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案知识梳理
观沧海
曹操
树木/丛生,百草叶倩文 写真/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他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队,
胜利班师途中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
《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莱姆症)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梁龙 王菲。 海:渤海 沧海:大海。
4、何:多么(程度副词)。
5、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黄晓明李冰冰通“耸”,高。峙:耸立。
7、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8、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洪:大。
9韩红与管彤结婚、若:似,好像。
10、星汉:银河。
11、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12、歌:诗歌。 13、以:用来。
14、咏:表达,抒发。 志:理想。 咏志:即表达心志。
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五、【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诗。点
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更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四句写岛上风光。具体描写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
写到动态事物。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被潜规则的女星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运用了想象,把太阳、月亮、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沧海的浩瀚无垠,汹涌深邃,虽全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诗人博大豪放的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日月”“星汉”表明作者的伟大抱负。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 《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诗的内容无关,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这两句再次抒发豪情,真是与诗人心境相合。(感觉自己幸运)
5、总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六、【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象,借助虚景与实景的统一描写,勾勒了大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写法举要】
语言质朴凝练,诗如其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八、【相关试题】
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乐府诗_;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抒情诗_。
2、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九、【中考链接】
1、本诗作者 曹操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政治家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互文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