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根据WTO相关协议,年底国内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国内银行业,国内商业银行将直接与外资银行展开更大范围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保住国内市场并进入国外市场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就必须对当今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经营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很清晰的认识,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既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宝贵经验,又避免重犯国外银行发展中的失误,才能抓住当期的机遇大力发展中国银行业乃至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
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体系从总体上讲,是比较先进的,也是比较完善的,银行的客户服务观念很强,服务产品多,品种功能齐全,经营效益也非常好。但由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外的商业银行也在发生急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总的来讲,当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的,或者说是具有五大发展趋势,而且这五大趋势也并不是相互独立分割开来,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并构成了当今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新绝唱。本文下面就将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从这五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并从中引申出可供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些经
验和建议。
发展趋势一: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且这种趋势还在日益加强
过去,在经济学领域,人们都认为市场应当充分竞争,因而“小”是最合适的。但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每个经济主体而言,“大”才是求胜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因而出现了“规模经济”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国外的商业银行系统甚至其他金融领域,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出现了频繁的银行合并浪潮。
在大小银行的划分标准上,国际经济学界一般采用的指标有两个:各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即“核心资本”总额和各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就各行的总资产规模指标而言,只有总资产在3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才可以称为“大银行”,总资产规模在400亿~350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只能被称为“中等规模的银行”,而总资产在400亿美元以下的为“小银行”。按照这个标准来分的话,我国的商业银行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可属于“大银行”,交通银行属于“中等规模银行”,而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均属于“小银行”,这就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与国外银行相比是不存在任何优势可言,尽管有四大银行支撑,但它们的盈利状况却实在不容乐观,呆坏账比例过高。
国外商业银行“求大”的动机不外乎两个: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从最近几年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动态来看,更多的是前一种情况,即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当然,大银行与其他中小商业
银行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优势,且这种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五个方面:其一,大银行拥有巨额资产和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给社会公众以信心。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多数消费者客户对四大商业银行很认可,尽管它们存在很多并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其二,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业较强,从而其稳定性也就更强。其三,大银行的市场影响力比小银行要大,能够更容易地吸引客户,更方便地去抢占市场。其四,大银行往往能够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特别保护。这是因为大银行掌握大量的金融资产,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倒闭,影响的不仅是银行和员工,还可能波及到全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在银行出现问题时总会出面挽救它,而且客户和其他债权人也会去支持它,即使这并不是出自于承担社会的责任,而仅仅是从“私利”的角度出发的。这一点,在我国的银行体现内也表现的很明显,由于前几年四大国有银行存在大量的呆坏账,政府为支持其上市而投入了血本。另外,在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支持,还表现政府对某些行业的托市上,比如房地产等行业,其实这也是政府出于保护商业
银行减少其不良贷款的目的之一。其五,大银行的单位运行成本可以更低,特别是通过兼并而扩大规模时,节省成本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如美洲银行通过兼并美国太平洋安全银行,既保持了业务的继续增长,又以关闭大量相重叠机构而节省了大量支出。
国外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来“求大”的途径也不外乎最一般的两种方式:内涵式的扩大和外延式的扩张。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的内涵式扩大主要是指通过银行自身力量大积累去求得对市场的逐步扩张,采用的
方式包括:通过采用良好的市场扩张战略来扩大客户;以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来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客户;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来争取股东的支持,争取员工的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调整分配比例,增加银行积累,使得银行资本实力逐步得到充实;银行通过挂牌上市和定期配股,来扩充资本实力,而非上市银行则要通过定期的定向募集方式来争取扩大股东队伍,争取外部资本的注入;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形成完善的国内网络乃至国际和全球化网络体系。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的外延式扩张是指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相应的购并活动,而且这也是国外商业银行实现其扩张的主要手段。因为商业银行要实现扩张目标,就必须有跳跃式的发展,就必须采用非传统的手段,而并购就是实现银行跳跃式发展的捷径。通过银行之间的相互并购,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来追求大银行所具有的优势。这一点,对于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金融业全面开发已迫在眉睫,为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仅靠目前的资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而银行之间的相互并购则是迅速壮大实力,并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捷径。
在的大商业银行中,排在前20位的大银行的无不是通过多次的合并才形成目前的规模,比较典型的有:
(1)1998年4月6日,原花期银行(Citibank)与原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后所组建的花期集团(Citigroup),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领域最广的全能金融集团。按照2001年7月《银行家》杂志的排名,花期银行的一级资本名列全球第一位,总资产列全球资产排名的第二位。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串词(2)1998年4月13日,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与北卡罗莱纳州国民银行(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合并后组成新的美洲银行,成为美国第一家业务和机构都横跨东西海岸的银行,并且它的分行数量和存款总额在当时都在美国排第一位。
