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WEN AIHAOZHE 2012·10(上半月)
艾玛杜蒙特网络传播
“舒淇事件”回顾2012年3月初,演员赵文卓与甄子丹因合作拍摄电影
《特殊身份》产生矛盾,赵文卓被剧组指“耍大牌罢拍”,并最终与其解除合约,之后,两人在微博上相互指责,争执蔓延到各自的影迷,继而掀起一场网络骂战。3月20日,演员舒淇把杜汶泽的发言转发至微博上,并称赞“甄子丹凡事认真,想尽办法将每一个画面变得最完美,就算天气再冷身体冻到发抖抽筋,一听到Action (开始),甄子丹都会立即拿出热情表演,毫无怨言”。微博一发,大量网友争相留言,“我对你太失望了”、“是非不分”、“女神梦破碎”等骂声不绝于耳。有人甚至将舒淇早年古装不雅照贴到论坛,一时间,关于舒淇的各种新闻、旧闻在各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娱乐头版传得沸沸扬扬。其间,舒淇还被拍到与友人喝茶时黯然神伤,悄然抹泪,看了不禁让人心疼。3月26日零时,不堪其扰的舒淇逐条删除了自己写下的所有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以一副“眼不见心不烦”的姿态远离了这个本与她无关的战场。
在这场“两个男人打嘴仗,一个女人中”的戏剧性风波中,舒淇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而微博这种新兴媒介无疑成了网络暴力滋生的一大温床。
“微”语言环境下的网络暴力
微博与“微”语言环境的现状。“微博”一词源自英文“mi -
cro-blog (微型博客)”,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
社交服务。[1]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
微博在我国从出
现至今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壮大之迅速让人侧目。截至2012年5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我们可以从《新京报》的统计[3]中一探究竟:目前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人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左右,通过移动终端活跃用户数达到顶峰。在所有通过移动终端登录新浪微博的用户中,使用iPhone 手机和安卓手机的用户分别为28%和27%,二者所占比例之和超过总量的一半。
随着微博的兴起,“”、“微小说”、“微访谈”、“微直播”、“微简历”等各种微媒介如雨后春笋般蔓延,我们把运用于各种微媒介中的语言称之为“微”语言。在微型媒介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在
发生“微”“秒”变化,中国网民正式进入“微生活”时代,真正的草根话语权时代也随即到来。就在“草根阶级”惬意地享受着言论自由的美好时,网络
暴力也在悄悄蔓延,在打着自由、快捷大旗的“微”语言的笼罩下形成一股邪恶的力量,侵蚀着微媒介乃至整个互联网。
“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给出一个统一的学术定义,百度百科对网络暴力的定义是:网络舆论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和案例的前提下,对“微”语境下的网络暴力界定为:微博用户受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在以快捷、自由为特征的“微”语言环境下,对触犯他们道德神经的网络事件,滥用“微”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自发、无组织的言语攻击或体围攻的行为。
网络暴力虽不比肢体暴力来得直接,但言语上的刀光剑影也能把人伤得体无完肤。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通常是短暂的、盲目的,却给受害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对其现实生活造成诸多困扰。纵观微博世界中关注量最大的明星微博,暴力事件举不胜举:由于粉丝散播霍思燕是“小三”的传言,霍思燕与黄奕在微博上对掐;被传介入姚晨与前夫凌潇肃婚姻的唐一菲,其微博曾被愤怒的网友踩爆,各种恶毒的诅咒、谩骂触目惊心;杜汶泽爆粗怒批宁财神歧视同性恋引来姚晨帮腔,结果杜汶泽的微博被大量姚晨的粉丝占领,他不堪忍受,只得关闭了部分评论功能……[4]舒淇正是无法忍受网友的言
语攻击和无理中伤而选择了默默隐退微博世界,使其无数影迷扼腕叹息。但回避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到网络暴力的根源,才能根除这种网络舆论的祸根。
究其成因,“微”语境下网络暴力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微博平台的匿名性。这种毫无把关人的随意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感”和“安全感”。网友可以自由并随意地在微博评论上发泄情绪。受开放、便捷、互动、匿名的“微”语言环境的感召,微博用户的数量与日俱增,网民评论很快成为舆论监督的中坚力量,一旦遇到敏感话题或者百姓感兴趣的话题,极易形成网络风暴,导致各种充满语言暴力的言论出现在微博上,并形成网络暴力。这也直接折射出我国网络监管力度薄弱、互联网法制不健全的现实。我国已有的各种规范网络舆论和监督方面的法规都存在立法层次低、实践操作性差、与其他法律的衔接不妥善等问题,且均未对网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的对象等基本原则予以规范,以致在法律引导网络舆论方面效果不甚明显。
[5]
尽管微博
试论“微”语言环境下的网络暴力
———以“舒淇事件”为例
□刘国慧
【摘要】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关键词】微博;“微”语言环境;网络暴力;“舒淇事件”
开心麻花 吴江教师节作文800字同名刊物:《网络传播》,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月刊,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100037)
89
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
网络传播
后来也实行了实名制注册,力求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有所抑制,但效果始终不佳。
微博在我国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自2007年微博产生至今,我国社会正处于第二次重要的转型期,各种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再加上近年来通货膨胀节节攀升,物价飞涨,愈益加深了民众对现状的抱怨。在这种背景下,与“权贵阶级”相对的“草根阶级”即普通民众,自然需要一个更畅通的渠道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见,争夺和实现自己的“话语权”。[6]作为一个自由的平台,微博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平台最主要的舆论新阵地。
