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保险基金可持续研究
巴豫婷 石雨莎 江昱倩 陈贝多 丁聪聪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
【摘 要】自我国全面二胎计划合法实施后,适龄妇女就业状况,生育意愿和生育保险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而生育意愿与公共服务协调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将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上海市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现行生育保险基金面临的挑战,分析应对措施,探讨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上海生育保险基金可持续路径选择,并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如何支持与协助生育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上海市;全面二孩;生育保险;生育保险基金
袁冰妍是哪个公司的艺人
一、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暂时不会收不抵支
生育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专门为生孩子员工付出有关的费用。随着上海市生
育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上海市是不是会形成社保基金的过度开销?近来,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2016年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一年,是“单独两孩”政策落地第三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2016年出生人口达1786万人,是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二孩及以上占比超过45%。2013年以前,二孩占比在30%左右。这说明“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初显,政策落地符合预期,人口增幅符合预判。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上海市适龄人的二孩生育意愿并不高,在我们选取的样本中仅有大约34%的一孩家庭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但是上海市新生人口仍然呈增长态势。根据专家预测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十三五”期间是全面二孩政策效应集中释放期,出生人口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自2016年4月1日起,上海市已将与上海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全部纳入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规定其享受本市生育保险待遇,与上海户籍和原外省市城镇户籍五险人员一致。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和上海市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上海市生育保险需求增加是必然趋势。从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收支的情况看,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较多。2015年,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收入48.71亿元,比上年增加5.56亿元。基金支出38.22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7.19亿元。新的人口政策调整将增加上海市青年人口数量,扩大青年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从而改善整体劳动力供给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但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社保基金将在未来5至10年内面临巨大的收支压力。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之后,在近期肯定会增加生育保险基金的支出,但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前期结存较多,总体上可以承受。
二、上海生育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育保险需求增加,不足以应对未来人口变化趋势
生育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有普惠性和全覆盖的特点。自2016年4月1日起,上海市已将与上海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全部纳入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规定其享受本市生育保险待遇,与上海户籍和原外省市城镇户籍五险人员一致。并且随着二孩政策落地实施,上海市生育保险需求增加是必然趋势。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使得生育保险需求增加,生育保险基金压力增大。在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的过程中,生育二孩的职业妇女人数增多带来了生育保险需求的增加。在生育保险费率下调的背景下,长期来看,生育保险基金收入的减少与生育保险需求的增加,将改变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局面,给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带来压力。
(二)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仅企业单一来源,企业压力大
与西方国家多元主体缴费不同,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仅用人单位一方缴纳,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需求增加,企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加上近年来,为了应对生育保险需求增加和生育保险基金压力增大的情况,一些地区削减了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将一些原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项目,如配偶护理假津贴等,改为由用人单位支付。这一调整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负担,与经济新常态下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相悖,造成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女性就业不平等,男性生育责任低
上海的生育保险制度把生育责任主要界定在女性,没有充分体现男性在生育中的责任和权利。这种将生育保险待遇的享受主体主要限定为女性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对女性的保护,实际上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分工,不仅忽视了男性在劳动力再生产和育儿中的重要角,并且使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中,工作问题占比很高,因为生育二孩很可能丧失她们的工作,或者措施职业发展机会,导致生育成本太高而不敢生。
(四)生育意愿和公共服务脱节
上海二孩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以及孩子照料问题较多影响生育意愿,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生育意愿低的家庭并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育成本太大,社会保障不到位,养育成本太高,幼托问题、医护条件、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稀缺导致家庭生育二孩成本过高,上海市生育保障制度没有显现出其独特的作用,生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的生育保障只注重生育医疗津贴和工作工资补贴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生育需求。
三、建议于途乔晶晶
(一)坚持生育保险作为独立险种存在
生育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保险五个险种之一。生育保险虽然是五个险种中的一个小险种,但必须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单独的生育保险基金,理由如下:第一,单独设立生育保险险种,健全社会统筹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生育保险制度,有利于缓解妇女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第二,是有利于降低妇女的生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妇女是生育行为的载体,生育孩子不仅要付出经济成本,而且可能还要承担机会成本,由于生育错失职业发展机会。如果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实施到位,妇女因生育产生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和控制,生育意愿则有提升的空间。目前,中国的生育政策正在逐步调整完善,但是,如果妇女生育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加上养育孩子的成本,生育意愿难免会受到抑制,鼓励按政策生育的预期目标则难以实现。这意味着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不是单纯解决生育医疗费用报销问题,而是体现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保障妇女人权和平等就业的重要公共政策。新形势下将生育保险作为一个独立险种,对促进公平就业和人口结构长期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由生育保险的特殊性决定的。生育保险在社会保险中比较独特,在保险对象、给付标准、保障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无可替代。生育保险包含在医疗保险中是不完整的。生育保险比医疗保险的待遇范围要宽,医疗保险包含不了生育保险,更代替不了生育保险。生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要享受保险待遇,这都需要通过生育津贴来解决。不过,为了降低生育保险的运
行成本,可以采取与医疗保险同步协同推进,统一管理的办法,我国目前有一半的省份就是采取此种方法。
(二)生育保险基金由政府托底、企业为主、个人补充三方联动
生育既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是国家和社会责任,生育的成本应当由家庭、用人单位和国家共同承担。事实上,(下转第15页)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可持续研究”阶段性成果(CS1615003)。
