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2020-2021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到答题纸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          。                              (《曹刿论战》)
(2)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遥看是君家,          。                                  (《十五从军征》)
(4)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6)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7)《过零丁洋》中,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誓死报国的句子是:“                    。”
(8)《出师表》中,诸葛亮直言自己作为布衣时的志趣的句子是:“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打造数字化阅读场景,为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B.曾被层层山峦遮挡的教育之光,照耀着幼小的心灵,孕育着无边的梦想。
C.王阳明的心学在福建深刻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得到了发展、弘扬和继承。
D.中华民族能否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具有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3.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7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 (A. kài  B. gài,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  甲  (A.向死而生  B.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世
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这一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雄biàn(A.辨  B.地证明:中国人民受欺侮、受凌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有能力、有资格    (A.屹立  B.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给后人留下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只有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中国人民必将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根据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文中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
①处:              ②处: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2分)
甲:                  乙:       
(3)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侵略本质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甲】                                【乙】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长卿                                  韩愈
sjb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诗人途经长沙贾谊故居,触发强烈共鸣,开篇即用“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乙诗诗人委婉表达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
C.“湘水无情”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将自己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D.乙诗诗人把侄孙探望的用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实则是凄楚沉痛地以死明志。好玩的大型单机游戏
5.甲诗“日斜时”和乙诗“夕”都指向傍晚,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记樊山   
黑8台球2023元旦放假时间表公布苏轼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柂师,使泊樊口。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有洞穴,土紫,可以磨镜。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泊:泊船。②燔(fán):烧。③柂(duò)师:船上掌舵的人。④拟:比画。此处指威胁。⑤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或】①曰“燔山”(      )  ②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2)【治】①陶公武昌(      )    ②则臣之罪(        )(《出师表》)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2分)
(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3分)
9.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梦到领导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万物明朗。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
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
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⑪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 “正”字,欠几瓢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⑫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⑬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摘自2020年9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年离婚新政策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粮食的情义,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真挚动人。
B.拾麦穗后,地并不急着耕,要让鸟雀子把麦穗叼干净了,才方便犁地。
C.第⑥段结尾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展现我和妹妹的馋样,富有生活气息。
D.第⑨段罗列不少吃饭的规矩,体现农村人对粮食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
11.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