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来人口特征及迁移原因分析
20XX年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北京市1961.2万常住人口中,居住北京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704.5万,比20XX年增加近4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的35.92%。首都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北京必然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吸纳地。庞大的外来人口体,既为北京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首都城市承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本文利用20XX年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六普”)、20XX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20X X年抽样数据”)、20XX年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综合探讨北京市外来人口体特征及其迁移原因,力图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实现人口有序管理,完善人性化服务提供参考信息。
一、概念界定与历史回顾
(一)外来人口概念与统计口径的演变1
1.“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概念的历史演变
流动人口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是指没有户籍变动的迁移人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与“流动人口”概念相联系,人们陆续交叉使用了“暂住人口”“外来人口”、“农民工”以及“新市民”、“新居民”等一系列术语。这些术语的内涵不尽相同。
林峰的爸爸1949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制定的《管理户口内务细则》规定,“常住人口”即参加了户口登记的人口,等同于“户籍人口”,暂时居住在居民户中三日以上的借住人员和旅栈、客店之每日住客被登记为“暂住人口”,“暂住人口”的概念由此产生。1952年,又分别在医院、机关、团体、学校和工地建立了暂住人口登记。1957年,市公安局规定自1957年1月1日起,各派出所只对由外省市来的暂住人口进行登记,对市内流动人口不再作登记统计,并对暂住人员来京目的进行了详细分类,分为做预约临时工、当保姆、公干、参观游览路过、治病生育、购买物品、文艺演出者、小商小贩、谋求职业、补习或考学、蹬三轮赶大车者等11类人员2,从分类可以看出“暂
1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部分引自北京市人口所侯亚非教授主持的课题《北京人口史》马小红承担的“人口迁移流动”
章节。计划生育个人工作总结
2《北京市户口统计月报表》,1960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号:002-011-00031。
住人口”的内涵。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3对“暂住人口”的规定和登记进行了法律规定,这一规定沿用至今。期间,北京市对暂住人口的管理陷入瘫痪状态,各派出所取消了暂
住人口的审查和日常管理,暂住人口的登记工作由居民委员会负责,派出所只在每月末统计暂住人口数量。后,暂住人口登记恢复正常。1985年11月26日,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暂住人口户口管理的规定》,规定自1986年1月1日起,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含16岁),暂住期超过3个月的,应在15日内向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领《暂住证》。
1984年允许农民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后,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北京,但进行暂住登记的比例却在下降。为了区别进行了暂住登记的暂住人口,逐渐用“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两个概念来指代没有北京户籍的外省市来京人员。北京市1995年4月北京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5月29日成立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7月公安局系统成立外来人口管理机构后,“外来人口”的概念逐渐被政府、媒介和公众广泛使用。影响较大的是1995年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并同时出台了9个配套的政府规章制度,这些都强化了“外来人口”的概念。在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普查数据和年度统计报告中,也出现了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4。值得注意的是,统计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常住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是1年及以上;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都是半年及以上。
进入新世纪,“流动人口”逐渐替代“外来人口”,成为政府、媒体和学者使用的主要概念。其实,在新中国初期,“流动人口”就在人口统计的报表中出现过,一份1953年北京公安局报送的户口分区统计表显
高修妻子金惠妍
示,人口总量包
3中国政府网,v/flfg/fl.htm。
父亲节的祝福语 简短4见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XX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p24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XX年,P73页。
含一般户口(居民户)、公共户口(集体户)、工地户口和流动人口5。这份档案的流动人口分为来京作工、运输、经商、探亲、旅行、谋职、求学、公干、疗病、星相、行医、卖艺、开会等类别;停留方式包括住在居民户、旅店、货栈和过伙的人员;来源地包括除北京外的其他省市和城市6。可以看出,这份档案的流动人口是指在北京停留及路过的外省市人口。与暂住人口的概念甚为相似,内涵略大于登记居住三天以上的暂住人口。20XX年后,随着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社会融合度呼声的提高,政府和媒体逐渐用“流动人口”概念来替换“外来人口”这个具有明显排外含义的称呼。20XX年3月,“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成立,建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变动信息监测网络,成为统计流动人口数据的另一重要来源。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也用“流动人口”代替了“外来人口”的提法,如国家人口和计生委20XX年发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
2.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
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概念演变和数据来源来看,“外来人口”概念没有相对统一的统计口径。除了“没有北京市常住户口”这一特征比较明确之外,不同渠道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异。从外来人口在京居住时间看,1994年、1997年流动(外来)人口调查的统计口径是一天及以上;公安局暂住人口登记是3天以上,1987年、1995年、20XX年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XX年和20XX年人口普查中,登记的外来人口口径是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而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口径为1年以上。
本文“常住外来人口”指在北京市常住人口统计中,居住北京市、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非北京户籍人员,其中,本文使用的20XX年“六普”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汇总数据,而在分析某些具体的结构特征时,使用的是长表抽样数据;在20XX年抽样数据中,我们提取的是“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即包含居住本市半年以上或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且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人口;在20XX年五普长表数据中,我们提取的是“居住本乡、镇、街道
5《北京市公安局关于市户口统计月报表及市郊区历年人口统计表》,《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号:004-010-00093,1953年。
6《1953年8月25日全市流动人口统计报表》,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号:004-010-00093,1953年。
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或者“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且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人口。
(二)北京外来人口变动的历史回顾
表1记录了1949年以来来京外来人口总量波动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外来人口变动规律受国家宏观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的波动,大体经历了“自然增长——严格控制——缓慢增长——飞速增长”的历程。
表1 北京市1949-20XX年外来人口总量变动一览表7
单位:万人
7本表参考了侯亚非、尹德挺“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化特征——20XX年北京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一文,载于戴建中主编,《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XX-20XX》,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
查总队(20XX年),第73页,《北京统计年鉴20XX》,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为公安局登记的暂住人口数(三天以上数据);1985-1988年数据来源于《跨世纪的北京人口(北京卷)》,第18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烧鸡怎么做版;1994年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7年为外来人口普查数,1999-20XX年为北京市统计局外来人口监测数据,统计口径为来京居住一天以上;20XX-20XX年为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平台数据,口径为居住1个月及以上,20XX年版第8页。
虎年带虎字的春联半年以上数据来源:1985-20XX年数据除特殊说明外来源于《北京60年》第73页,数据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1985-1993年统计口径为1年以上;1994、1997年, 1999-20XX年外来人口监测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北京统计年鉴》;20XX年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XX)》;20XX 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
注:“—”表示数据不可获得。
1949~1958年为北京市外来人口自然增长阶段。由于当时人口流迁行
为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因此,外来人口开始自发性增长,且以谋生、投靠型流动为主。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办工业”8推动了北京
8冯晓英,《北京地区流动人口的演变及其特征》,《北京党史》,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