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其中前四个单位已经在二年级教学。教学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和吨,其中前两个已经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l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学生进入应用千米或吨的现实情境,才能感受为什么要使用这两个单位,才会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是教学重点,如果他们不了解1千米实际有多长、1吨实际有多重,头脑里就没有千米和吨的概念。千米和米的换算
、吨和千克的换算都是很简单的,换算的目的仍然是体验千米和吨。
(一)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尽管有些学生曾经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1教学千米,先出示三幅画面,显示千米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学生“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语,能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路程或很长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这段内容,要给学生讲讲画面中标记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开黄山还有98千米。还要让学生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学习里会经常使用。
例题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着力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
念。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教材要学生“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莲子的吃法个100米会是多长,在此基础上接受新知识“10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里的“1000米就是1千米”,首先揭示了什么是1千米,即1千米的概念。然后指出了千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有了l千米的初步概念,千米与米的进率自然就记住了。课堂教学要在这个环节上多用一点时间,在指出“10100米是1千米”的同时,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长的跑道,或者在座位上想想100米跑道的长度,体会10个这样的长度有多长,通过形象思维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到100米长的跑道上连续走10次,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大多数学校都有环形跑道,长度不尽相同。有些长400米,有些长250米,有些长200米。教材要学生联系自己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说说大约几圈是l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400米,那么2圈半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50米,那么4圈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00米,那么5圈是1千米。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长度体验1千米有多长,有利于形成l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应注意,这个环节是继续体验l千米有多长的活动,联系自己学校的环形跑道“几圈是1千米”,在头脑里留下1千米长度的正确表象。这里不能通过1000÷400(或250200)来计算圈数,要通过几个400米(或250米、两弹一星之父到底是谁200米)是1000米得出圈数。
“想想做做”紧紧围绕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设计。一是“千米”用于表示较长的长度,如各种交通工具以及人步行1小时的路程一般都用千米作单位;长江大桥、高速公路等的长度一般用千米作单位。而一些较小的长度,像天安门城楼的高度等,一般不用千米作单位。二是利用“l李璐 非诚勿扰千米=1000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如,4千米是多少米、3000米是几千米等,也能加强对1千米的认识。三是在100米跑道上走一走,数数是多少步,看看用多少时间,由此推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大约要多长时间,换一些数量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二)创设学习“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2教学吨,创设需要用“吨”为计量单位的现实情境,以三幅照片为背景引出“吨”。港口码头上有大量货物等待运走,集装箱里的东西靠升降机搬运,一列火车的车厢里能装许多物品。这些货物很多、很重,如果用“千克”为单位计量十分麻烦。教材及时指出“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让学生在首次接受“吨”的时候,就知道它是较大的质量单位,是人们计量物重所创造的单位。
达拉崩吧歌词例题接着创设1吨有多重的情境。图画呈现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在这些大米下面用括线表示一共重1000千克。解释图意的一段文字叙述,让学生明白“10学习八荣八耻100千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既揭示了1吨的概念,也表达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例题还创设体验1吨有多重的活动情境。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体会1吨是相当困难的,在“想想做做”里收集了一些现实的素材,帮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2头牛大约重1吨、5大桶油大约重1吨、10头肥猪大约重1吨、20袋水泥重1吨。让学生借助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感知1吨有多重,丰富对1吨的体验。教材还让学生从1我这一生漂泊四海看淡了今朝桶水大约10千克,推算出 100桶水大约1吨;从1块轻质砖大约重20千克,推算出 50块轻质砖大约重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并利用可以想象的100桶水、5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学生只要在这些素材中记住一、两件,他们的认知结构里就保存了对1吨的认识。
(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练习三里编排了一些计算路程或物重的实际问题。如,从体育场经过学校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生产5吨石油需要用多少吨水。有些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有些是两步计算的问
题,学生解答这些问题不会有大的困难。教学要注意的是,个别问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如第5题,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5台机器,每台机器重792千克,能够一次运完吗?教材安排学生“口答”,就是希望他们利用估算解答。教材还编排了调查和实验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l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走出大约1千米长的路程,看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1千米。这些培养数学活动能力的题目,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