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运用。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箕畚(běn) 始龀张瑞希电视剧(chèn) 杳无消息(yǎo)
B.夯实(hāng) 折戟(jǐ) 介胄(zhòu) 振聋发聩(kuì)
C.角声(jiǎo) 畎亩(quǎn) 提携(xié) 荷担者(hè)
D.塞上(sài) 篡改(cuàn) 曩者(náng) 鸢飞戾天(yuān)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星辰 曼延 正襟危坐 巧妙绝伦
B.狼藉 高粱 和颜悦 眼花缭乱
C.娴熟 燥热 重峦叠障 藏污纳垢
D.倦怠 罅隙 震耳欲聋 因地治宜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失业补助金网上怎么申请A.接受这项工作以来,他每一天都殚精竭虑,确保数据采集工作不会出现问题与疏漏。
B.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肖燕
trsC.新配备的课桌被几个捣蛋的学生刻划,那入木三分的刀痕让老师和其他学生看了都很气愤!
D.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B.《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针对目前“校园霸凌”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了建设文明校园。
D.“双减”政策的落地,让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5.(3分)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6.(3分)阅读下面的新闻,请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
_______
11月20日晚,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据悉,大熊猫元素、青神竹编以及来自凉山州的彝族少年乃博宁林都将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亮相。
来自四川的一支特殊的“竹与熊猫”将代表中国元素亮相世界杯。“这套展品的主题为‘‘竹与熊猫’,主要由中国的熊猫元素和传统的青神竹编组成。”据参展项目负责人介绍,97件展品将在卡塔尔世界杯主题艺术展上展出,主要展示传统竹编艺术,以及竹制环保餐具、竹筷、竹制茶室用品、竹制生活用品等竹文化创新产品。这些精美的竹编工艺品
来自凉山的16岁彝族少年乃博宁林在本届世界杯上担任护旗手,这位今年入选马德里竞技06梯队的足球少年,以昂扬之姿出现在全世界球迷眼前。
为了举办本届世界杯,卡塔尔斥资360亿美元修了76公里的地铁。有眼尖的球迷已发现,卡塔尔地铁的感应门产自四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剑)
二、现代文阅读。
7.(9分)说明文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ㅤㅤ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ㅤㅤ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
ㅤㅤ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结果被对方杀死。
ㅤㅤ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
时不拘戴冠之礼,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ㅤㅤ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载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终被诱杀。
ㅤㅤ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鬼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进而谋反。
ㅤㅤ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我什么样的“冠”,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
(1)下面关于“冠之礼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加“冠”
B.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天津景点排行榜
C.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
D.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
(2)下面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说起,既引出了说明对象,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使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古代贵族非常看重标志着他们身份的“冠”。
C.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身份不同“冠”的不同,重要场合必须戴冠、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
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之后句意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B.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C.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
D.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8.(10分)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海沙
——《孩子,你为什么不读书?》(《(南方周末》)
2018年《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
乡村学校的书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学校招标,低价中标,这导致高品质、不降价的好书很难被选择,捐赠者不加挑选,多多益善。
“当乡村孩子有了和城市孩子同样多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条件,以及得到阅读的帮助时,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其实就站在同一个起点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推进乡村阅读工作的原因。”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中国儿童阅读现状》(《南方周末》)
今年,该项目落地贵州织金县、水城区10所村级小学,计划为每所小学设立一个励志书屋。之后,用高品质阅读陪伴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