之下形成一套固化的表述机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刻板印象和结构化的存在。
在世界范围内,在很大程度上,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表现出唯一性和独特性,这是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电影所不具备的。究其原因,它是由美国的超级霸权地位和军事实力、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一流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影响力所共同决定。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供参考。其一,和平与发展虽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但多极化的地缘政治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从未终止;正如马克思的名言:
“自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只要还存在着对立的市场利益、
地缘争端、意识形态差异,美国政府的心理战和宣传战就不会停止。其二,美国自认上帝的选民、世界的警察,肩担自由世界的大旗,触角遍及世界各地。成为军工复合体的超级霸权以来,美国特种部队、中情局和各式军种在世界范围内的所作所为给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美国军方往往为不吝为这些正面表现美国军人的电影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美国军方资助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材料已相当丰富,在此不赘述。比如,近年来的《变形金刚》、《钢铁侠》、《世界大战》等等正面表现美国军人的影片都得到军方的大力资助)。其三,几十年的两党政治下来,美国人对政府骨子里并不信任,对政府的作为往往持质疑的态度;换句话说,凡事先把政府往坏的方向想。此种态度倾向也广泛反映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不信任政府和政客已成为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这是理解美式银幕英雄往往与美国政府和政客对着干、往往彰显个人力量的社会文化基础。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往往既满足大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又调弄大众对政治愤世嫉俗的情感。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盛行,说明此类电影能极好的达到让观众情感宣泄的效果,不仅是对美国,对全世界的观众也是如此。
需要警醒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表达与政治意识形态结合的科学有效。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工业与美学经验引领着世界电影业的发展;其电影表述以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为驱动,建立起世界面貌的结构性隐喻,同时也建立起一套理解影片的认知机制;这是好莱坞电影得以传播认知观、价值观的物质基石;也是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能够挟带冷战思维的私货在全世界风行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美学经验已有多篇的广泛研究,下文将从电影情境设计的角度加以分析。
如何上传音乐二、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情境设计
梦见考试对于像戏剧(舞台剧)和电影(故事片)等虚构性的叙事媒介而言,情境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虚构性叙事媒介以连续的时空存在形态呈现;意味着其唤
200
起观众的认知与情感反应是一个过程,需要同时放置到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考察;意味着需要考虑连续的时间推进过程和空间呈现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情境”的概念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虚构性叙事媒介对时空辩证关系的强调,情境的重要性也得以凸显(在此不展开针对情境概念的论述,众多前辈大家和研究者已对此深入有益的探讨)。电影情境既包含大多数虚构性叙事媒介所共有的构成要素,也包含由电影媒介特有的物质表达形式所决定的特征。一方面,电影情境的要素包含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另一方面,电影的物质表达方式是一切影像和音像的媒介体,并且,影像和音像媒介可以任意形式组织、运动,呈现任意自由的时空形态。因而,电影情境呈现出某种“准现实”的情境特质;这也是电影能引导和支配观众认知和情感的重要因素。下面针对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展开分析。
