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作者及《西厢记》
  1、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杰出的戏曲作家,其生卒年不详,较晚于关汉卿。所作杂剧十四种,代表作是著名的《西厢记》。
  2、关于《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剧情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雀莺莺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普救寺一见钟情,却因礼教的阻隔无法亲近。恰值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许诺:谁能退贼兵,便将莺莺嫁给谁。张生给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写信而得其救助,解除危难。不料老夫人以莺莺已许嫁郑尚书之子郑恒为由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病,在侍女红娘帮助下,莺莺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终于冲破礼教的束缚,与张生自由结合。顽固的老夫人以门第为由,强迫张生去京应试取功名,张生终于中状元,与莺莺团聚。  
  《西厢记》通过写崔莺莺与张珙的曲折爱情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形象,讴歌了追求个性解放与美好思想的斗争精神。这样的主题对后世影响很大,如《红楼梦》中写宝玉黛玉读《西厢记》,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西厢记》取得了很多的艺术成就。它生动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崔莺莺、张生、红娘。它文词华美生动,极具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它的体制宏伟,长达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明杂剧中不多见的。  
  (二)课文内容简讲
  课文是节选的第四本第三折,写莺莺送别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1、课文《长亭送别》这一折的情节结构及所写主要内容。
  这一折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写"往赴长亭"
  表现莺莺的离别愁苦心情。
  第二部分(到"专听春雷第一声"):写"长亭饯别"。表现二人依依难别,写出莺莺重爱情
、轻功名。
  第三部分(到"小生又生此念"):写"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可看出莺莺重爱情、轻功名和对前途的忧虑。
  第四部分(到结尾):写"别离情苦"。表现二人依依难舍和别离的痛苦。
  2、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一位重爱情、轻功名利禄的青年女性形象,她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3、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特点
  (1)语言优美生动,极富表现力,感染力强。如[端正好][叨叨令][四煞][一煞]等曲的文词极富文采,有诗情画意之美。
  (2)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如[端正好][一煞]等曲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含蕴情感,借景抒情,增强了感染力。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题。
  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
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境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所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旒,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已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
  (《战国策·齐策》)
  注:
  堞:音dié,城上矮墙。
  旒:音liú,九旒,天子之旗名。
  旟:音,古代的一种行军旗。
  冲:冲撞敌城的战车。橹:盾牌。
  1、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则王业见矣(    )
  (2)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  )
  (3)而魏将已禽于齐矣(    )
  2、下列句中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必众    夏天诺一  与:结交。
  B.则臣请必魏矣   北:败逃。
  C.而不以魏王    德:感激。
  D.冲橹未      施:措施。

  3、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十二诸侯朝天子      于境内
  大王有伐齐、楚心而天下之志  行于天下
  A.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不同。
  B.两个""字不同,两个""字也不同。
  C.两个""字不同、两个""字相同。
  D.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也相同。

  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西谋秦  非宋、卫也,邹、鲁、陈、蔡
  为死士置将,待魏氏      东伐齐,赵必从矣
  A.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不同。
  B.两个""字不同,两个""字也不同。
  C.两个""字不同,两个""字相同。
  D.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也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5带甲三十六万  故身广公宫
  A带领士兵三十六万
    冯骏骅②所以自己广建公侯的宫殿
  B披带铠甲的将士三十六万
    所以自己广建公侯的宫殿
  C披带铠甲的将士三十六万
    挤奶门事件完整照片所以自己扩大了公侯的宫殿
  D带领士兵三十六万
    所以自己扩大了公侯的宫殿

  6.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
  A.赤脚走路把军队止住在国内,到东方去住宿在齐国求和。
  B.赤脚走路在国内检阅军队,到东方去住宿在齐国求和。
  C.赤脚走路在国内检阅军队,然后向东进发驻扎在齐国。
  D.赤脚走路把军队止住在国内,然后向东进发驻扎在齐国。

  7.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魏国很强大,攻下了邯郸,向西进发包围定阳,又随从十二国诸侯朝拜天子,打算向西进军攻打秦国,秦王恐惧而紧急备战。
  B.卫鞅认为魏国势力正盛,又联合许多国家,秦国难以抵抗魏国的进攻,他向秦王请求去见魏王,用计让魏国失败。
  C.卫鞅对魏王分析情况而说道,只有攻打齐、楚才能顺应天下之意,成就王业;他劝魏王先用王的服仪,然后谋攻齐、楚。
  D.魏王用天子之仪制,齐、楚怒,诸侯都逃奔齐国,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大败。魏王恐惧认罪,向齐求和,天下诸侯才饶了魏国。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1)"",通""蔡依林大艺术家歌词。  (2)"",通中考志愿""。  (3)"",通""。 
  2D(施:施用。) 
  3B(第一个"王岳伦身价是多少个亿""带领",第二个"""使服从"。第一个"""下令",第二个"""命令") 
  4A(两个""都是表目的连词"",第一个"""就是"之义,第二个""表假设"那么")
  5C(带甲:披带铠甲。广:扩大。) 
  6A(按兵:止住在国内。次于齐;住宿在齐国。)
  7B(A"又随从十二国诸侯朝拜天子"不合文意。C"只有攻打齐、楚才能顺应天下之意"不合文意。D"诸侯都逃奔齐国"不合文意。)
  [译文]
  过去魏王拥有千里国土,披带铠甲的将士三十六万,他们很强大,攻下了邯郸,向西进发包围了定阳,又带领十二个诸侯朝拜天子,来向西进发打算进攻秦国。秦王恐惧,睡不安稳,吃不下饭,在境内下令,在所有的城墙上布置了作战器具,边境做好防备,组织效死力的战士,任命将帅,来等待魏王军队来犯。卫鞅跟秦王商谋说:"魏王他的功劳大,命令施行到天下,他有十二个诸侯又朝拜天子,他结交的国家一定多。所以凭一个秦国对抗强
大的魏国,恐怕力量不如。大王何不让我去见魏王,那么我一定让魏国失败。"秦王答应了。卫鞅见魏王说:"大王的功很大了,命令施行到天下。现在大王带领的十二个诸侯,除了宋、卫,就是邹、鲁、陈、蔡,这些诸侯本来是大王用来鞭打役使的,不足以统治天下。大王不如向北攻取燕国,向东攻打齐国,那么赵国一定服从了;向西攻取秦国,向南攻打楚国,那么韩国一定服从了。大王有攻打齐、楚之心和使天下诸侯服从的志愿,那统治天下的功业就出现了。大王不如先用王的服仪,然后再谋求打败齐、楚。"魏王很高兴卫鞅的话,因此自己扩大了公侯的宫殿,造好了红漆柱子,树立了九旒之旗,出行身后跟着七星行军旗,这些是天子地位的服仪,魏王处在天子地位了。于是齐、楚大怒,诸侯都奔集齐国,齐人攻打魏国,杀了魏国太子,歼灭了魏国十万大军。魏王很恐惧,赤脚走路(表示认罪)把军队止住在国内,往东驻留在齐国求和,这样后来天下诸侯才饶了他。在这个时候,秦王毫不费力接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却不因此感激魏王。所以说卫鞅起初与秦王谋划时,谋立约定没有离席,在杯盘之间说着话,在大堂上成就了策谋,魏国的将帅已被齐国捉住了。战车、盾牌都没有施用,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就归入秦国了。
 
《哈姆莱特》学习要点
  《哈姆莱特》是英国莎士比亚所写的著名的悲剧。对于这部分作品,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一句名言,就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喜剧如《
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的过程。《麦克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彩。
  晚期(16081612年):这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