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美好生活,就是“美生活”加“好生活”。所谓“美好”的生活起码应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好的生活,二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有更高的标准,因为它是有“品质”的生活。
当今中国社会形成了生活美学的热潮,那么,在民间的生活美学主要有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列举一下: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古典家具、古今收藏、工艺民艺、旅行民俗、非遗保护、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授权、创意产业、游戏动漫、室内设计、地产开发、社区规划乃至城市顶层设计,这些都如雨后春笋般持续活跃,并在这些行业里涌现出不少的“生活美学家”。对于中国人自身来说,这也是对华夏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使然,只不过这种复兴是聚焦于美学的。
我认为,如今的中国的确需要整体上的美学规划,既然它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大国,如此为之才可以使礼乐相济之华夏传统得以返本开新。实际上,中国美学原本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而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的根基。2001年,我在中国美学界首倡“生活美学”,如今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热潮。
近些年来,我直接参与的就有几个生活美学走向生活的案例。首先就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委员会出品的《设计中国·生活艺术》,这是其所设的晶麒麟奖十周年获奖总辑,该书由我来主编,英文版已
经在伦敦的设计媒体出版有限公司[Design Media Publishing (UK) Limited]出版发行。
另一个例证是首届“小镇美学榜样”的评选活动,我来担任其中的总评委。首届“小镇美学榜样”获奖的地方有哪些呢?我们来看一下评选结果:湖南的凤凰古城、福建的霞浦县、四川的安仁古镇、内蒙古的阿拉善巴彦浩特美学小镇、广西的龙脊小镇、广东的甘坑客家小镇、江苏的拈花湾禅意小镇、云南的大理古城、河南的莫沟村和新疆的禾木村。这些小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1]
白羊座女人刘悦笛
镇实际上都是生活和美学结合的小镇,也就是美学的小镇。
2021年1月份出版的《审美即生活》这本书的封底,上面写着李泽厚的推介语:“接着我的‘实践美学’,去做你的‘生活美学’。”还有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Alexander Nehamas 说:“(读刘悦笛书)之前竟不知晓,原来‘生活艺术’的传统在中国!”
詹姆斯-弗兰科实际上,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到我们的生活美学皆为“有人的美学”,前者聚焦在“实践”的根源,后者则侧重在“生活”的本源。无论是实践还是生活的能动者都是人,无论是宏观的人类还是微观的个人。“实践的人”是宏大叙事,书写的乃是大写的人,从而有别于“生活的人”之小写的言说。从实践到生活的美
学历史转化,就是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的落实与生成。
其实可能大家不知道,中国生活美学是引领国际美学新潮的。在全球共建的平台上,2014年由我策划在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就是以国际化的语言向西方告示:生活美学并不只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而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这本书被列入斯坦福哲学百科的“日常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两个最新词条当中。
中国的生活美学回答了这样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亦即: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一句话,生活美学的核心诉求,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在我说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的时候,就是在把艺术向下拉的同时,要把生活向上拉。
你、我、他,其实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所谓“生活艺术家”就是将各自的生活过成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有成为所谓“生活的”艺术家,生活才能成为艺术家般的生活;而只有成为生活的所谓“艺术家”,艺术与审美才能回到生活的本真态。我们的生活艺术家们,始终积极地向感性化的生活世界开放,他们善于使用艺术家的技法来应对生活,从而完善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历程。
谈了何为“生活美学”,再回到何为“美学”的问题。Aesthetics在西方只是感性学的意思,但中国生活美学不只是西学的“感”学,而更是本土的“觉”学。美学恰是一种幸福之学,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就是这条路数。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理、情感到文化的各个层级上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
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将“过生活”过成了“日日皆美日”。Aesthetics 不仅是西方的感性学,而且是中国的觉悟学。
因此,生活美学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我认为,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生活美学的理念,就在于以“美生活”提升“好生活”。
