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论坛C H A N G C H E N G /2011/3
(004)
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通俗化走向
陈启权
■基金项目:2009年度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C032)。
一般而言,文学经典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知识分子通
过个性化创作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
,“它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普遍性、永恒性、
典范性与理想性。”[1]但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基于市场效应和大众的感性欲望需求,文学经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多
元消费且有明显的通俗化、娱乐化倾向。当前盛行的文学
经典消费方式有经典改编、戏仿创作、百家讲坛以及视频
恶搞等,它们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阐述和学术研究的深度
追问。深入了解经典的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在普及经典的
同时尽量减少经典人文精神的流失,避免滑向通俗化的极
端,避免当代文化进一步走向浮华和浅薄。女士服装品牌专卖店
一、影视改编,经典的欲望化、人性化演绎
当前的文学经典改编,包括了古典名著改编和所谓的红经典改编。而这些改编还涉及第一次编剧和二度改编
即重拍等。由于现代意识的注入以及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
受众的感性娱乐需求,因此无论哪一种改编都更钟情于欲望化、人性化的书写。
(一)欲望化的情节有论者指出,“情感(欲望)的无根性、碎片性、随意性与对情感(欲望)的信仰与无限追逐,构成了欲望时代的本质焦虑;在一个根本无情的时代却泛滥着无穷的情感需求与欲望。”[2]是的,在我们这个欲望泛滥的年代,为
了商业效益,为了大众的欲望需求,很多文学艺术创作都
不约而同地加上了欲望化的书写,经典改编自然也不例外。在所有的欲望化书写中,情爱欲望的呈现几乎是不可
缺少的。于是我们看到,在电影《赤壁》中有激情床戏,在新版《红楼梦》中有黛玉裸死的特写镜头,而电影《画
皮》中则有梦中幽会的情爱植入,等等。这些可以称为情
欲或性欲叙事。与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文学叙事不同的
是,这类影视欲望性书写,除了继承了传统的铺垫、悬念、插叙以及抑扬手法以外,更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辅助,如特
写、闪回镜头、音乐背景、动漫科技以及维美画面等,这
郑元畅林依晨
尔冬升姜大卫秦沛是什么关系使观众不必费力去想象就能获得直观、形象的视听快感。除此以外,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配合,对战争场面进行
震撼式的渲染,穿插进更多的权力叙事和死亡叙事,用暴
力、阴谋、凶杀镜头以刺激观众的神经,这也是现代影视胡亚斯
欲望化书写的惯用手法。显然,这些现代性的欲望叙写,有的撩拨了大众的性欲神经,有的满足了老百姓对封建社会权力运作的知情权,满足了人们的富贵梦想和成功渴求,这肯定能够增加票房收入或提高收视率,但这种浅表层次的娱乐机制无疑也会使大众丧失应有的想象力。
(二)人性化的改写基于现代意识的要求,并且为了对以往过于类型化、脸谱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拨,当今的影视戏曲改编更多的注意人性化的书写,注重表现人物的丰满性格。自从二月河的人性化创作取得成功之后,人性化书写已成为当下历史叙事的主要手段,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到成吉思汗等一系列帝王形象都已焕然一新,显得有血有肉,性格丰满。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旧版三国中
曹操(鲍国安饰)的多少还有些脸谱化痕迹的塑造,新版三国中的曹操(陈建斌饰)就已经有了更丰富、复杂的个
性了。刺董卓阶段,增多了曹操的英雄气概,减少了其逃
亡时如丧家犬般的狐疑和惶恐味(原著效果);争天下时,他的大度宽容,他的智谋善断,他的乐观自信都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大大丰富了这一个角形象。而该剧中另两
个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了更多性格刻画,有了更丰富的合理性想象。同样,电影《赤壁》中的曹操(张丰毅
饰)则在骄横跋扈、重轻敌方面有了更多描叙。而电影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甚至是反面角屠岸贾也都同样有了更丰富复杂的人性展现。
除此之外,在电影《孔子》中的孔子,新版《红楼梦》中的贾母,《画皮》中的王夫人,都分别让周润发、归亚蕾、赵薇这些著名演员演绎得充满情感、充满个性,
性格趋向立体化。而在电视剧《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旗谱
》《烈火金刚》《苦菜花》等“红经典”改编中,人性化的改写主要是让英雄有了更多普通人的情感,他们作为平凡人的七情六欲都得到了充分开掘。综观这些所谓人性化的改写,我们会发现,个性化的新形象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演绎中动辄用明星
助阵,讲星气,讲名人效应,难免会因演员太熟悉的缘故而令人难以入戏,从而缺乏历史感。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红经典的人性化改写往往损害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
陈飞宇是陈凯歌亲生的吗
原则。有人认为,“这种时尚的‘人性丰富’确实对‘红经典’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有所歪曲的。因此,在‘红经典’改编中,人们既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理想,也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人性。
”[3]
二、戏仿创作,经典的娱乐化现身
