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序》
史籀之兴,备存往制,笔削所误,抑有前闻,岂惟豕上加三,盖亦马中阙五。迨斯以降,舛谬实繁,积习生常,为弊滋甚。元孙伯祖故秘书监,贞观中刊正经籍,因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当代共传,号为《颜氏字样》。怀铅是赖,汗简攸资,时讹顿迁,岁久还变。后有《书新定字样》,是学士杜延业续修,虽稍增加,然无条贯,或应出而靡载,或诡众而难依。且字书源流,起于上古,自改篆行隶,渐失本真,若总据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编缉,顷因闲暇,方契宿心,遂参挍是非,较量同异,其有义理全僻,罔弗毕该,点画小亏,亦无所隐,勒成一卷,名曰《干禄字书》。
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次(每转韵处,朱点其上),具言俗、通、正三体(大较则有三体,非谓每字总然),偏旁同者不复广出(谓忩、殳、氐、回、臼、召之类是也),字有相乱,因而附焉(谓彤肜、宄究、祎袆之类是也)。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合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别询旧则)。
有此区别,其故何哉?夫筮仕观光,惟人所急,循名责实,有国恒规,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升沈是系,安可忽诸?用舍之间,尤须折衷,目以干禄,义在兹乎?绠短汲深,诚未达于涯涘,岐多路惑,庶有归于适从,如曰不然,请俟来哲。
附:                                      唐人《干禄字书》研究
施安昌
一、《干禄字书》的背景
萨顶顶话筒《干禄字书》由唐人颜元孙撰,后为颜真卿书写刻石,广为流传。这部书是唐代正字学的一项成果。
“正字”与“字样”这两个名称,在唐时很普遍,而且常用于书名,如《颜氏字样》、《经典分豪正字》等,这些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正字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对正字学也有称“正字法”或“字样学”的①。正字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确定文字的标准形体,促进文字的统一。唐代,由于政府的提倡和学者的努力,使正字学有了成效显著的发展。
促成唐代正字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有文字以来,字体经历了多次的演变。秦汉之际,隶书取代篆书、隶变是一大改革。隶书继续发展。出现了楷书。随着字体的演变,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南北阻隔,形成了“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见《魏书•江式传》的状况,异体别字,比比皆是。《颜氏家训•杂艺》中说: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肖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前”上为'’,'能’旁作'长’之类是也。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遂便转移,尔后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际,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畏拙甚于江南;乃以“百” “念”为“忧”,“言”“反”为“变”,“不” “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偏满经传。在唐初使用的文字中,同字异体的现象极为普遍。经济和政治日益强盛的唐朝,为促进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交流,自然需要文字的进一步统一。
在唐以前,占书都是写本。辗转传抄,或字有讹夺,或篇简错乱,必须再经过校勘。自汉
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代刘向、刘歆父子开校勘端绪,历代官府都设校书官,而对古代经典的校定尤为注重。校勘就必须对文字的形、音、义仔细推敲,考辨用字的正误。北朝未期,秘书省设正字一官,地位略次于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亦文士出身之官员。以后,唐、宋几代都设秘书正字官职。
唐朝在官吏考选和学校教育方面,都把书写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科举考试科目有六项: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参加明书科考试,先口试,后笔试《说文》六帖,《字林》②四帖,懂得训诂,兼能杂体书法者为及第。书写的要求一是正确,二是遒丽。
黄晓明 潜规则
与此相应,在京城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由国子监总管。书学已是专门学校。书学内,有书学博士二人,学生三十人,典学二人。学习内容是:“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亦兼习之。《石经》③三体书限三年业成,《说文》二年,《字林》一年”④。对宏文、崇文两馆学士的考试,还有这样的规定:“所习经业,务须精熟;楷书字体,皆得正样。通七者与出身,不通者罢之。”⑤
如此教育与选吏制度,就使社会上,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对书写的规范倍加重视。《干禄字
