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性别凝视下的景观呈现
作者:刘海粟 杨娟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4期
摘 要:2020年夏天,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的播出引发全网讨论,其以打破传统女团养成类节目固有模式、聚焦“30+”女性的个人价值以及打破社会传统性别语境为价值导向,构建出一个理想化的媒介景观。同时,这个看似理想的媒介景观的呈现依然隐藏着现实世界性别凝视下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性别凝视;媒介景观;女性形象
微博阅读量 《乘风破浪的》是芒果TV于2020年6月12日推出的女团养成类综艺节目,迄今为止已播出两季。第二季于2021年1月22日开始播放,两季节目均召集30位年龄为“30+”的已出道女艺人,通过声乐、舞蹈等专业训练及竞赛考核,最终选出7位成员组成女团并以团体形式出道。《乘风破浪的》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女团养成类综艺节目,参与节目的30位“”均来自娱乐圈不同领域,各自身怀一技之长,聚集在此,同台竞技,通过该形式凸显节目
倡导女性无惧年龄、自信归位、聚焦个人价值的宗旨。
一、媒介性别凝视下的女性形象
“性别凝视”是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的概念,他在其中指出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作为被观察对象,受到来自男性的凝视。除此之外,女性还会对自我进行凝视,即对自身进行观察及反思。而女性自我凝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吸引男性的凝视,从而获取男性的关注。
由此看来,女性的自我凝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通常又会在传播中被体现。以传统女性选秀节目为例,早年的《超级女声》《快乐女声》从草根中层层选拔,其中大部分参加比赛的女生均符合男性凝视下的审美——身材纤细、长发飘飘,当然也不乏以李宇春为代表的的中性风格女生拔得头筹,但正是因为如此,以中性风格进入到大众视野范围内的女性所受非议颇多。近两年的《创造101》和《青春有你》等为代表的传统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横空出世,参与其中的女性同样也是以男性凝视下的审美作为主要标准,当然这与“女团”这一体起源于日韩有着密切的关系。日韩社会环境中女团的主要受众为男性,“女团”的审美标准及成团条件基本是为吸引
男性凝视这一目的,故当传统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引进国内后,由于其模式的照搬仍然无法避免这类节目主要是在男性凝视之下所进行。
《乘风破浪的》不同于《创造101》等传统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参与节目的30位女性皆为成名已久的女明星,她们的年龄从已过而立之年跨越到近半百,从节目第一期“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的宣传文案便可看出《乘风破浪的》对于参与节目的女性年龄“30+”及打破传统女团刻板印象为目的的节目定位。
同时,《乘风破浪的》现场观众均为女性,让女性凝视女性,完全聚焦于女性自身,打破了以往传统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主要面向男性受众的形式。不论是节目理念、表达态度,还是们的个人生活状态,均全方位地展现出此档节目打破传统女团刻板印象、真实反映社会状及高度重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呈现的节目诉求。
二、《乘风破浪的》的景观呈现
德波指出:“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在媒介无处不在的今天,人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沦为
鸿星尔克广告语简单的图像,而媒介所展示出的影像却被升格成为看似真实的存在。《乘风破浪的》作为媒介呈现出来的影像,节目中所呈现的人物是媒介化后的景观,看似并未参与其中的观众实际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一)《乘风破浪的》的自我景观化
wifi密码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奇观》中指出:“媒介景观是名人文化,也为受众提供了时尚、外形和人格的塑造模型。在媒介景观世界里,名人跨越了从娱乐、政治、体育、商业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类型。”尽管《乘风破浪的》倡导聚焦每一位本身的价值,不再通过专业评委对她们进行模板化的评判,成团见证人黄晓明、女团经理人杜华、女团总顾问霍汶希、音乐总监赵兆以及舞台总监陈琦沅等专业人士也仅仅是为让们呈现更好的自己而担任服务者的角。但每一位的形象依然是通过精心设计过的,例如第一季中宁静的“毒舌”、万茜的高冷、李斯丹妮的“傻白甜”等形象的构建,这些均是作为节目创作者自我景观化后的呈现。除了《乘风破浪的》本身节目的播出,其衍生访谈类节目《定义》也随着节目的播出而获得大量的关注。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乘风破浪的》所展现的是们在舞台上作为明星身份的综艺形象,那么配合《乘风破浪的》播出
的访谈类节目《定义》则是聚焦们光环之下作为普通女性一员的生活状态及个人价值观。
尽管《定义》所聚焦的是舞台之下的“们”,但与《乘风破浪的》相同,受众所看到的内容均为媒介所呈现。正因如此,不论是节目内容,还是作为主体参与的“们”,它们都是经媒介处理后的景观形象,这些景观的呈现依然有“艺术加工”的存在,这也是作为节目创作者及参与者内部的自我景观化的结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 (二)《乘风破浪的》独立女性形象的想像
