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对越剧《梁祝》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近年来,中西文化交流较以往更甚,学界对中国地方特文化的“走出去”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尽管地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冷门的领域,但这并未阻碍其向前发展。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越剧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的相关论文数在20XX年为1篇,20XX年、20XX年和20XX年均分别为2篇。本文正是抓住这一潜在热点,试图探究越剧《梁祝》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小s的大女儿
一、越剧《梁祝》的文化内涵及跨文化传播障碍
    (一)《梁祝》的文化内涵
    1.剧情简介
    越剧《梁祝》讲述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外出求学与来自会稽的同学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英台遵父命,女扮男装,和山伯一同学习。二人在三年求学过程中相知相惜,义结金兰,英台对山伯暗生情愫,临别假托家有九妹让山伯上门提亲。然英台父亲的意外许配让英台的幻想落空,当山伯后知后觉地赶来提亲时,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事实。
故事的最后,梁山伯郁郁而终,祝英台在出嫁途中殉情。经过一阵短暂的黑暗后,二人化魂为蝶,彼此相伴。
    2.文化内涵
    (1)既具浪漫彩又种下希望之种
干支纪年换算    在人类现行掌握的自然科学规律下,人在死亡以后不会转世、投胎,而故事却在瑰丽想象的基础上,为两位主人公安排了非常浪漫的“化蝶”的结局,既出乎观众的意料,又仿佛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局能够给予观赏者一个情感的平衡,使观众在结束观赏过程后不至于大悲大痛。同时,在观众的心中种下了希望之种,让观众能够沉浸在相对美好的结局中,感受爱情的纯美和剧情的回味悠长。
    (2)人物形象鲜明又反传统
    《梁祝》对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首先,梁山伯表现的一点“呆”,能够引起观众的急切,起到了很好的情绪调动作用,与后来的大转折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悲剧彩更浓。其次,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反传统的一个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殷桃的老公是谁
大唐明月官宣
陈翔六点半女演员妇人家本应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而祝英台却离家游学三年,这与古代大部分女性的生活轨迹不符。此外,婚配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台却自配婚姻,这是对中国传统婚配模式的抗议。然而传统婚配观念在祝父心中根深蒂固,祝父对祝英台的意外许配直接导致二人的爱情悲劇。
    (二)《梁祝》的跨文化传播障碍 谷祖琳
    第一重障碍是基于文化差异产生观念距离。强烈的浪漫主义彩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剧作的文化内涵多了几分神秘彩,这对于外国友人“中国认知”的形成影响颇大。就中国本土人来说,我们对这一奇特想象并不陌生,早在汉代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中就有“比翼鸟”和“连理枝”的象喻。可以说,“化蝶”情节是基于一种神话的心理特征,即假借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去弥合现实的悲剧。因而国人理解男女平等、自由婚恋的观念没有障碍,但是这种写法在西方的文学经典中鲜见,这就构成外国的认知障碍。
    第二重障碍是基于中西方语言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越剧演唱者所使用的是吴方言,对于外国友人的语言理解构成二次障碍。如若外国友人缺乏对于汉语普通话的理解,那么理解吴方言几乎不可能。只有在有了足够的汉语语言基础之后,他们才能更顺畅地进行文化
观赏。
    第三重障碍则是基于中西方审美差异的障碍。作为中国地域特文化代表的地方戏曲越剧,代表的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片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中原一带的黄河文明,自然也迥异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会孕育出不同的审美,越剧的布景、妆容贴近的都是吴越片区的文化,外国友人在既有审美下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审美。
二、《声入人心》在中国成功传播的原因
    西方艺术剧种主要有歌剧、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其中,歌剧的代表如《图兰朵》《塞尔维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等,音乐剧的代表如《吉屋出租》《红与黑》《音乐之声》等,都在中国传播,但受众有限。近年来,《声入人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推动了歌剧和音乐剧等西方剧种在中国的传播。
    (一)《声入人心》的轰动效应
    20XX年11月,由中国原创的、旨在推动高雅艺术和古典艺术与流行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的新形态声乐节目《声入人心》在湖南卫视首播。自节目开播以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
注,“美声”“歌剧”和“音乐剧”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次数长久不衰。根据“站长全网指数”的统计数据,仅20XX年4月6日至5月5日30天内,“美声”的日搜索次数就一直维持在415次到615次之间,“歌剧”的日搜索次数维持在515次到960次之间,“音乐剧”的日搜索次数维持在625次到1005次之间。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观看表演。《声入人心》节目播出后,相继在全国展开巡演。节目出品人尚雯婕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中表示,巡演门票“一票难求”,这与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在节目采访中谈到的“免费赠送演出门票也无人观剧”的窘况形成强烈反差。20XX年10月,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在成都进行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可见《声入人心》的带动力是持久而强劲的。此外,节目的普及招揽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音乐剧和歌剧专业的学习当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表示,20XX年歌剧和音乐剧两个专业报考人数均较往年大幅增加,其中音乐剧专业报考人数更是增幅高达40%。
    (二)《声入人心》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
    1.译配歌曲,去语言障碍
    在西方歌剧中,许多唱段的语言都是意大利语。相较于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来说,普通
大众的接受难度会更大。因此,《声入人心》节目在歌曲的演唱编排上,对歌曲的译配较为重视。这种倾向在20XX年7月19日开播的第二季节目中尤为明显。例如,在第二季第六期节目中,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选手徐均朔对电影《你的名字》中的插曲进行译配,使用中国大众都能理解的汉语普通话演唱,在较大限度保有歌曲原汁原味的基础之上,消除了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从而拉近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2.唱段经典,潜在受众多
    音乐剧、歌剧等西方艺术剧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代表,相较于流行音乐来说受众面较小。《声入人心》节目未播出之前,受众大多是音乐相关从业者或对音乐了解较深的人。但在并未观看演出的受众体中,仍会有一部分曾经听过这些剧种的代表作中的经典唱段,例如《图兰朵》的唱段《今夜无人入眠》。这一唱段曾被“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英国美声流行女歌手莎拉·布莱曼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在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文艺演出以及20XX年湖南卫视的小年夜春晚中,都能看到这一段表演。这些听过《今夜无人入眠》的观众,实际是歌剧《图兰朵》的潜在受众。当他们对经典唱段产生共鸣时,只需再外加一点刺激,就能够诱导他们进入歌
剧表演的欣赏过程,从而为歌剧推广做好铺垫。《声入人心》中选取的歌剧片段包括《今夜无人入眠》,音乐剧片段包括《吉屋出租》《伊丽莎白》《歌剧魅影》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可以激发观众的观赏欲望,从而推动部分潜在受众去了解、去观赏歌剧和音乐剧,也就间接扩大了西方艺术剧种的辐射面。
    3.受众明确,歌手年轻化
    传播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主体、受众、内容和形式。《声入人心》这一节目的受众非常明确,它主要针对的是90后、00后等新一代年轻人,因而在歌手选取上特点尤为突出,打破了人类对传统美声歌者的固有印象。美声歌者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较为壮实,这主要是因为美声表演中不用话筒,但却需要非常长的传声距离,这就需要歌者有一个非常好的共鸣腔。壮实的形体可以为他们带来这种优势,因而造就我们的固定印象。但在第一季节目的三十六位歌手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0岁,以30岁以下居多。这些歌手大多面容俊朗,体形匀称,“颜值”高,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对于吸引年轻人观看节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些选手中,不乏一些曾经在其他节目中获得过佳绩的歌手,他们本身携带的“流量”也是节目的一大“爆点”。综合以上这些因素,能够在吸引观众的基础上夺得优势,进而推动歌剧等西方艺术剧种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