家养老服务仍然是杯水车薪。
(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有限 
虽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近年日益壮大,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专业队伍
缺乏且公信力不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处处制肘。再则,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老年服务设施不完善,配备较为单一,实用性较差,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社区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需求存在差距,针对不同老年人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咨询,精神关怀尤为缺乏。
(四)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养老服务行业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短缺的专业型人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行业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且多以大龄妇女为主,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仅依靠短期的职业培训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的服务需求。
四、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养老方式的重大转型。在针对老龄化问题,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同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成果。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法律制度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保障,应该加快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立法,加快研究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法规,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关注高龄、孤
独、空巢、失能和行为能力不健全的老人,并在医疗,赡养、救助、住房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一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对政策的贯彻落实,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监督。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在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财政预算,明确投入方向。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添砖加瓦,支持国有企业、非盈利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社会捐赠,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金,加强社会筹集。不同社区也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经济实力提供一些专业的有偿服务,既可以拓宽筹资渠道,又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三)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尤为重要。首先,老年人作为社区体的组成部分,老年福利设施必须纳入小区建设规划;其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多样化,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社区服务项目,更新服务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着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再次,不定期开办一些医疗讲座,使老年人能更多地了解疾病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最
后,每个社区需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库,录入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与医疗机构相联系,为老人提供,呼叫服务,求救系统,实现对老人生活的多方面服务。 
(四)加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乐于奉献的队伍。其中,既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也需要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国家需加强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当前,我国主要的服务人员来自于下岗再就业,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或了解较少,为此,社区可与高等学院,护理学院合作,对每位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培训期满后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等级认证,持证上岗,确保每个服务人员能掌握保健、护理、康复等技能。同时,提高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呼吁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再则,鼓励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加强志愿者信息登记制度,对不同志愿者进行分类,以确保其可以分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建立志愿者时间储备制度,增强其积极性。
五、结论
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试一项长期的工作,这离不开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应对老龄化问题才是我国发展养老事业的重点所在。因此,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以
人才、资金、服务项目为重点,同时发挥舆论的作用,以法律为保障,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普及社区居家养老,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注释:
中秋节放假2023年放几天①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参考文献:
[1]张航空.大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成效与展望——以北京的实践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6(4).
[2]贺文慧,田时中,金海音.居家养老的需求特征及养老服务供给对策——基于合肥市的问卷调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2).红酒的知识
父母爱情分集剧情介绍
[3]丁建定,李薇.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J].探索,2014(5).
[4]徐卉.关于国内养老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的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2).
[5]李薇,丁建定.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1).
[6]张孝廷,张旭升.居家养老服务的结构困境及破解之道[J].浙江社会科学,2012 (8).
[7]王静.北京社会化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5).
(上接第13页)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都负担部分生育保险费用。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几个省份规定了生育保险基金政府托底的政策。中国的生育保险基础薄弱,在生育保险费率下调,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新形势下,生育保险基金由政府托底对于切实减轻用人单位负担、保障生育保险基金的良性运行尤为重要。因此建议将生育保险基金完全由用人单位缴费改由用人单位缴费、政府财政补贴和适当增加个人缴费组成。据调查,在可以更好的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大部分人愿意缴纳部分生育保险基金,因此,生育保险基金由政府托底提供补贴,用人单位缴费为主,增加个人缴费,不仅可以为用人单位减负,同时扩大生育保险基金来源渠道,使上海市生育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同时,男女员工平衡缴费,落实“父亲假”“陪护假”有利于推动男女同工,减少女性就业歧视和二孩生育机会成本。
(三)提高生育意愿,加强公共服务,解决生育意愿和公共资源矛盾
增加托儿、教育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推动家庭养育成本部分社会化,转嫁生育成本,使适龄家庭想生,敢生,提高生育意愿。上海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在暑期开办社区暑期夏令营,与大学合作,为社区家庭提供一个看护、教育孩子的场所,减轻家庭托管压力。今后,这种模式可以在社区间推广,单个不符合条件的社区可以联合其他社区办暑期托儿所。此外,鉴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政府可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引进有资质的民间资本进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参考文献:
[1]邝利芬,程同顺.“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女性基本权利的保障——基于性别公正的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04):63-68.
[2]张永英,李线玲.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15,(06):41-46.
[3]易怀山.从“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都市女性白领生育意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作者简介:巴豫婷(1994—),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人,本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