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间.断(jiān)挨.饿(ái)一模.一样(mó)处.境(chù)
B.蚁穴.(xuè)依偎.(wèi)叛.乱(pàn)寂寞.(mò)
C.帐篷.(pen)摊.贩(tān)宴.会(yàn)掺.和(chān)
D.藤蔓.(wàn)藏.戏(zàng)黏稠.(chóu)消逝.(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小说情节惊险曲折,悬念不断,引人入胜
....。
B.同学们的欢笑声在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
C.看着老师捧着试卷走进了教室,我担心自己考差了,一下子忐忑不安
....起来。
D.我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会向老师请教,老师常常表扬我这种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3.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当年在校学习时刻苦努力的结果。
B.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有文采。
C.老师打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开启了我文学创作的大门,引领我走向成功。
D.正是这九十八个红双圈刺激了我,让我从此发奋努力,获得了成功。
4.下面关于赠言的选择,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可以送给生性悲观的同学。
B.“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可以送给性格开朗的同学。C.“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可以送给惰性较强的同学。D.“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彩,让宽容永驻我们心田。”可以送给心胸狭窄的同学。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灰吟》和《竹石》都是托物言志诗,《马诗》是借景抒情诗。
B.《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文章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C.《为人民服务》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北京吴孟达
D.《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讲述了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用手托起包炸掉敌人暗堡的故事。
二、信息匹配
6.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彻.底(qièchè)追悼.(diào dào)埋葬.(zàng zhàng)
哀.思(āi shuāi)铭.刻(mín míng)炊.事员(chuīcuī)
7.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神态描写D.语言描写E.环境描写
(1)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2)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华冈艺校
(3)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4)董存瑞夹紧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 8.给“章”选择正确的解释。
A.歌曲诗文的段落B.条目,章程C.花纹D.条理
(1)终日不成章。()
(2)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3)妹妹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4)爸爸跟我约法三章,不让我到处乱跑。()
9.按要求给下面的题目分类,填序号。
①《狼牙山五壮士》②《观潮》③《桥》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房屋遗产税
⑤《小英雄雨来》⑥《扁鹊治病》⑦《开国大典》⑧《竹节人》
世界十大名校(1)主要人物作题目:();(2)主要事件作题目:()
(3)贯穿全文的事物为题:();(4)特别吸引人的题目:()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0.给这个文段加上小标题:_____________。
11.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平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慈祥”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为李大钊希望亲人能化悲痛为力量,所以不会因为亲人的呼喊而忧伤。
B.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在危险来临时能够坦然自若。
C.因为李大钊受到严刑拷打已经痛苦不堪,所以没法对亲人说一句话。
1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句中“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画“﹏﹏”的句子属于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面对妻女的哭喊,父亲为何能如此的、沉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通过选文的描述,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现在你见到了作者李星华,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假如你来到李大钊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走出心灵的监狱》,完成练习。
①曼德拉因为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
待。谁也没有想到,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
....震惊了整个世界。
②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幸运),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③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④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正确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常常源自痛苦与磨难,必须用极强的毅力来训练。
⑤获释当天,他的心情平静:“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悲哀)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17.用“√”画出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18.第①段中加点的“一个举动”指的是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直接引述句。
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陈述句,不是的打“×”。
(1)请走出心灵的监狱。()
(2)曼德拉因为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
(3)他是怎样学会正确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的?()
(4)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21.下列句子能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的一项是()
A.谴责白人统治者对年事已高的曼德拉进行残酷的虐待。
B.赞扬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上对看守他的3名狱警的致敬。
C.告诉我们要学会冷静地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并用极强的毅力来训练。
D.希望我们舍弃悲痛与怨恨,像曼德拉那样,让感恩与宽容永驻人间。
22.结合全文,你是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的?
军训 作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理解古诗《马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______。
______,快走踏清秋。
23.把古诗补充完整。
24.“似”在这里的读音是_____,意思是_______,它与诗句中的“_____”字意思相同。25.“大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燕山”借指_______。“快走”的意思是_______,我可以由此推断出“走马观花”中“走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钩”指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诗中把_____比作“钩”。“____________”是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27.这是一首借_________来抒发个人情怀的诗,诗人把自己比作________,借此表达自己_________的遗憾之情。
2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这种感情。
29.下列对“沙如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给人清冷、荒凉的感觉。
B.沙子本身就像雪一样洁白。
厄运之槌入口
五、书面表达
30.习作展示
题目:我喜欢的一次读书活动
这学期,学校或者班级里举行了哪些关于课外阅读的活动?选择让你印象较深且喜欢的一次,想想令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把这次活动写下来。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具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