第一,从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来看,好莱坞银幕英雄的活动地点是全世界范围。几十年来好莱坞硬汉闯遍世界各地的风俗胜地和隐秘之处,在一次次惊奇历险的同时,展示高科技的武器、显露强壮如铁的身体。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显然对这类电影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大银幕呈现的这些具体环境或者是地区冲突纷争之地,或者是被恐怖主义势力控制之地,或者是第三世界某极权政府的声犬马所在,或者是底层平民的离乱压抑之地。从好莱坞电影主要的冷战对象来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前苏联、前民主德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俄罗斯和中国、某独裁政权小国、极端宗教势力影响之地;成为这类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具体环境。比如《第一滴血3》的具体环境是受苏军侵略压迫的阿富汗沙漠地带、《第一滴血4》的具体环境则是在泰缅边境,缅甸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武装冲突的热带丛林;比如《变形金刚3》、《虎胆龙威4》则将部分重要情节发生地设置在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影片《环太平洋》则直指当前争议火热的南中国海……
自然地,呈现这些具体环境的镜头视角与影像风格完全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议程设置,具体的环境也组合成某时空段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范围的格局设计几乎是美国现实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指向的翻版;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形态在影片中都得以隐射和指涉。
第二,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最常见的事件类型,
永远是“入侵”和“营救”。此种类型的叙事结构从好莱坞烂片到大片不胜枚举,足见这种类型深入人心。
“戏剧艺术家借以说服观众的只有一个逻辑:情境提供了,他们把剧中人物置于这个特定情境之中,同时也把观众引入这个情境之中,并诱导观众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设身处境’的体验;观众通过自身的体验证明人物在特定情境总的心理动机和行动是合情合理的。剧作家要把表现在社会、道德、伦理的观念渗透在人物行动之中,只要观众接受了人物行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们就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渗透在行动逻辑中的观念。这正是戏剧艺术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问题。”[4]好莱坞赋予英雄人物行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有着丰富的足够成熟的类型经验和现实素材。电影可以被当作一个故事来解读,是因影片的结构形成了虚构,并建立了由虚构而形成的对真实的幻想;同时结构又仿佛消失了,消失在有着现实背景和生活细节的电影人物的相互作用之中;往往正是在人物的相互作用中融入僵化的媚俗的冷战思想,也正是在人物力量(心理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美国视角之下的世界政治情境。一方面,此类电影表述中反映的社会力量配置往往遵循二元论的冷战思维,人物角和事件往往组合成某时间段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利益的角力。另一方面,此类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力量往往是遵循类型化的角需求,单一化的英雄角与反派角的形象塑造承载着剧情也牵引着观众的情感认同倾向。比如,《第一滴血4》设计了缅甸政府军高官的残忍堕落,扣押迫害深入缅甸的美国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影片的叙事动力是英雄出手营救,观众的情感自然地倾向于一次正义的救援行动。比如,
《虎胆龙威4》在情节设计和影像设计上都露骨的隐射了俄罗斯政治的黑暗复杂,最大的反面角是
一个有着黑社会背景的俄罗斯高官;影片情节结构建立在超级英雄叙事的类型框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英雄父亲如何在险境中与自己的儿子逃出生天。比如,
《环太平洋》类型的科幻巨制,在剧情的设计上暗指美日同盟,在影片选材上不失时机的贬损中国人舌尖贪吃的形象;影片遵循的还是世界面临毁灭、美国勇士拯救全世界的类型套路……观众认同电影人物的行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人物行动过程中渗透的逻辑观念和社会内容也会被自觉不自觉的接受。“意识形态和类型结构性的融合有助于这些影片对意识形态进行强有力的表达和传播。这种类型片对意识形态的传播不仅高
201
效并且深具影响力,有助于和观众亲近,这是因为它在银幕上展现普遍的希望,而这个采纳政治性内容的希望已经成为影片类型叙事原理中结构性规则的一部分。”[3]248
