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5.05.005
从艺术本体论《狼图腾》的成功之道
泰妍自曝患抑郁症吴玉霞
(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从电影作品本体看,《狼图腾》取得票房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选取了具有社会现实性又具普世价值观念的主题,为赢得市场回报奠定了基础;二是采用层层推进的叙事手法进行语义传达,引领审美主体产生审美认同;三是“可看性”极强的电影造型吸引观众。有鉴于此,《狼图腾》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
关键词:《狼图腾》;电影本体;生态文明;叙事手法;电影造型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5)05-0024-06
由中法合拍的影片《狼图腾》于2015年大年初一(2月19日)在全国公映,上映首日票房累计过亿,成为“七雄争霸”的春节档中上座率最高的影片。5月19日,影片《狼图腾》在取得6.41亿高票房的基础上,又获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奖励各1000万元。这部文艺片不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狼图腾》取得巨大成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姜戎的小说为它集聚了超高的人气,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声望以及内地当红小生冯绍峰、窦骁等的演出为它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影片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由电影本体决定的。
一
电影《狼图腾》一经放映,就引起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影片的主题,曾引起了不少质疑。“《狼图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狼精神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对狼和图腾的崇拜是不是小说及电影的宗旨,以及是不是意味着作品在宣扬凶残、暴力和兽性”[1]仔细分析这些质疑,其实都是脱离文本的一种误读。客观地说,影片《狼图腾》并未过度解释“图腾”,也并未极力展现“狼性”的凶残和暴力,当然也并未极力美化狼的形象。从整体上看,影片是为观众阐释了人与自然“生态文明”这样一个既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又符合普世价值观念的主题。
我们知道,随着科技文明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欲望被无限制的放纵与扩展,为了一己私欲,人们对大自然进行了毫无节制的掠夺,整个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第29卷第5期·2015年10月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Vol.29No.5Oct.2015
收稿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吴玉霞(1973—),女,陕西南郑人,艺术学博士,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学与文学。
生态环保问题就引起了全球性的焦虑。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可以说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发展愈演愈烈,虽然有一些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了私利,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并未被遏制,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心而恐怖的问题。当年小说《狼图腾》出版时社会上曾掀起了关于“狼性”是不是等同于凶狠和侵略、“狼性”和“人性”、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和融合等多方面的争议。但客观上说,这部小说的出版,只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小部分人对草原生态文明、草原生态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关注。但更多的人还是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造破坏的严峻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情况下,拍摄一部保护生态平衡的影片就具有类似于当头一棒敲响醒人的社会作用。
电影创作团队在创作影片之前是真切认识到这样一个既具社会现实性、又具普世意义话题的重要作用的。选取“生态文明”这样一个主题,不仅仅可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还可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这是影片客观上产生的社会效应。从电影创作者主体来说,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电影商业化运作的市场
拍一拍怎么玩价值。任何一部影片,在拍摄前,创作团队一定会想办法去选择一个能够让更多观众接受并认可的经典模式,这是电影市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种经典的故事模式,尤其是能够长期畅销于世界的故事模式,往往都存在着一种普适化的价值观和广泛的审美认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一部作品商业上的成功,”[2]导演让·雅克·阿诺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导演,他有敏锐的艺术判别力,他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当今社会人类普遍关注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话题,也就是说他能够很好地把握当今社会人们普适化的价值观和广泛的审美认同。