所谓戏仿,指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古典文学名著题材、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夸张的、扭曲变形的嘲弄的模仿,使其变得荒唐和滑稽可笑,从而达到对传统,对历史和现实价值和意义以及过去的文学范式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目的。”[4]戏仿往往以游戏的方式解构传统,娱乐大众,但在解构传统过程中也在重构某种理念。
对经典的戏仿不同于改编演绎,它是对于原作的后续创作。它以原作为目标,针对原作的内容、结构、情节、风格,进行幽默、辛辣、中肯地评价或批判。当然,无论戏仿的对象是什么,其娱乐化效果都是最普遍的特征。
对经典的戏仿,也包括图像式和文学式两种类型。前者令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他的《大话西游》曾一度受到大学生的热捧。而张卫健主演的港版《西游记》和日本版本的《西游记》等娱乐性改版也极受欢迎。而在文学创作方面,文坛新桂军中的“广西三剑客”之一的李冯则有很多戏仿之作。他的《孔子》《英雄》等作品也曾红极一时。
戏仿作品的大量出现,既有市场推手,更有大众的娱乐消遣的自觉追求。比如收看戏说剧,便能令当
代人的压抑、苦闷和焦虑不安通过游戏方式,以认同式的心理得到释放。同时有人还认为,“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5]所以当曹禺的《雷雨》被置换成《满城尽带黄金甲》,《哈姆雷特》被改写成《夜宴》,而刺秦故事被创作成为《英雄》的时候,这些通俗性、娱乐性极强的大众读本就更适合今天片面追求感性娱乐的观众享用了。
三、百家讲坛,经典的主观化阐释
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推出,使文学经典在传媒时代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从此,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娱乐化又多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换言之,套用易中天的话来说,百家讲坛实现了传统和现代,学者和大众,学术和传媒三个方面的成功对接。难怪有这样的评论,“《于丹〈论语〉心得》的确很通俗,通俗得老妪能解;刘心武解读的《红楼梦》也是一部通俗化的‘活书’,书里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今天的‘你我他’;易中天的《品三国》也没有使用什么学术名词、专业术语,而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把一部《三国演义》讲解得妙趣横生。我们认为,这种通俗是于丹、刘心武、易中天等学者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对经典的化解,既非‘媚俗’,也非庸俗,而是以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传播媒体对经典所作的大众
化的阐释,他们让经典从圣坛走向民间,从学者走向大众。这样,经典就成为一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时性存在,经典的意义成为大众自身经验的一部分。”[6]
一句话,百家讲坛的成功归于其通俗化、主观化的阐释。而这种主观化阐述一般被评论界称为拿历史说事,如有人说易中天是借三国历史之事阐发了他自己的思想,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有对体制化、“圈子化”学术研究的蔑视倾向,而崔永元的《重走长征路》则表达出对于生活的期望和全新体验,等等。
事实已经证明,这种主观化的经典阐释,已经创造了央视的收视奇迹,造就了好几个学术名人。但在这种学术风光的背后,未免又让人对学术风气产生一些担忧。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刘心武、易中天等人其实是以写小说的“想象”和“虚构”方法来搞学术,索引的历史也是以小说笔法创造的历史,因而是在肆意歪曲历史。他们在《百家讲坛》上的成功是商业上的成功。这种拿历史说事的做法,其危害就是,“移植海森堡测不准定理到历史中,信奉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易中天们,就像投射在历史粒子上的波包,他们越投注心力,我们离历史真相越远;当他们拿历史说事到消费主义的畅销状态时,我们已经不能从他们的阐述中观测历史的未来。这是一个隐藏着悖论的悲哀。”[6]
由此看来,在一个近似疯狂般追逐感性娱乐的年代,文学经典若想走向广大读者,以传统的阅读欣赏途径传播,因其“曲高和寡”,容易被埋没在故纸堆里。用以影像为主的多形式将经典推向大众,让经典故事“活”在每一代人的心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然而,此举以牺牲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以及学术的严谨性作为代价,不免又令人深感遗憾。因此,在娱乐和消解经典的大众文化流行时代,包括精英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方传统力量,还要在其中做出一些捍卫经典神圣性的努力,这样才能让文学经典不至于丧失其提升大众审美情趣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秀葵.文学经典重拍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J].东岳论丛,2010(09).
[2]马航飞.消费时代的缪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欲望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2.[3]张法.“红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
[4]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2.
[5]吴世彩.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
[6]张生.人人都拿历史说事儿[C].新周刊2006年度佳作[A].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85.
[作者简介]
好听的英文名字 女孩陈启权(1972—),男,广西苍梧县人,文学硕士,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