电影情境的设计往往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影片如何反映现实以及影片会获得怎样的观影认知效果。从电影语言的演进角度来看,当前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呈现出两点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的景观化[5]。电影是高度强调视觉形式的大众媒介。正是对影像表达形式和表达能力的不断追求实践,才成就了电影媒介的独特魅力。比如,对影片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表现,“人的
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实物环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整个影片的主题或个别场面的主题)……这种外部的(包括大自然的和实物的)环境,并不是从叙述中提炼出来的。它的形象感染力与其说在于它直接表现出来的面貌本身,毋宁说在于它对事件、动作和体验的情绪反映。”[6]将电影制作活动中对环境表现的美学要求置换成当下景观这一术语来解释,即当代电影的景观化更强调“让影像通过自己的能指形式去呈现其所指意义,由此而参与完整的影像叙事过程。”[7]对影像的能指形式与叙事技巧的娴熟掌控,是当代好莱坞动作电影已修炼成精的内家功夫。在好莱坞大片中,逼真鲜活的影像形态与剧作内在的价值观逻辑早已娴熟的有机统一。比较《第一滴血》、《终结者》、《虎胆龙威》、《变形金刚》等等个人英雄主义系列动作大片的相同与差异,可以得出好莱坞在影像建构上朝向景观化的清晰印象。在电影影像形态的塑造上,追求新鲜独立的视觉审美价值,追求直接诉诸感官的叙事价值;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同时刻意追求潜在的意识形态指向。而后者正是需要我们对好莱坞电影清晰认知的地方,在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电影成熟的影像表达机制背后,深埋着隐蔽又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含意。所谓意识形态“景观”化,即通过生动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影像形式达成意识形态认知,通过景观化的影像机制完成有效的意识形态指向。景观化的影像机制既让观众获得认知、情感与想象各个层面的观影快感,也让观众在电影情境的体验中接受其微妙的总体上倾向美国意识形态的向度。
第二,政治话语的个人化修辞。电影作为大众媒介,自然也延续着大众文化的审美经验。“在我们生活
之外制造另一种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制造另一个世界;这一审美经验在化装舞会上使得骑士、牧人和调皮鬼三类角受到优待:我们客人之中,一部分寻求着来自社会上层的东西,一部分寻求着来自于社会下层的东西,一部分寻求着来自于社会之外的东西。”[8]文学传统的三种类型也是大众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三种角:英雄、流浪汉、田园。“英雄”成为大众文化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或许可以从神话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到答案;但简单的理解,英雄和流浪汉其实是大众“当另一种人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大众对英雄所拥有的能力和力量的崇敬渴望、在繁琐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想象生命能量的激爽释放;另一方面,流浪汉与其说是与炎凉世态保持某种距离,不如理解成在不堪的现实中自我肯定的另一种生活态度。英雄是“电影影像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母题”[9]。美国电影银幕盛产的英雄形象气象万千,以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电影为主流代表,又以中情局特工、退伍海军陆战队员等相关角类型广为人知。美式英雄,往往身兼英雄、流浪汉、田园三种气质。这样的影片案例太多,像《第一滴血》系列中的兰博,像“007”系列中的邦德,往往最为观众崇拜迷恋。
美式英雄虽在银幕形象塑造上各有演绎,但总体上与美国的国家精神、意志与利益融为一体。下面是影片《生死狙击》开场的一段对白,退伍阻击手隐居山林,一个为政府高层做事的官员,也是片中的主要反派上门来,请这位狙击高手出山保护总统:“我根本不喜欢现任总统,前任总统更不喜欢。
但是你喜欢总统制吗?喜欢自由的国家吗?难道我们能容忍让坏人统治美国吗?
没关系,几年而已?
为什么停电限电
我相信你曾站在国旗前,庄严宣誓过,要支持和捍卫美国宪法和体制,抗击一切敌人,无论来自国内外……”
——《生死狙击》[10]
上面这段对白表达出美式“英雄拯救”大片的基本叙事逻辑。在影片中,国家的召唤是这些硬汉们的死穴。当然,在不同影片及同一影片的各续集中,硬汉们各有死穴,或者是美国人民,或者是心爱的女人;地球有难、同胞有难、盟友有难、独裁政权下的人民有难……在种种难情面前,英雄出手拯救。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语境中,特定的价值诉求往往以一个共识范围要大得多的价值观出现在具体的场合中。正如上文对白中所罗列的:英雄出手拯救的动机往往是以
202
维护自由、民主、宪法等等宏大抽象普世价值的名义。通过将抽象价值观念具体化到影片的语境之中,实际上是要求受众在接受基于具体语境中某一个特定价值的同时,将这一特定价值当成更大范围的共识和某个普遍价值加以接受。
整体而言,美式银幕英雄是在为维护民主、自由的美国和美国价值观而战。正是通过美式英雄的“入侵”与“营救”;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将英雄个人行为巧妙的置入历史事件、国际政治和社会冲突;