(3)在欧洲,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别于1957年5月2日和1998年11月30日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合并活动:在第一次合并中,德意志银行把三家在德国很有影响的银行收归到自己旗下,巩固了它自身作为德国第一大银行的地位;在第二次合并中,德意志银行以每股93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从而极大地打开了美国市场,使得德意志银行开始大规模向投资银行进军,也更坚定地奠定了德意志银行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银行的地位。此外,两行合并后,德意志银行的基金管理业务在全球排在第三位,证券托管业务在全球排在第四位。这些结果均表明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不但做到了优势互补(业务互补和地域互补),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行的经营成本,提高了股本回报。
从以上的全球三大行以及其他世界大银行的合并案例中,可以看到银行业的合并大致可以归纳为七种类型:为了扩大业务范围而进行的合并,如花期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为了配合战略转移而进行的合并,如汇丰银行通过合并将其总部搬到伦敦;为了扩大国际领域、加快国际化步伐而进行的合并,如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为了扩大国内活动地域的合并,如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的合并;为了在业务上寻求优势互补而进行的合并,如1998年11月美联银行(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同费城国民银行(Corestates)所进行的合并;为了避免在同一市场内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所进行的合并,如1998年原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的合并;为了巩固自己地位而单方面通过市场运作而采取的一种收购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敌意收购”,如2000年3月,德意志银行收购德累斯顿银行。
当然,银行的“求大”也并不是无止境的,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因而,商业银行也存在一个“合理规模”,即在此规模下,银行的单位金融服务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不过,这个“合理规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和优化而不断上移的。所以,尽管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存在“合理规模”,不能过分扩张,但是只要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管理到位、内控制度健全、技术支持系统完善先进,则其“合理规模”是可以调整的。而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来讲,除四大银行之外(由于存在管理等诸多问题),其他商业银行还远远未能达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合理规模”,因而,政府对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应当采取支持的态度,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
发展趋势二:国外商业银行追求业务活动领域的扩大,追求银行职能的延伸,追求服务功能的完善,追求金融产品的多功能
演员盖丽丽国外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就其业务经营领域的发展轨迹而言,基本上经历了一个“无限制→有限制→放松或取消限制”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经营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西方银行业开始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和改头换面的新金融机构形式来全方位、全能化地发展银行业务,发展成为了“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的“金融超市”。现在的西方商业银行不仅有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结算)和货币兑换,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业务;不仅有商业银行业务,还有证券包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企业并购策划等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银行业务,还有各种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金融业务,还有为普通工商企业提供的各种类似采购、销售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建设之类的经济业务;不仅有普通的经济业务,还有一些诸如社会保障、助残等社会工作。
女性服装品牌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从可能性上来讲也是能够成立的,这是因为:银行高科技发展很快,很多新技术是抢先在银行系统运用的,甚至有不少新技术本身就是银行所发明的;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愈来愈严格;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愈来愈科学、愈来愈完善;对银行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银行仍然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大银行倒闭,而推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国家如德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等的银行业却很稳定,并未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此外,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除了具有上述前提条件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根源因素即金融市场运作内在统一性的客观要求。尽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金融市场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和名称,从大类上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市
场(融资市场、资金市场等)、信托市场(投资市场、基金市场等)、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保险市场(财险市场、寿险市场、再保险市场等),但是从市场运行的角度而言,这些市场并不可以作截然的划分,相互之间是融合和交织在一起的,因而这就是为什么商业银行业务需要全能化发展,而且能够全能化发展的原因。
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不仅仅具备很强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很强的优越性,这表现在: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银行业务多元化、全能化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之间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
当然,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既有利又有弊,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也并非有利无弊,因而,作为新兴金融市场中的我国银行业必须冷静面对国外银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一分为二地看待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这就要求清楚以下两点:其一,全球金融业向全能化、全方位经营发展的趋势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根据各个国家金
融市场的不同情况、各个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和经营特长来确定最合适的发展战略;其二,银行的全能化趋势也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带来副作用,而且如果处理不当,特别是商业银行的
