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C
【详解】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游于艺(广泛涉猎)
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
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
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D.文之以礼乐
C
【详解】
尼格买提老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A.判断句,“为”表判断。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路于石门宿。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乐文之。
故选C。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括号中应该填:()
A.山B.土C.静D.海
A
【详解】
齐秦和王祖贤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应填写“山”。
故选A。
未命名
未命名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
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当时正值列国纷争、、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
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
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
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生灵涂炭践行把持
B.流浪寸草不留实行陷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什么C.流浪生灵涂炭实行把持
D.流落寸草不留践行陷落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柳岩比基尼度假照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6.A
7.D
8.C
【分析】
6.
梁君诺图片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
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
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
故选A。
7.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
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
重阳节祝福语:重阳节送给老人的祝福语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
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
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
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
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到一个
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
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
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
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
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
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