所以,当他一看见小说《狼图腾》,他就认为这部小说就是写给他的,为此他甚至推掉《少年派》的拍摄而选择执导这部影片,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就是当今世界最具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一个主题。导演曾说:“大家都知道环保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在过去欧洲和美国都曾经历过环境破坏和治理的阶段。我欣喜地看到有这么一人和我一样对环境问题的改善有着同样的渴望,也很荣幸和他们一起战斗。”[3]可见,导演阿诺拍摄《狼图腾》这样一部影片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这样一个现实社会问题怀有深深的忧虑而作。导演欲求通过这部影片来对破坏“生态文明”进行劝诫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生态文明”的问题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是,为何影片却有意识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段确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笔者认为,尊重原著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影片市场运作的成功。因为影片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具有两方面的优点:其一、使故事的发生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达到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因为只有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点确定在“文
杨幂醉酒被下药化大革命”期间,才能符合中国历史真实,“合理”地把两个北京知青陈阵和胡克送到草原上去生活。影片才可以巧妙地将这两位草原“外来者”作为影片叙事的视点来叙述故事。通过两位外来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讲述故事,既可以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吸引观众去逐层深入地了解草原传统生态文明特点,又可以与陈阵一样感同身受地体验东部农耕民族对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影片表达的内容更加自然深邃而且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巧妙地规避开中国电影审查的禁忌,为影片能够自由表达所要阐释的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尽管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一直存在着,但是,在影片中恣意批判政府的错误政策,还是有可能面临着审片被禁的风险的。所以,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点确定在“文化大革命”既便于集中矛盾、强化冲突从而更好地阐释主题,又规避了影片在发行渠道的阻碍,为电影顺利走向市场打开了渠道。可见,从故事讲述的时间点的设置上,影片已经考虑到了市场问题,而且这种考虑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如何办理准生证二
确定好了影片的主题,还需要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影片已经确定好了一个故事,就是如何更好地围绕“生态文明”这样一个主题来讲好一个故事。因为即便有好故事,故事讲不好,那么也很难赢得审美主体
第5期吴玉霞从艺术本体论《狼图腾》的成功之道
(观众)的审美认同。《狼图腾》导演深谙此道。所以,在影片的讲述上充分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采用层层深入的叙事手法引领观众(审美主体)接受影片的语义传达。
首先,打破人们的定性思维,扭转人们对“狼”的负面形象的认识。
在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热衷于艺术创作者能够带给他们惊喜,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观众定性思维,让观众有全新的感受。影片《狼图腾》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在创作中,他们首先将创作的焦点集中在影片事实上的主角———狼形象的塑造上。在草原上,牛、羊、马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草原上狼的食物。草原上的人为了生活,必须要保护牛、羊、马等免受狼的袭击,于是人类与狼之间一直存在着斗争的敌对关系,这是草原生态链关系的客观必然存在。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斗争的敌对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与狼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一直欲将狼“赶尽杀绝”以绝后患,“狼”一直被定性为“嗜血如命”的凶残野兽,是邪恶的化身。在影片《狼图腾》里,创作者首先致力于扭转人们对“狼”的传统的负面形象的定性思维。影片既不极力展现狼的凶残与血腥,也并没有渲染它的人性化彩。而是客观地把它当作草原生态链中一员,对它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展示。于是导演一方面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展现“狼性”的特点,如狼调兵遣将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组织围捕黄羊战役所展现的超凡的组织才能与智慧、被灭杀时所表现的宁死不屈的自尊精神、以命拼食而不愿被豢养的追求自由的品格以及它们和谐统一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甚至借蒙古老人毕利格之口表达出对“狼性”某些特征的赞美,蒙古老人告诉陈阵:“打仗,狼比人聪明,我们蒙古人打
