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3.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2.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 (A案)1. 通过拼音和朗读记忆生字。2. 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法。(B案)1. 自主识字。2. 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师生合作。
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 (A案)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归类总结写作方法。(B案)自主学习,分析总结,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鉴。
教法与学法
教法 (A案)讲授法、讲议结合法。(B案)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 (A案)分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B案)自主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惯、圃”等生字。
林涵照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选择其中一位简单地介绍一下。(师做简单补充)
爱迪生: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生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 师: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善于提问等)
3. 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本课生字词。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在这些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说句子,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教师举例“见微知著”:阿瑟林斯基偶然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他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眼珠转动可能与做梦有关,继而做了大量观察实验并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3. 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难读的句子。
4.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 师: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三个事例来证明的: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2. 学生再读课文,尝试划分段落,并交流分段理由。
3. 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在发现者、创立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根据这三个典型事例下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本身“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而科学家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洛阳纸贵出自1.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课时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 pǔ yán suān jiàn luò shí ruǐ
( 花 圃 ) ( 盐 酸 ) ( 溅 落 ) ( 石 蕊 )
qiū yǐn sōu jí lǐnɡ yù jiē duàn
( 蚯 蚓 ) ( 搜 集 ) ( 领 域 ) ( 阶 段 )
二、形近字组词。
纬( 纬度 ) 惯( 习惯 ) 域( 领域 ) 圃( 苗圃 )
伟( 伟大 ) 贯( 满贯 ) 或( 或者 ) 葡( 葡萄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司( 空 )( 见 )惯 无独( 有 )( 偶 ) 见微( 知 )( 著 )
锲而( 不 )( 舍 ) 不可( 思 )( 议 ) ( 追 )( 根 )求源
四、我会填。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的问题,不断追问,不断实践,才有可能发现真理。这三个事例分别为:第一是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是 米歇尔逊发现蚯蚓的异常分布,魏格纳由此整理出“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是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转动的现象,得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结论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得到一定启发。
2.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板书)。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讲的是从事实中得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发言)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在文中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地一。
二、学习第2自然段
韩国女演员clara1. 师:你们到了哪个自然段?(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怎么解释的?一起读出
来。(学生读)
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发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 师:其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生接:把“?”拉直变成“!”)
三、学习事例(第3~5自然段)
1. 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呢?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 交流感悟事例一:
①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个事例。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标注;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标注。
②引读:“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③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波义耳能从紫罗兰变中发现真理呢?你们能从书上关键的词句说一说吗?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到底是什么、进行了许多实验)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1000克等于多少斤④师:从波义耳的事例中你们悟出了什么?(生答)
(出示多媒体课件)引读“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到真理”这句话。
⑤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3.师:后面两个事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出示表格)
人 物 | “?” | 从“?”到“!”的过程 | “!” |
波义耳 | 是什么物质,让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 |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 | 制成了石蕊试纸 |
魏格纳 | |||
阿瑟林斯基 | |||
4.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汇报)
①师:这三个事例中的事情都是最平常的小事,这种最平常的小事,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司空见惯)正因为他们善于——(引导读)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到真理。
②师:的确,紫罗兰的变,海岸线的吻合,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三位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生接)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5.师:如何理解这里的“见微知著”?(生: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6.师:也就是从细微的现象中不断探索,最终得到真理。这和之前的第2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
7.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齐读。
8.小结:只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最后才能把“?”拉直变成“!”,到真理。
四、课堂延展
1.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学生举例)
2.故事补充: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的故事;缝纫机被发明的故事……
3.激发情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总结,小练笔
1.师:这篇课文通过三个事例——紫罗兰的变;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海岸线的吻合;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让我们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出示小练笔的内容及要求)
2.师: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当然也可以挑一句自己喜欢的真理。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敏锐 司空见惯 有准备
? 见微知著 不断发问 独立思考 !
反复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课时作业
一、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 洗澡是一件非常( 普通 )的事情。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2. 这是一种非常( 普遍 )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 兴趣 )
4. 这是一道( 趣味 )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著名 出名
5. 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 著名 )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 一场选秀活动,使她( 出名 )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