钢结构房多少钱一平米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中国人发现了审美跟生活不即不离的关联,所以徐渭《坐卧房记》有云:“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观万有,通昼夜。”中国人特别讲个体的小宇宙,与外面大千世界的万有、大宇宙之间的和谐和共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大的智慧。所以中国人才能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中国人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活生生的美感,这是中国智慧。
如果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如何区分生活美学的大传统呢?当然,我今天讲的所有的传
统、每一个传统都是活着的传统,不包括死去的传统。中国生活美学到底有什么样的面相?中国生活美学大致可以区分出自然化的、情感化的和文化化的三个方面。
第一,生理的价值。中国人特别强调生理的价值,所谓“食性也”。中国是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国度,是讲求味蕾绽放的国度,而且中国人在吃的“、香、味”当中,在吃和喝所寻求的“味外之味”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感。
第二,情感的价值。 中国人特别讲究做事要合情合理、情理合一,“情感”在中国人的交流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情感的滋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美学形态。比如:闲居、郊游、雅集、人物品藻等,这些都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情感沟通是直接相关的。石红杏最后结局
第三,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当中,对“文化”的价值特别推重。譬如诗、书、画、印、琴、曲,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标配。再比如说已经被“文化化”的居于园林、玩于苗圃、博弈游艺、游山玩水,这些在中国都被纳入到了文化审美化与审美文化化的范围之内。
总体来看,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应该有十个基本面向:从“天之美”开始到“地之美”,到“人之美”,再到“食之美”,然后到“物之美”,到“居之美”,到“游之美”,最后到“文之美”,到“德之美”,到“情性之美”,“性”要回到“天”。这是一个倒下来的“8”字结构,这恰恰构成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十个最基本的面相。
首先就是“天之美”,“天”本身是可以被审美的,而且特别是东亚特别能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那种美感,这具有生生不息的律动感。在中国农业文明社会当中,二十四节气的美感非常重要。有惊蛰之美、春分之美、立春之美……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与我们中国人的节气感受有关。
“地”可不可以被审美呢?我们的地理环境、地上生出的花草树木。“四时清供尚花道”,花道其实来自中国,花道最早是由供佛而产生的。古代“大丈夫插花”,插花的主体是以男士为主体的男性文人。后来
在日本产生了花道,日本插花主体应该是以女性为主。中华花道和中华花艺,到现在被逐渐延承下来,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先秦时代,“美人”这个词只能说男性,不能说女性,而且说“美人”只能说写《离骚》的屈原这种人。因为这时候的“美人”并不是指长得好看的人,而是道德高洁的人才叫作“美人”,后来这个词逐渐转化成纯美学用语。“美人”这个词,也完全被女性所垄断。
发邮件格式再来看“人之美”,对人的审美是我们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在中国最开始就有相马术,也出现了相人术,就是所谓的相面术,通过看一个人的面相预测未来。但是到了魏晋时代,到了阮籍、嵇康、刘伶、向秀这些人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一批“奇人”。这些人讲魏晋风流,也叫魏晋风度,他们吃药、喝酒,药吃得皮肤非常薄,只能宽衣博带,他们也化妆,而且那时候一些男性文人通常是女性化的打扮,有一种非常阴柔化的传统。
“食之美”当中,茶道位居主流。普洱茶在过去是给西藏上层人喝的茶,经过茶马古道的运输有个发酵的过程,这个其实在茶文化中是源远流长的,现在普洱茶在中原得以普及。古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天下的“好水”都集中到北京。同样体积的“水”称量,看看哪
个地方的水最轻。最后发现,京师西山玉泉山泉水最轻,乾隆皇帝定之为“天下第一泉”。
对“物之美”的欣赏,从“红山时代”中国人就有所谓的“唯玉为葬”。葬的时候都会有玉器,中国人对于玉的温润之喜爱,很早就有把玩“物”的传统。特别是到了明清之际,这时候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情感
的极大丰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赏物美学”,我们称之为“长物美学”。“长”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闲下来的物,多余的、无用的物。可是在一个个小物件当中,中国人能够感受到它特殊的美感。
一个小紫砂壶放在手里,首先要养眼吧?看着很舒服,好的紫砂壶敲一下“叮”的一声,它的声音是很养耳的。你不断地用紫砂壶沏茶,慢慢你和这个“物”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这时候就不仅养眼,还养你的“心”了。紫砂壶一般还有文人篆文篆刻画,你在和朋友、文人墨客交往的时候还会升到更高的境地叫“养神”。中国人在一个小物件当中,可以既养眼,又养心、养神,这恰恰对应了中国人讲审美当中的三重境界,也就是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
再说“居之美”,居住有没有美感?中国古代有雅集,西方有沙龙。雅集的主体是文人,还有画家,也有高僧、道士,在一起可以唱和、诗歌、绘画、写字、谈玄论道,基本上形成文人之间审美共振的现象,结成了审美共同体。共趣味的人,可以结成社团,这就是古代文人结社的传统。