以英雄个体话语和行为表达的方式介入普世价值观议题,从而将影片背后深藏的话语主体的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施以巧妙的转化。个人英雄的话语表述一方面成为展示力量与意志的审美符号;一方面完成了隐藏其后的话语主体的权力送达。正如国外电影研究者评论里根时代硬汉英雄们在美国银幕涌现的时代精神时所说:
“这种健硕的身躯回归银幕,这种病态的英雄主义的形象获得新生,往往被视为一种更广阔的意识形态语境的征象……对于里根而言,侵蚀了1970年代的那种致命的怀疑情绪源于男性榜样的衰退。作为政治宣传的有力武器,‘里根的革命’就是要填补这一真空。里根将成为一度失去而又被重新寻回的父亲形象……众所周知,这一项使国民男性化的事业将成为一个全球化和军事化的行动……”[11]又如美国导演保罗·哈吉斯对影片《变形金刚》的有趣解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什么歌曲名字“我们生活在幻觉里,所有人都想,如果无法搞定战场,那
至少要在银幕上取胜,此时此刻,拍《变形金刚》这种电影,根本就是政治行为。”
本文受到《“威慑”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眼中的中国电影》这篇文章的提醒,此文在摘要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海军武器测试站支持的《威慑研究》第14卷《政治与文化主题:中国共产主义电影研究》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对17部中国电影进行主题分析,研究中国决策者和民众的愿望、态度以及行为模式,为美国的国家威慑政策提供依据。在跨文化的语境中重新审视这份‘冷战’格局
下的报告,无异于从对手的眼里观察自己,无论方法还是结论,都不仅仅是未曾远去的历史,而且令人警醒的现实。”[12] 如何面对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强势传播的意识形态倾向,似乎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课题。俄罗斯在2008年出品了一部电影:
《密码疑云》[13];影片讲述一位俄罗斯女特工破除恐怖主义核威胁的传奇故事。此片的待遇与美国的很多动作大片受到待遇一样,普京总统高度重视,俄罗斯军方给予拍摄需要的大力支持。此片最后的结尾,俄罗斯战机与美国的特种部队紧张对峙的场面令人无法不与现实产生对应的联想。转而是否可以想一想,我们国家的电影该以何种形式塑造我们的银幕英雄、讲述符合我们国情的电影故事、传播我们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注:本文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电影故事片的戏剧性生成因素探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曲注释:
[1]  影片Rambo III(中译名:
《第一滴血3》),1988年,美国。权志龙女友
[2]  影片Red Heat (中译名:
《红场警探》),1988年,美国。
[3]  (美)斯蒂芬·普林斯.冷战思维下的好莱坞电影.出
自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克里斯蒂
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236.
[4]  谭霈生.戏剧艺术的特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149.
[5]  当“景观”概念被引介到电影学中来时,指的是电影实
践中追求影像的视觉造型效果及其观赏价值的镜语范
式。这种镜语范式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既是
当代电影一种常见的影像形态,重视的是人的视觉感
受,它意在通过影像的形式美感来调节受众的视觉体验;
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重要的编码符号嵌构于文本之
中,参与文本的叙事表意过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
式”,从而具有了进行艺术表达的话语功能。此解释出
自章旭清,
《电影学“景观”概念的论争与实践价值》一文。[6]  (苏)E·多宾·动作的环境与气氛[A].电影艺术译丛(第
四辑)[C].电影艺术译丛编辑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7]  章旭清.电影学“景观”概念的论争与实践价值[J].阅
江学刊,2009(4).
[8]  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0.
[9]  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
电影学院学报,2014(3).
[10]  影片Shooter(中译名:
《生死狙击》),2007年,美国。[11]  (法)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121.
[12]  刘宇清.“威慑”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眼中的中国
电影[J].电影艺术,2013(2).
[13]  影片The Apocalypse Code (中译名:
《密码疑云》),2008年,俄罗斯。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