书》的取名,也反映厂这一点。干,追求意,禄,俸禄意。语出《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关于唐人正字活动,还可以联系到历代的太学石经。石经创于东汉。熹平年间,因《周易》、《尚书》、《诗经》等经籍辗转传写,文字沿讹,故蔡邕等儒生奏求灵帝正定六经文字。于是刻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以为经籍之定本,使后人有所取正,此即《熹平石经》。石经文字应是当时通行的正规文字,书体是隶书。由于石经不仅正定了经籍的辞章内容,而对文字的字形也起厂规范作用,故石经之立,也可以说是官方的正字措施。
过了六十多年,魏正始年间齐王芳又刻石经《尚书》、《春秋》,以古文为主,并以篆隶二体字列其下,立于太学,世称《正始三体石经》。它的隶体文字与《熹平石经》是同一时期的正规文字,字形是一致的。
劲舞团戒指
怎么用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乱,尽管文字变异纷纭,但不曾再立石经。一直到唐晚期开成年间,才重立石经,书体为楷书。此距《正始三体石经》已有六百多年,而距颜元孙撰《干禄字书》也约有百余年了。
正是适应了上述种种社会需要,在初唐和中唐,一些学者积极从事正字活动,研究和确定楷书字的标准形体和使用规范。
实际上,正字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是在唐以前。现在可见到的比较早的资料是北齐颜之推⑥《颜氏家训•书证篇》,他说:“世间小学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三苍》、《说文》,岂能悉得仓颉本指哉?亦是随代损益,各有同异。西晋以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辄耳。考校是非,特须消息。”“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两字非体。《三苍》、'尼’旁益'丘’,《说文》'尸’下施'几’,如此之类,何由可从。古无二字,又多假借,以'中’为'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  ’为'闲’,如此之徒,亦不劳改。自有讹谬,过成鄙俗,'乱’旁为'舌’,'揖’下无'耳’,'鼋’'鼍’从'龟’,'奋’'夺’ 从'  ’,'席’中加'带’,'恶’上安'西’,'鼓’外设'皮’,'凿’头生'毁’,'离’则配'禹’,'壑’乃施'豁’,'巫’混'经’旁,'  ’分'泽’片,'猎’化为'  ’,'宠’变成'宠’,'业’左益'片’,'灵’底著'器’。'率’字自有'律’音,强改为别,'单’字自有'善’音,辄析成异,如此之类,不可不治。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所见渐广,更知通变,救前之执,将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颜之推的这段文字,比较集中地谈了对文字演变的看法。他提出:“随代损益,各有同异”,即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字有增有减,有同有异。“古无二字,又多假借”,即在古代,使用的文字数量少,很多字词都借用同音字来表示。“自有讹
谬,过成鄙俗”,即有的字写错后(因有意或无意),沿用久了也就成了俗字。“更知通变”,“将欲半焉”,即正字应取参酌古今,折中通变的办法。
这些看法以及字分正俗,用途不同的主张对后来的正字学是有影响的。唐人正字的先驱者颜之推还著有《俗文字略》一书,可惜早巳不传。与唐代正字学有关而见于历史记载的著述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关于一般文字的,如:颜师古⑦的《颜氏字样》、《匡谬正俗》:杜廷业的《书新定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
另一类是关于古代经典文字的,如:欧阳融的《经典分毫正字》;张参的五经文字事⑧,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
再有一类是韵书,如王仁的《刊谬补缺〈切 〉》、孙缅的《唐 》等等。这些书都注意列举异体,辨正字形。
上述都是影响较大的书。自然,还会有一些书连名字也没有传下来。《干禄字书》是由颜真卿书写并摩勒上石,后来又有重刻。《五经文字》和《新加九经字样》分别刻在《开成石经》的后面,至今存于西安碑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比较完整的拓本。这些都是十分可靠的唐代正字学的资料。王石妻子
(注:原文有缺字非转贴漏。)
二、《干禄字书》的内容和作用
颜元孙,字聿修,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自幼善文辞,垂拱初登进士第,历官长安尉、太子舍人及濠、滁、沂堵州刺史。他对诸家书迹精于鉴别。其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至玄宗时。
颜元孙的伯祖父颜师古,颜师古的伯祖父颜之推,都以考注经史而著名,对六书声韵之学又都有著述。颜之推著有《急就章注》一卷、《训俗文字略》一卷;颜师古著有《匡谬正俗》八卷、《急就章注》一卷等。贞观年间,颜师古在刊正经籍过程中,将不同写法的楷书字记录下来,在当时被称为“颜氏字样”。后来,学士杜延业又加以扩充,编出《书新定字样》。在这个基础上,颜元孙才进一步完成《于禄字书》。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正文之前有段文字,说明撰书的缘由和体例,通篇不过五百余字,言简意赅,可谓《序言》。
关于《干禄字书》的体例,主要有四:
一、“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次,每转韵处朱点其上。”此书共举字例1599个(其中重文717个),按四声次序排列。同一声调下的字,再按韵部排列。所谓“朱点其上”,当是《字书》原稿;后来石刻及拓本无此,也无代替的其它标识,自是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