我国的微博用户成长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掌握着中国当今社会最先进的文化技术。他们大都年纪轻,学历高,追求时尚新鲜,同时,来自方方面面的生存压力也使他们对现实的关注与资讯的获取更加迫切。为了随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急切地希望在这种公开透明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期获得体和社会的认同,并借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这有着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侠义情结的青年人,扛着伸张正义的大旗,渴望获得充满共鸣的网络回音,但又常常游离于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与怨恨、公愤与私仇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会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7]这样看来,网络暴力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肆意蔓延于“微”语言空间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微”语言环境下如何制止网络暴力——
—
对微博实名制的探讨。在我国,网络是否采用实名制进行管理,一直是网民和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随着微博在网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有关微博实名制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舒淇事件”之前,我国各大微博网站就已经开始实行实名制注册,而这部分实名制的用户大都是公众人物,其中主要以娱乐明星居多。作为实名制用户之一的舒淇,只是简单表达了对某人的欣赏而已,她行使的是自己作为公民最普通的言论自由权,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无辜的女子却恰恰成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就在舒淇删除微博的第二天,微博上一边倒的同情与声援蜂拥而至,甚至有人说:“谁骂舒淇,我就骂谁。”冯小刚更在微博中留言:“骂你们是畜生都侮辱了畜生!”[4]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微博世界里语言暴力的极端与盲目。
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媒介,微博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匿名性和自由性,这两大特征可以说是微博民意表达的坚实保障。由于传统媒体的实名传播方式,有些人不愿以真名实姓参与意见,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电视节目中的化名处理和镜头模糊处理。而在微博世界里,所有的监控一律消失,真正的言论自由得以实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观点,享受自己作为传播者的控制权和作为受众的监督权。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怀疑,一旦微博采用实名制的方式,人们还会通过微博行使监督权吗?微博的正面意义还可以继续存在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微博实行实名制后,绝大多数实名制用户开始倾向于发表娱乐方面的信息、搞笑图片、笑话或自己的心情状态等,这些内容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他人来讲可谓无关痛痒。而与此同时,真正该得到抑制的网络暴力却仍然逍遥法外。
现实迫使我们清醒,“舒淇事件”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微博的所谓实名制认证方式。目前我国推行的实名认证,程序大都比较简单,个人用户认证首先要确认微博认证身份描述,包括姓名、单位名称和职务、职位等,然后上传身份证及工作证明的彩扫描件或清晰数码照片等,机构认证用户申请则需要下载微博机构认证申请表。这一系列的认证程序被称之为加“V”认证。而2011年的一连串网络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所谓加“V”认证背后的流于形式和虚假买卖。人们不得不呼吁一种全新的实名认证制度的出现。
仙女湖 林妙可当前比较受大家推崇的一种实名认证是以后台实名为主的微博实名制。后台实名制又被称作间接性实名制,该制度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活动不是必须完全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只需要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数据提交给管理员即可。[8]这种认证方式的操作全部基于后台的实名处理,也就是说,你的微博页面显示可以不是实名,但想要知道你的真实身份信息,必须由你所开设微博的网站管理人员和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查询。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关部门和微博管理网站切实尽到保密义务,我们的身份资料就不会泄露,换言之,我们在前台还是匿名的。这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一种新的实名认证制度,亟待有关部门制定出统一标准,而后全面推行。相信规范后的全新“微”语境将逐渐远离网络暴力,微博世界也将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结语
“舒淇事件”时隔数月,尽管舆论的硝烟已渐渐散去,但我们对事件的思考仍在继续。微博自产生之初,就带着先天的优势和魅力席卷了整个网络世界,在整个网络平台一枝独秀。在这样一个网络舆论的中坚地带,“草根阶级”经历了从“围观”者到意见领袖的身份转变,最终到达微博传播链的顶端。但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微博,才是决定其利弊的关键所在。如果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过度使用或滥用,将会导致网络暴力的肆意蔓延,甚至会毁掉整个网络话语空间。因此,我们要尽全力让微博发挥最大的正面功能,使其成为监督舆论的有力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广大网民的媒介素养,更重要的是加强微博管理网站的自律,完善微博舆论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以后台为主的实名认证制度,真正实现言论上“有理”、原则上“有利”、行为上“有节”。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C86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
南奎丽—Tw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
[2]百度百科.微博.
[3]新京报[N].2012-05-16,B12经济新闻.
[4]颜云霞.舒淇退出微博事件引人思考:网络暴力最终伤害了谁[N].新华日报,2012-03-28.
苗可丽[5]楚喆.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1(8).
[6]蔡狄.微博空间中的舆论形成及社会影响——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7]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
—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
[8]聂培尧,林培光,周志政.网络暴力的形成与治理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
9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