再有就是“游之美”。现在我们旅游,去一个旅游用品商店,卖的东西经常是实用旅游用品,比如什么样的鞋才比较适合登山?其实,中国过去也有旅游鞋,古人谢灵运发明了一种鞋叫“谢公屐”。这种“屐”是什么呢?就是一种鞋,上面有活动的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就叫“谢公屐”。最早的一种旅游鞋,大概是中国人发明的吧。
演员唐一菲“物之美”,在东亚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日本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叫“民艺学”,就是那些秉承素朴之美
的日用物,诸如碗、小茶杯之类,这就形成了一个民艺的传统。这个在中国曾经也非常发达,因为中国的“唐物”和很多朝鲜的青瓷,往往成为日本茶道上最喜欢的东西、最贵重的东西。日本人发现了“民艺”这个传统,就是民间手艺的那种东西,现在去日本有很多的民艺馆,到处都是民艺馆,不是大家的、不是精工细造的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可能就是民间的一个很朴实的工人造的木碗。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是看了朝鲜的青瓷才“发现”了这个领域,或者说命名与提升了这个领域,第一次用了“民艺学”这个词。
朝鲜青瓷有什么特点吗?中国人做瓷器往往把瓷器做得像玉一样的温润,而且往往都是左右对称、很完美的。朝鲜人做瓷器很有趣,那个碗、那个杯,往往做得歪歪扭扭的、根本不正,甚至里面那个“梗”还在就直接烧了,烧出这样的瓷器是有一种特别质朴的效感,有一种素朴主义的美学。日本人就特别喜欢韩国的青瓷,这也直接成为他们的茶道上面的座上客。中日韩其实都是有一种追求不仅是文人美学,其实都有一种民间美学传统,此外还有一种就是宫廷美学传统。
“文之美”可以特别讲一讲: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文学当中感受到美感呢?如果你想考察一个外国人中文是否好,一定要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考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他如果能感受到这种意境之美,那么,他的中文就足够好。所以国学家王国维评价说: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就这几个词、就这几个意象、就这几个组合,达到了唐诗的一个极高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人讲的“文之美”。当然,文学之美被固化的时候会变成笔墨纸砚的美感,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追求,因为中国人从来不把笔墨纸砚仅仅当作物,而把它们当作四个人“文房四士”,陆游所谓“文房四士独相依”,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笔墨纸砚都被拟人化了。
最后还有两种美,那就是“德之美”与“情性之美”。为什么讲“道德之美”?中国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把道德和审美加以合一,美善合一,有一个词叫“尽善尽美”。说这个人做人做事很完美了,所以才是尽善尽美。可是这个成语本意是什么呢?本意是孔子说的。孔子有一天看乐舞,他看了两段乐舞,一段《武》乐,一段《韶》乐。《武》乐讲的是武王征伐天下的故事,孔子看完之后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说这个舞很好看、很漂亮,很尽美,但是讲的是武力征伐天下的故事,没有尽善。他又看了一段乐舞,叫《韶》乐。《韶》乐讲的是先王禅让之德的故事,孔子看完以后赞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是“尽善尽美”这个成语的来历,讲的就是道德之美,道德也是可以被审美的。中国人经常讲“发乎情,而止乎礼仪”,这是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情性之美”,性情之美和什么有关呢?就是儒家讲的“曾点气象”和“孔颜乐处”。特别是“曾点气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孔子和一些弟子在一起,问你们想干什么,你们的志向是什么?有人说,给他千军万马,他要征服天下。有人说,给他一个小地方,可以实施礼乐之治。有人说,要去做礼官,进行宗庙之事。只有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他的志向就是带几个小童子,到沂河边从事古礼的活动,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实际上,中国人讲人生境界最高层,就是包含美感、就是一个审美化的人生,这是中国人在起码很优雅的那个时代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追求。只可惜这个境界,我们已经失落了太久了。现在,我们又开始回了中国的这个美学的传统。
最后我来总结两句:中国的生活美学是在干嘛呢?其实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向美而生”不容易,“向美的人生”很难的。在一个很繁忙的时代,“慢下来”是很难的。生活美学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首先追求一个慢生活,最终追求一个“美”的生活。
我们想做的工作,就是为中国人到美生活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把生活艺术化,同时把艺术生活化的一个传统。这样做其实为中国人生活立心,但是这个心不是一般的心、不是道德的心,而是一颗“美之心”。
实际上,审美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的标志,不应该仅仅如此。审美应该是人最基本的一种人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每个人都保有进行审美创造的权利,这就是我们讲的:审美即生活,生活即审美。美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反过来说:生活即审美,就是说生活就“应当”审美化。美是生活,但更是“应当如此”的生活。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审美的状态在生活理想当中会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