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导演通过展现“狼”这些鲜为人知的“可贵”品质,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对“狼”所形成的固有的负面印象,有意识消除观众对狼的仇恨之情。另一方面,导演还通过陈阵喂养小狼的过程,展现小狼惹人怜爱的萌态以及温情动人的画面,这一切都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观众不仅消除了对狼所怀有的痛恨与恐惧之情,反而会很自然地对“狼”怀有一种赞赏与喜爱之情。影片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扭转了观众对狼固有的印象,获得了一些全新的审美感受,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也就赢得了观众的审美认同。
其次,引导观众接受“狼”是生态文明中合理的存在者的观念。
在消除观众对“狼”的负面形象的影响之后,按照叙事的逻辑,就要为“狼”定性,也就是要确定“狼”在草原生态链中存在的意义。为了突出“狼”在草原生态链中存在的价值,影片运用了反向叙事手法,也就是反向假定如果没有“狼”,草原会如何的叙事策略。于是影片就展示了人类灭绝性“杀狼”的灾难性恶果。影片为了强化灭绝性“杀狼”行为带给人类灾难的震撼效果,采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表述。影片呈现了传统的蒙古草原生活,蒙古草原民族(特别是蒙古老人毕利格)虽然从来不知道什么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科学而质朴的生态平衡观念,而且他们一直遵循着草原契约(规律),所以保证了草原生态和谐。如在狼围捕黄羊的战役后,蒙古族人亲眼看着狼将大批黄羊追赶到冰湖,本来他们可以将黄羊全部据为己有,但是他们却有意为狼留下一部分,使得狼有食物继续生存,保留了狼,也维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反向一方,也就是与草原传统观念相违背的做法。
也就是影片中所展示的在“文化大革命”错误政策的执行下的情况。农场领导包顺贵带领大家大肆杀狼,结果人类遭致狼的疯狂报复,战马被围捕,羊被袭击,人类生活处在恐惧危险之中。为了报复狼,人类采用了灭绝性“杀狼”行动,当大量的狼被灭杀之后,草原生态链被彻底破坏,草原生态失衡,人类受到自然界极为严重的惩罚,整个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灭顶之灾。影片《狼图腾》就是这样将草原牧民的传统环保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活动进行对比,明确传达出“人-自然-狼”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促进生态平衡的理念,引领观众真切感受到狼是草原生态链中一员,狼是维护生态文明的合理存在,而灭绝性屠狼是完全违背生态平衡规律的,人类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人类应该谋求与狼的和谐共处。
最后,通过陈阵和狼关系的微妙的变化,说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9卷
人与狼之间和谐共处是有可能的。
人类不仅不能对狼实行族灭绝活动,而且人类要谋求与狼的和谐相处。这样的理想状态能实现吗影片通过陈阵与“狼”的关系的微妙变化明确地告诉观众,人类与狼是可以和谐相处的。主人公陈阵刚到草原,蒙古老人毕利格就交给他一条防狼的马鞭,并且给他传授了一些防狼的方法。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平静和谐的草原生活中,陈阵从来没有遭遇到狼的袭击,于是他完全放松了警惕。在松
懈的状态下,他第一次独自骑马出行却遇到了狼,他经历了恐惧中与狼对峙、对视直至“和平分手”。经历这一次险情后,陈阵对“狼”的情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最初的恐惧之情发展到对狼产生包含敬畏在内的好感。带着这种莫名的好感,他自己豢养了一只小狼。影片围绕着陈阵与小狼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展现不同人的态度,说明必须遵从“狼性”。在对待陈阵喂养小狼的态度上,老毕利格是遵从狼性的代表,他认为狼如同草原上所有生物一样,有其本性,有其生存的法则,狼是不能被豢养的,狼具有捕猎的天性。噶斯迈虽然对待小狼的态度不如老毕利格那么清晰明了,甚至一度因小狼咬伤其儿子巴雅尔而恨上狼,但最终却将其放归草原而没有屠杀,可见她模糊地认可狼必须存在的观念。农场领导包顺贵、知青杨克对小狼的态度与蒙古族人完全不同。影片通过两人在“灭狼”、“改造”狼方面的失败明确说明要遵从“狼性”,不能违背自然对狼进行“改造”与灭绝性杀害,否则人类将陷入灾难之中。影片展现陈阵身边这几个人对“狼”的不同态度与行为旨在告诉大家,在对待“狼”的问题上必须尊重“狼性”,否则一切都会徒劳无功,甚至引起灾难性后果。与其他几个人相比,陈阵与小狼之间的情感更为特别,在陈阵与小狼相处中,我们没有感受到小狼的凶残与血腥,相反却感受到非常温馨和谐。陈阵与小狼在大草原上相依为命的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特别是陈阵一下又一下与毛茸茸的小狼对吻的镜头,狼崽柔软的狼毫在冯绍峰的鼻息中轻轻拂动,憨态可掬的小狼是那样呆萌可爱,让观众深深体味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是如此的温情美妙。而当陈阵离开草原、小狼远远相送,又那样富有深情。总之,通过展示陈阵与小狼相处的这些温情浪漫的画面,充分表明人与狼和谐相处的宁静温馨,说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美好的。
海清老公图片三
电影是视听艺术,单是主题选择好,叙事手法科学,影片还不一定赢得观众的喜爱。影片还必须具有“可看性”极强的声画效果,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这一方面,电影《狼图腾》的电影造型可谓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对此,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评价说:“《狼图腾》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它是‘电影蒙太奇魅力’的经典范本。”[4]《狼图腾》是一部用手工艺制作的电影,在拍摄中采用了3D实景拍摄,全片大概只有5%的镜头使用了特效,整场戏的200多个镜头只有3个镜头由特效完成。但是通过精巧的拍摄与剪辑,《狼图腾》这部影片最后呈献给观众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彻底俘获了观众的心。特别是在电影背景的选择、狼的神态造型方面别具一格,具有极强的“可看性”。