自我约束力或者中央银行的监管不严,银行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巴林银行事件、BCCI事件、大和银行事件、住友期货事件等。不过,从总体上讲,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利大于弊的,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发展趋势三:国外商业银行活动地域和业务领域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最近三十多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大举向海外进军,在海外开始分行和办事处等机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海外扩张,出现了活动地域和业务领域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西方商业银行的这种全球化和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直接结果,也是金融自由化的一种直接结果,是由当今的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而直接引发和推动的。
国外银行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在美国和西欧国家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美国,有200多家大商业银行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阵容。以花期银行为例,其海外分行的发展,在美国银行业中是最为突出的,是花期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花期集团将其全部业务划分成五条战线,其中,前三条战线的名称都冠以“全球”的“定语”:全球消费者业务(Global Consumer)、全球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Global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全球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Glob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Private Banking)。显然,花期银行大有“非全球业务不做”的架势。美国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大举向海外进军,并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除
了与美国银行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高度相关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能够从提高和巩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其世界霸主地位和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角度出发,对美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拓展给予了积极支持,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在西欧国家中,银行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方面最明显的当属德国,而在德国,当属德意志银行。该行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大大小小的分支机构800多家,这些机构覆盖了全球五大洲的任何经济发达和有潜力的地区。应该说,德意志银行的这种全球扩张战略是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称霸于全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床品牌>张艺兴整容前真吓人国外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股东、机构、客户、业务、利润、雇员和管理模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如下:
qq如何升级(1)股东全球化:由于国外的大商业银行都是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而且有不少大银行同时在几个国家上市,这就使得银行股东很分散,遍布世界各地。
(2)机构全球化:西方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是以它们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的庞大机构网络为实现载体的,包括五种类型: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分行(Branch Office)、子公司或附属机构(Subsidiary)、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和空壳分行(Shell Branch)。在一般情况下,国外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多以前三类为主,其中,代表处是商业银行在国外市场上活动的最简单组织形式,而分行是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上运作的最普遍组织形式,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
(3)客户全球化:国外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客户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到国外设立分公司或者国际贸易发展到国外的国内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海外客户的海外股东;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市场拓展的新客户;通过Internet网络吸收的海外客户。
(4)业务全球化: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不仅从业务品种上全方位展开,而且还从地域上全方位展开,特别是其批发业务。
(5)利润来源全球化:商业银行由于海外机构和海外客户的大量增加,使得其海外利润明显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国内机构在国内市场也在经营大量的国际业务。因而,由这两种途径所形成的商业银行的海外利润就不断增加,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就不断提高。
(6)雇员全球化:国外商业银行雇员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海外机构大量雇佣当地人员和国内机构(总行和国内分支机构)也录用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员。这种人员的融合可以获得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流等各种好处,使得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设计、运作机制重组、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都能保持在最前沿。
(7)管理模式全球化:尽管国外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分散在世界各地,各国文化差异很大,客户特点以及法规制度也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跨国性的银行集团,必须在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上求得统一。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所谓日本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海外扩张时特别强调占领市场,特别强调能够“走出去”,至于利润,当然不能不讲,但却可以放到后一步去考虑。日本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可以亏损,亏损期可以较长,甚至有些跨国银行是直接以亏损为“经营目标”或者把“经营亏损”当作一张牌来打,如逃避税收等。在日本模式或者东亚模式下,银行管理层信奉的是“生产者经济学”,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的市场占有率和最大限度的增值,即企业的目标第一是发展,第二是长期生存,第三才是利润。在这种全球化模式和经营指导思想下,日本乃至东亚各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扩张战略是以建立分支机构为主,以“铺摊子”为主,甚至有时只是为了总行的领导人出差到国外时有一个“落脚站”,有人去接待,这样做的成本实在太高,以这样的想法去经营一个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一点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也很值得引起注意,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在某些方面与日本很相似,在面临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后,必须对此有所改观。所谓美国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管理层信奉的是“消费者经济学”,其特点是谋取最大利润,在向海外扩张、全球化发展时,既注重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又注重经济效益的追求,在成本效益的考核上要能够“算得过账来”,尽管这种“算账”并不一定是短期的。一般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在到海外发展之前,都会对当地的市场潜力做一番详细的调查,在海外拓展初期允许亏损,但亏损期原则上不超过五年。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两者所体现的不同指导思想和经营理念导致各自的经营结果也大不一样。就经营规模和海外市场占领目标而言,日本的商业银行确实达到了,但其经济效益和长远结果却不容乐观:平均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等几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几乎只是美国银行业的1/4~1/10。
