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贺卡怎么做简单又漂亮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
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从样式题材来看,主要分三类:一是动物,如龙、凤、鹰、蝴蝶、金鱼、娱蚣、燕子等;二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美猴王孙悟空、天女等;三是日常物品,如扇子、花篮、宫灯等。
中国地域辽阔,风筝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中。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其造型创意就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福娃“妮妮”利用北京传统风筝“沙燕”作为民俗表现体,以传统民俗形式“放风筝”寓意放飞 希望,以春天的“燕子”寓意播撒好运。
  天津风筝又称魏记风筝,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天津风筝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以软翅为主。在放飞时,一根主线上可以有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可以乱真,称为“燕”。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王岳伦李湘婚变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紧密结合。潍坊风筝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潍坊也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头蜈蚣”。这种风筝以龙头为首,身子由一个个腰节组成长串,活动自如,形似蜈蚣。“龙头蜈蚣”风筝品种很多,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则有几百米长,造形、彩也各不相同。1984年,在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 米,整个风筝共长320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风筝。 
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 。如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大批的中外风筝专家都会聚于此,切磋竞技。潍坊也成立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收藏、展示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实际上,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
泼精巧,或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时,风筝的传承与发展也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
三、风筝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风筝,作为一种民俗事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民俗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运用吉祥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如“新春牛图”风筝。“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国自古有着“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认为清明节时鬼门关大门开启,通过放风筝能够将自己的思念寄与去世的亲人。也有人放风筝时将线剪断,意味着放走晦气,迎来好运。如今中国人把放风筝当作一种娱乐,一种健身运动。在放风筝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当人们仰面欣赏“龙头蜈蚣”飘动舒展呼啸风云的气势时,不仅为它的工艺折服,更为它的神韵所感染,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挚爱,风筝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象征。 
怎么买基金定投好
陈淑桦近况   那么总结民间风筝的特征可见,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风筝制作者大多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手工艺人,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来制作风筝,寄托人生的乐趣和理想。这样风筝的造型、用料、彩、风格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
气息,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气息。另外,民间风筝的古老传统,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风筝不但具有了高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今,中国风筝运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现代性。风筝运动逐步竞技化、组织化、规范化,风筝制作工艺也迈向了精细化、中国风筝运动的现代性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以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促进风筝运动走向世界体育文化舞台。走进其又一个“黄金时代”。
个懂我的女孩
汪耆年先生所著的《风鸢四艺》 1991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风筝  付徳雷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曹雪芹风筝艺术  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
风筝的制作艺术 吴叙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民间风筝  李友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