虽然电影是叙事艺术,但是如果电影画面缺少美感,是很难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的,所以电影背景也一定要具有“可看性”。为了营造出极具观赏性的电影背景,《狼图腾》的拍摄地选择在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而且在拍摄中,导演采用多种手法来展示草原独特的自然美。首先,注重通过炫目的彩来展现草原的绚丽多姿。如血红的落日余晖、金黄的天光云影、湛蓝而冷清的风雪之夜、碧绿而明媚的连绵草原、金黄的秋草、晶莹剔透的冰雪等。选用这些夺目的彩,将草原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展现得美轮美奂,魅力无穷。除了注重彩以外,影片还特别注重采用多种运动镜头、多角度、多景别地展现草原的雄奇壮阔。正是因为导演特别注重了电影画面造型效果,所以将内蒙古大草原拍摄
得美妙绝伦,令观众赏心悦目。当然,导演并不是简单地呈现给观众一些风景画,而是将草原的美赋予了思想与情感,使之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丰富文化以及主题思想相交融。如陈阵刚到草原,展现在陈阵和胡克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碧空万里,令人感觉平静、祥和、心旷神
第5期吴玉霞从艺术本体论《狼图腾》的成功之道
怡。这是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草原环境,它不仅令陈阵惊奇,也令观众赞美。而当东部农耕民族破坏了草原文明的时候,画面上展现的草原景是杂乱无章而颓败的,带给观众一种绝望悲哀的阵痛。这一场景与影片最初一望无垠的绿大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农耕民族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何等触目惊心。在影片的结尾,当陈阵离开草原之时,他回望草原,看见小狼在远处的草丛中向自己道别,当他深情凝望着小狼的时候,小狼奔跑着进入了草原深处,他抬头望着天空,在碧蓝的天空中一片狼形的白云飘动着。这一画面造型富含深意,它寄寓着导演的理想和希望———希望小狼能够回归草原,希望草原能够恢复昔日蓝天白云碧草的原貌,希望草原恢复昔日的宁静祥和,影片最后这一画面造型使得影片的主题立意得到了升华,整个影片的彩基调也明亮了起来,带给观众无限憧憬和期待。
其次,对狼的拍摄,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拍电影最难处理的镜头是关于孩子或者动物的戏。
而拍摄“狼”这样凶残的动物比起拍摄狗、猫等动物,难度更大。影片《狼图腾》中“狼”可以说是真实意义上的主角,只有狼的造型成功,影片才算成功。《狼图腾》创作组精心准备,对狼的拍摄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据介绍,影片总素材长度超过2000小时,拍摄期间的艰辛难以想象,有关狼的素材是从无数狼的表情中挑选出来的,影片难度最大的“狼马大战”一场戏准备了6个月,拍摄了6周,最后在大银幕中呈现出来只有6分钟。为逼真展现马跌落冰湖的惨烈场景,12匹仿真马像工艺品都是精心雕琢而成,又在拍摄前一整夜不间断向其喷水使之形成自然冰霜,带给观众十分令人感动的画面效果。经过一丝不苟的努力,这部影片最后呈献给观众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是令人震撼的。影片《狼图腾》中对狼的拍摄手法多变,构图讲究,造型精巧别致,将神情形态各异的“狼”拍摄得极富情韵。无论是狼孤独嗷叫的神态、凶狠的眼神、仓皇奔跑的身姿、体追赶的气势,都达到了极高的拍摄水准。影片中有些画面造型为影片制造了紧张激烈的节奏和宏大而壮观的场面。特别是狼设伏黄羊、追赶黄羊的场景,可谓惊心动魄,气势磅礴。而狼袭击牧民,蒙古牧民与狼恶斗的场景更是拍摄得令人胆战心惊;飞狼跳入石圈突围飞腾的场面可谓令人惊心动魄;在狼围攻军马的场景,拍摄得激烈而悲壮;影片中“狼”的这些画面既充分表现出了狼的特点,又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震撼。特别是影片《狼图腾》一些表现狼的神情的画面造型可谓极富人情味,很能激发起观众的同理心。如:母狼遥望狼崽被掏时无可奈何的悲伤之情;被追赶到走投无路时狼眼中的绝望悲壮之情;狼崽被杀前无辜而迷茫的呆萌;瘦得皮包骨头的饿狼看着自己的同伴被炸死时的痛楚哀伤。狼的这些神情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同情感,激起观众悲悯的情怀,从而激发起观众发自内心地对违背自然和谐的灭狼运动的反感,由此产生共鸣,接受导演传达的“生态文明”的观念也就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才能够真正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影片《狼图腾》不仅确立了“生态平衡”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性普世价值观念的主题,为影片赢得观众奠定了基础。让·雅克·阿诺导演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当前艺术领域人们的审美认同和普适化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娴熟地掌握讲述故事的经典模式,为了能够激发起观众关注“生态文明”的意识,导演在叙事中采用了层层推进的艺术手法,一方面扭转了人们对狼的传统观念,引领观众接受了狼是草原生态和谐的必然存在,反对对狼进行灭绝性屠杀。“狼与人的关系在草原上其实是相争又相依的关系,虽然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但是如果彻底消灭掉一方的话,另一方也会失去自己的生存家园。”[2]导演不仅反对灭绝性屠杀狼,而且反对人类因自私而恣意滥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可以说这是一部紧密结合当代所面临的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态平衡”问题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宣言。为了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全面展示,在造型方面独具匠心,为影片提供了极高的“可看性”,从而保证这部影片更好地赢得观众,赢得市场,保证了影片商业上的成功。
虽然影片《狼图腾》在创作上的成就是突出的,但客观地说影片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二类汽车修理厂一是在传达“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中,影片虽然极力扭转了传统中“狼”的负面形象,也引领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9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