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
。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及时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是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
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致痉病;“若下之早则哕”、“湿家下之”见“汗出,微喘,小便利”为湿病误下病变;“发汗则致心烦、口躁,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等为百合病汗、下、吐法误治病变。以上则强调疾病误治易导致疾病变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病失治则外湿传内;百合病失治可见口渴发热;血痹病轻证失治可变重证;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等。由此阐述了各病失治所产生的变证,从而也强调了正确的重要性。
霍思燕最新图片再者,而从方药看,亦可窥见仲景治未病的思想。试举例,如防肝病传脾,用当归芍药散。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随气上逆发为奔豚,故用选方用平肝泻火、平冲降逆、泻肝的同时又调理脾胃,即为防肝木乘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之故。同时,从“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等诸多条文中,均可见仲景对于养生调摄的重视,进一步可见其对防病思想的重视。
最好的婴儿奶粉品牌综上,根据对原文浅做分析,对《金匮要略》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见一斑。
第二篇:《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三、方剂研究
从《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预防思想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而且体现在已病后进行预防性用药方面。从其方剂的药物组成即可看出,在已病时,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变生新病;根据不同药物的功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预防性用药或配伍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这些均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1 既病防变方
夜曲歌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一疾病发生时,可依其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而变生他病。因此不仅要已发之病,而且要杜绝新病的发生。陈志朋再谈小虎队
防肝病传脾:奔豚汤、当归芍药散。《奔豚气病》第二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
热,奔豚汤主之。”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以奔豚汤主之。方中甘李根白皮性味苦寒,清肝热而平降冲气;黄芩清热平肝泻火;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解郁;为防肝木乘脾土,肝邪传脾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呕逆之症,故于泻肝之时调理脾胃,伍甘草和中益脾,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葛根既可清肝热,又能升脾阳而助胃降。诸药共奏泻肝实脾(胃)之功。《妇人杂病》第十七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论当归芍药散专为肝郁气滞腹痛而设。方中重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重用川芎理气活血解郁,当归养肝和血:为防肝病犯脾而致脾虚生湿,出现便溏带下、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症,故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肝脾同调。
防冲气犯胃:温经汤。《妇人杂病》第九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本条论冲任虚寒挟瘀所致崩漏之证治。以温经汤主之,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阿胶、当归、川芎、芍药、麦冬、丹皮滋阴养血,活血散瘀;因冲脉隶于阳明,冲脉虚寒则冲气易上逆犯胃而出现呕逆之症,故于呕吐尚未发生之前配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调理脾胃,防止发生呕吐。
防阳虚痰阻: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该条论误用薰、熨、烧针等法,使心阳被伤,神气浮越所致惊悸的。方用桂枝汤去白芍之阴柔以补益心阳,宣通血脉;加牡蛎、龙骨镇惊安神;因心阳虚易使痰浊内阻,故配涤痰逐邪之蜀漆以防痰浊阻遏心阳,蒙蔽心窍。
防瘀致水停: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疟病》第二条:“病疟以月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该条论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的。方用鳖甲煎丸,以桃仁、丹皮、紫葳、赤硝、大黄、庶虫虫等活血破瘀为主;辅以人参、阿胶补益气血,柴胡、黄芩、半夏、桂枝、厚朴、干姜调寒热,理气机;因瘀血可阻滞水道而致水停,故配葶苈、石苇、瞿麦泻肺气、利水道,血水同治,以防瘀阻水停。《妇人妊娠病》第二条论妇人癥病的,方用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芍药、丹皮、桃仁通调血脉、活血化瘀以消癥;配茯苓健脾利水,其意亦在防止瘀致水停。2 防攻邪伤正方
攻邪之法每易伤人正气。攻邪若忽视兼顾正气,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引发新的变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故于攻邪之时,务必防止伤及正气。
防峻猛伤脾:皂荚丸、十枣汤。《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七条:“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痰浊壅肺,气道不利,故频吐稠痰而不得卧。以利窍涤痰之皂荚主治,旨在速除痰浊,以防痰塞气闭之危。然其药力峻猛,恐伤脾胃,故将皂荚酥炙,以蜜为丸,枣膏调服,顾护脾胃,使祛邪而不伤正。《痰饮咳嗽病》第二十二条:“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水饮悬积胸胁,非攻不除,故方以芫花、甘遂、大戟破积逐水。以其药性峻猛,易伤正气,故佐大枣十枚,缓和药性,安中益脾,使下不伤正。
防发散伤阳:麻黄加术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痉湿暍病》第二十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风寒湿邪痹阻肌表,表实无汗,恶寒、发热、身烦疼,故以麻黄加术汤微汗除邪。方以辛温发散之麻黄配益气固表、健脾利湿之白术,且白术量大于麻黄,意在并行表里之湿,使发汗而不致过汗,以免大汗伤阳。《痰饮咳嗽病》第三十九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该条所谓形肿,乃
陈翔六点半 刘洁支饮反复咳喘,表气未宣,肺失通调,水溢皮肤所致。其证本可以前方加麻黄宣肺发表散水为宜。然因患者本有阳虚气血痹阻之证,若用麻黄,势必汗泄伤阳,变生厥逆,故不用之。今以前方加杏仁,既能宣利肺气,又不致散泄阳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