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dōng
立 / 冬
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11月7日,十二点五十八分三十七秒,正式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今年将是“双拉尼娜年”,而根据中医五运六气的运转规律,今年下半年是“寒水在泉”,冬天偏冷的概率很大,湿气、寒气将会很重。
在北方的朋友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今年的秋天特别短暂,降温迅速,所以立冬之后,我们更要顺应冬气,注意防寒保暖,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水已经能结成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雉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顺冬藏、无扰阳、使志蛰。”
——《黄帝内经》
顺冬藏是一年中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秋天“收的气”,在冬天一定要“藏起来”。当体内阳气开始向根部潜藏,藏得越深,来年生发的力量就越强。
01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所以要想“藏”好,最简单的就是从睡觉开始。
立冬后逐渐昼短夜长,人体的阴阳转换也应该和天地一样,因此也要早睡晚起。且夜晚就是阳气闭藏的时段,我们的阳气可以通过睡眠得到蓄积补充,一般冬天可以比秋天早睡半个小时。
孙静雅不雅图片如果早睡睡不着,也可以试试用眼睛来助眠。
因为人的“神”是从眼睛耗散出去的,当我们闭上眼睛,放空大脑,认真感知自己的两个眼珠,保持一种“直视”甚至向外疏散的状态时,可能一会就睡着了。
如果一开始睡觉感到冷,可以试试将双腿打直睡。
《金匮要略》说“冬夜伸足卧,则一身俱暖”。腿伸直后,气血畅通,全身也就能暖和起来了。
02
避寒邪,重保暖
“冬,四时尽也。”——《说文解字》
“冬”上半部分的“夂”为古文的“终”字,下半部分的“仌”为古文的“冰”字,以“仌”为底的除了冬字还有寒字,都是表示冰的意思。所以冬字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
立冬后,地面上阴寒之气盛极,容易受到风寒侵袭,身体就需要调用体内阳气来御寒,不利于阳气的闭藏。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讲过,头、肚脐、脚踝一定不能受寒。
头为诸阳之汇,而“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吹风受寒,最先头痛,再走窜。
肚脐为神阙穴,是我们元神的门户,任脉、带脉、冲脉在此附近穿行而过,一旦受寒则容易腰腹冷痛、急性腹泻、痛经。
经脉大穴都在脚踝和脚面附近汇聚,脚踝一旦受寒,身体的阳气和正气就会被反复消耗。
同时,后背上部的三个穴位也要护住:风池、风府、风门。
qq名字网o风府穴是统领风穴的衙门,风府,受风要处也;
o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
o风池乃风邪蓄积之所。
这三个穴位都是治风的要穴,也是风邪容易攻击的穴位,天凉风壮,后脖受风,容易头痛、头昏、浑身僵直、手麻。
如果受风头痛,可以分别按揉这三个穴位,每穴20下以上,微微发热发胀为度。
03
无扰阳,使志蛰
寒乃冬季的主气,寒邪伤人,主要体现在易伤阳气,宜静不宜动。不要做剧烈运动,如长跑、冬泳等等,使阳气外泄。
频繁洗澡、频繁拔罐、刮痧、桑拿、汗蒸等,也会带走阳气,或因出汗导致阳气过多外泄,有违冬藏。
房屋加固《黄帝内经》上讲:“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志有“志气、志向、志愿”的意思,是一种向外向上的精神力,春三月要以使志生,夏则如所爱在外,秋要使志安宁,到了冬,则要使志若伏匿,精神情志上的调养上也讲闭藏之道。
这时,可以选择晒晒太阳,平心静气,又能温经通脉。
中医讲:“冬阳一寸值千金”,背部是督脉和膀胱经两大阳经循行的部位,冬日晒后背虽不能像三伏天那时排除深层寒湿,但却能壮阳气,去除体表寒邪。
《黄帝内经》有云: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肾,即为四季五补之道。
冬季由肾当令,故立冬开始,当重视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01
饮食原则:少咸增苦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千金·食治》
冬季的饮食原则以少吃咸,多吃苦的食物为主,因为冬季主肾,而肾主咸,心主苦。肾水过旺会克心火,苦能坚,能固肾以防外泄,又能泄心火。
所以说,立冬后可以适当少吃咸,日常可以吃一些苦瓜、芹菜、莴笋等。
忌食用反季水果,“不时,不食”,反季蔬果徒有其表,却缺少自然之气。吃了不仅得不到“气”,反而消耗人体阳气去消化它。
多吃一些冬天真正的蔬菜,如土豆,山药,萝卜,红薯,胡萝卜……土生土长,最得土气。也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茸、海带、紫菜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02
冬食种子:补肾阳
养收可以靠食补,天凉以后人容易脾肾阳虚,阳气固摄不住,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夜尿多、清晨腹泻、小肚子凉的情况,饮食上就要注意培补脾肾阳气,收敛固精。
古人有“冬食种子”的说法,冬天阳气闭藏,植物将能量储存进种子里以待来年的生长,所以种子是植物最具有活力和营养的部分,能够滋养身体。
板栗是种子里最特别的,因为它既是种子又是果实。它入肾经后,只补不泄,能够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孙思邈称其为“肾之果也”。
栗子跟芡实、核桃仁一起煮粥喝,补肾养脾,对腰酸腿软、反胃呕吐、清晨腹泻、畏寒怕冷、小便频多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芡实栗子粥·
【原料】栗子50g、芡实粉30g、糯米(或粳米)150g、核桃仁适量。
【做法】
1、栗子去皮、剥净,在水中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
2、米淘洗干净放锅中,再放入栗子、芡实粉大火烧开,小火熬20-30分钟,待栗子绵软、再放入核桃仁煮5分钟左右即可。
同时,要做好引补,养好脾胃是冬补的基础,平常可以慢慢养护,多喝粥,避开辛辣油腻刺激。
03
注意养阴润燥
北方供暖后要注意室内放燥,尤其本身体质就偏热的人,也不适合壮热进补,在干燥的冬天,反而容易皮肤干燥、起皮,需要注意养阴润燥,以免伤阴太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