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显微镜下的⼤明》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了⼀个朋友圈:这是⼀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好书就算⼿上放下了,⼼⾥肯定放不下。感谢推荐的朋友。
高晓松事件是怎么回事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吸引我的书了。⾸先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般我看过⼀本书,会写上⼀点读后感之类的⽂字,算是⾃⼰看书以后的⼀个交代:不能⽩看嘛。
好签名前⼀阵看了⼀遍当年明⽉的《明朝那些事⼉》,写了⼀篇读后感,有朋友留⾔说,可以看看马伯庸写的《显微镜下的⼤明》。我本着听⼈劝,吃饱饭的⽼话⼉,在得到上到了这本书,⼀打开,就发现⾃⼰的听⼈劝是⾮常理智的选择。
陌生的反义词是什么打开了,就不忍放下,⼀直到读完为⽌。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中间不停顿地读完这本书,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读完之前,真的是⼿上放下了,⼼⾥放不下,总想着再多看⼀眼,尽快看完。这样的感觉,真的是很久都没有过了。
正如书名所说,显微镜下的⼤明,这本书所描述的,正是⼏百年前⼏件具体⽽微的⼩事。站在历史⾼度,作者叙述的那些事情都不⼤,但是每件事情叙述之完备精细,是以前看任何书籍都没有得到过的。精细到了什么程度?⼈物对话,对话的具体时间地点,甚⾄对话时的表情动作,都有着具体叙述。最主要的是,这些叙述并不是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是有史料⽀持的真实历史。
短暂的美丽歌词⼏个⽉前我买了⼀套《⽯匮书》,这是明朝历史的⼀个版本。但是这样宏⼤的历史场⾯,⽤词极为吝啬,许多事情并没有记录,能够让作者记录下来的,也都是长话短说,⼀字千钧。读的时候,就⾮常遗憾,看不到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当时就想,怎么才能看到⽐较具体的历史事件过程呢?
这部《显微镜下的⼤明》,满⾜了我这个愿望。虽然仅仅叙述了⾮常有限的⼏件⼩事,但是每件事情都得到了精微细致的刻画——还有什么⽐看到细节更让⼈激动的呢?!
前⼀阵我翻看了⼀下⾃⼰⼆⼗多年前写的⽇记,⾥⾯记载的许多事情,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模糊或者混乱。我想,要是五百年以后,有什么⼈能够见到我的⽇记,应该能引起他极⼤的兴趣吧?毕竟对他来说,是五百⾯前的信史了。以此来类⽐的,就是我读到《显微镜下的⼤明》这本书时的真实感受。
作者在序⽂中特意指出,虽然他是写⼩说的,但是这部书不是⼩说。虽然他不是历史学家,但是他的这部书,却书写了历史。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严格参照具备信史价值的史料,再加上有关专家的相关研究,为读者奉献了⼀本精彩的“微历史”。
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感兴趣,却⼜没能⼒直接研读第⼀⼿历史资料的⼈来说,这本书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解渴”的作⽤。
⼀⽅⾯,我没有专业知识来研读那些历史资料,毕竟古⽂跟现代⽩话⽂之间,有着很⼤的差别。要想读懂⽼辈⼦传下来的历史书,⾸先就要具备相关的古⽂知识。很遗憾,我不具备。
第⼆,就算我有称职的古⽂知识储备,那些相关资料,能不能到,有没有机会见到,可不可以⼀字⼀句的看完,都是有很⼤不确定性的。或者说,不是不确定,⽽是⾮常确定,我没有那个机会。
作者马伯庸在奉献了优美历史故事的⼤餐基础上,还给作者多次加餐,既有历史资料的原⽂抄录,⼜有⽂通理顺的⽩话翻译,让读者欣赏故事的同时,还学会了不少读古书的知识,简直不要太酸爽呀。
另外,作者罗列了许多参考书⽬,也为想进⼀步研究那些历史事件的⼈,提供了捷径。最起码可以⾸先从作者开列的书单⼊⼿,省去了搜罗爬剔之苦。
我注意到了这样⼀个现象:现在许多⾃媒体写⼿,当然是历史领域的写⼿,他们都在如马伯庸这样做着把历史故事进⾏通俗讲解的事。
别的平台我看的少,但是头条是我每天必看的。头条⾥⾯的历史领域作者,做的好的,基本上就是马伯庸的路⼦。⾸先⾃⼰搜集有关资料,对历史事件进⾏整理分析,然后通过讲故事的⽅式写出来,给我这样的⼆把⼑看。问题是,我看的很起劲。
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借鉴⼀下马伯庸等⼈的做法,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领悟,也能够写出来⼀些让⼤家喜欢看的⼩故事呢?
关于道德的名言这是我读这本书,得到的第三点感悟。
赵薇为什么被踢出娱乐圈
第⼀,满⾜了我这样的吃⽠众欣赏历史原貌的诉求。第⼆,⼀定程度上教给我阅读历史原著的基础知识。第三,就是教给了我⼀种写作⽅法。看看看看,读⼀本书,给了我这么多东西,难道不应该记录下来,众乐乐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