发展趋势四:国外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种类、产品、服务方式以及组织框架、管理体制、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加强
金融创新贯穿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一部全球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人类社会之所以有金融创新,银行之所以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其原因包括:社会的进步;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回避金融管制;银行受环境所迫,不得不通过创新去求得生存和发展。
从国外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其金融创新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金融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其二,金融创新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其三,金融创新的“新”与“旧”之间并不存在非常严格的分界线,它的继承性很强;其四,金融创新的成本不低,但却极易被模仿,且被超越的周期很短。
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内容主要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具体介绍如下:
(1)国外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存款是负债业务的主要形式,所以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创新首先是从存款开始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尽可能多地增加存款客户和存款总额,基本做法是通过设立新的账户,并赋予新账户综合功能,付给存款人相应的高息,同时又不直接冲突于利率管制政策,其基本途径有:通过提供多种免费服务来“补贴”客户如ATM的免费使用、账单的免费寄送等;通过创新的客户,使得客
户能够变相收到活期存款的利息或者收到比政策规定的更高的利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让活期存款在保持方便的同时享受到高息收入,如为存款客户开设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ed Withdrawl)、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uper Negotiable Ordered Withdrawl)和自动转账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让定期存款在保持高息的同时享有灵活和流动的便利,如花期银行为其客户开设的可转让定期存单(Certificate of Deposit-CDs)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派生CDs单,如浮动利率CD、固定利率滚动CD、欧洲美元CD、股市CD等;将投资银行业务引入商业银行领域,介绍给商业银行客户的“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CMA),该账户是由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inch)推出的一种综合多种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品,集支票账户、信用卡账户、证券交易账户于一体,通过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来进行运作的;在进取的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支持下,通过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等而“主动负债”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如欧洲商业票据、分期付款债券、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商业银行之间通过证券回购协议来融资和增加负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间最常用的一种平衡头寸和进行短期资金运作的有效手段。总之,国外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做了存款品种创新、利率创新、支付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等。
(2)国外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该类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贷款形式的创新、进军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和将证券和贷款业务融为一体三个方面。其中,就贷款形式创新而言,在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的
基础上,商业银行又开设了一些新的贷款方式,如浮动利率贷款和资产担保贷款等;最近三十多年来,国外商业银行逐步涉足投资银行领域,包括买卖国库券、债券投资、股票投资以及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等;在贷款出售与贷款证券化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创设了新的以贷款为抵押,发行证券的方式,如资产担保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和抵押担保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总之,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收入来源渠道和利润总量。
(3)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也不会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有关经营活动,该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相应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创设和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股权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与银行业务相关的主要价格载体——利率和汇率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项目;其二,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即变银行的实际资产和负债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甚至使部分项目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彻底消失,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的使用等。从总体上看,国外商业银行的这些表外业务的开展,既满足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益来源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4)国外商业银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国外商业银行通过形形的创新方式服务,基本上做到了不对客户说“不”的要求,如美国的美联银行在1995年通过推出一项全新的服务“家庭迁移银行”服务,有
效防止了迁出家庭从该行的“流失”,而且基本上得到了几乎所有的迁入家庭,使之成为美联银行的新客户。
发展趋势五:国外商业银行中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网络银行是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所谓新经济是指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经济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现象,其特征突出表现在: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高科技经济,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越来越弱,而国际惯例的作用却愈来愈大;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经济周期性表现也不同以往;金融和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大。新经济同银行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新经济的发展是以银行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