當下,大众媒体对于女性的媒介形象是进行选择性呈现的,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报道重点多为男性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而对于有关女性的报道通常是将其作为一个标签,用来吸引眼球及流量、制造话题甚至引起争议与冲突;在商业广告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多与身材、皮肤、年龄等符号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议程通常是将女性形象与“物质”捆绑进行呈现。由此可看出,媒介对于女性形象报道的选择依然是基于“男性凝视”之下的,这样的报道往往会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社会认知:女性存在的意义是依附于男性,是一种附属的存在。
而《乘风破浪的》对于女性形象的构建却与常见的媒介中呈现的不同,“们”不再拘泥于对外表的打造,而是更加关注女性在脱离年龄束缚后对于个人价值观的表达,通过“们”公演的选曲便展现了“30+”女性的自信、无畏和敢于再次追梦的态度。例如丁当、白冰、金莎在节目中带来的《仰世而来》,以及孟佳、金晨、张含韵的《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她们对于歌曲的选择和歌曲内涵的诠释也代表着她们认为女性应该展现怎样的形象——不再为年龄焦虑、专注于个人价值的表达。同样,在《定义》中,通过与主持人易立竞的对话,也让观众看到舞台之下“们”对于表演的再度诠释,以及日常生活中她们的生活态度——舞台之上她们敢于表达、勇于突破,生活中她们坚定个人价值观、不为外界所影响。通过这种从公域延伸到私域后“们”形象的展示,《乘风破浪的》节目标语“三十而骊,青春归位”得到很好的诠释,同时也让观众对于当代独立女性形象的想像成功定型。
(三)景观呈现下受众想象的延伸
在男性凝视下的媒介呈现中,受众潜移默化地已默认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弱势及附属角形象,而《乘风破浪的》对这样一种已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进行解构,呈现出截
然不同的景观。这样的媒介化景观使得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敢于表达、敢于发声的女性在观看节目时获得了一种成本最低的替代性体验。她们可以通过节目中“们”形象的展示将自己的角代入,真实与虚构交融后完成自身的替代性体验。当现实世界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她们会对自己所憧憬的生活及对自己本身形象的期待进行想象,代入角这样的替代性体验本身就是她们想象的延伸,通过想象的延伸,再次完成她们精神层面与现实的“对抗”。
三、景观与现实交融:想象的破碎
秦牛正威微博 德波提出:“任何被分離的权力都具有景观特征,但是所有人对这种静止图像的赞同,仅仅意味着一种对想象延伸的共同认可,针对的是真实社会活动的贫乏,况且这种贫乏被广泛感受为一种统一条件。”《乘风破浪的》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媒介景观,在这样一个景观中没有性别弱势、没有刻板印象、没有年龄外貌焦虑,有的只是女性作为个体酣畅淋漓的、自由的表达。这样一个景观满足了当代女性关于自身理想形象的美好想象。
但是,尽管节目一直强调当代女性要打破年龄和外貌带来的焦虑,然而节目部分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对于女性审美的标准依然来自长期以来男权社会的定义,例如节目中“
们”在舞台之后相互讨论着如何通过饮食保持身材以及美容冻龄方法等,无一不印证着看似独立、自信的“们”依然会被这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男性凝视下的审美标准所影响。并且当《乘风破浪的》播出之后多次登顶微博热搜,但词条大多与身材、外貌有关,例如“金莎带秤吃饭”“郁可唯的腿”“宁静身材”等。这些受众所关心和热衷的节目看点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乘风破浪的》所构建的景观依然逃避不了男性性别凝视所带来的审美标准。节目价值导向的错位直指社会价值的错位——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女性依然深受男权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然自然化,她们甚至无意识地在对这种审美标准进行认同及加深。
干拌面的做法 同样,无论是《乘风破浪的》还是《定位》,们的形象依然是通过媒介化后所展现的。尽管节目中都涉及到舞台之后们的日常生活,但这样的日常生活也是通过媒介展现给受众,受众从屏幕上看到的所谓的们舞台之后的“日常形象”依然属于们自我景观化后的一部分。真人秀节目只要有镜头的参与,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在其中。换言之,就算这样的日常生活是们完全真实、客观的展示,但通过媒介化后——尤其是节目组有选择性地剪辑——并不能保证其只有“真人”没有“秀”。再者,由于们自身在现实世界中所处的社会阶层与大部分女性不同,她们所展示的困境均指向女明星
的事业危机,和现实世界大部分女性的生活距离较远,作为受众,通过媒介景观化后对们生活的想象完成替代性体验本身就脱离了实际——想象只是暂时的逃避,现实的贫瘠依然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结语
《乘风破浪的》通过节目组和们的共同发力给观众营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景观世界,尽管在这样一个媒介化的景观中依然可以到现实世界中存在已久的性别语境的影子,但《乘风破浪的》作为一档现象级综艺,它自身所带有的实验性质以及对于传统女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固有模式的打破依然勇气可嘉,更不用说节目本身的价值取向——想要将当下社会对于女性刻板印象进行打碎重组——也在逐渐唤起大众忽略已久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参考文献:
[1]于江琦.网络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的创新及反思[J].视听,2021(1):34-35.
[2]崔萱.景观·消费·凝视:纪录片《我们的浪潮》视觉化呈现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94-95.
[3]邢歌.女性视角下养成类真人秀综艺创新研究——以《乘风破浪的》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104-1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