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北戴河旅游【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们对“⽂⾰”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新课探究
  (⼀)⼗⼀届三中全会
  ⽬标导学1:⼗⼀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材料⼀:1978年⼈均GDP⽔平按当时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仅是印度⼈均GDP
的2/3……整个国家和⼈民的发展和⽣活⽔平,⼤多数发展和⽣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周天勇《三⼗年前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改⾰开放》载《学习⽇报》2008.8.25?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吗?
  学⽣阅读⽂字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困难)
  你认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
  材料⼆:1977.2.7,《⼈民⽇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件抓住纲》,公开提出“凡是⽑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主席的指⽰,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会,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说,⽑主席“关于⽆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命的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道路,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成果”;“⽂化⼤⾰命”这种政治性质的*还要进⾏多次。——《中华⼈民共和国史》,主编:何沁,⾼等教育出版社
  设问:有什么问题阻碍了⼈们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根据材料,你认为是哪些问题阻碍了⼈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两个凡是”,“坚持以阶级⽃争为纲”,盲⽬个⼈崇拜,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过渡)设问:⾯对“两个凡是”将“⽂⾰”的左倾错误进⾏到底的趋势,中共和⼈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
  材料三: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对“两个凡是”将“⽂⾰”的左倾错误进⾏到底的趋势,中共和⼈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章为开端,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标导学2:⼗⼀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阅读课本⼀⼗⼀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
  (2)⼗⼀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结合刚刚出的“问题”,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临的问题的。
  ⼀⼗⼀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并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临的问题的。
  ①针对“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指导⽅针,重新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针对“以阶级⽃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政治上——停⽌使⽤“以阶级⽃争为纲”的⼝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改⾰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针对“盲⽬个⼈崇拜”——政治上——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反对个⼈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教师补充: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指导⽅针,重新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是对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中共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标志着中共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教师补充: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平为核⼼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标导学3:⼗⼀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拨乱反正
  设问:⼗⼀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进⾏全⾯拨乱反正,阅读本课课本,你能列举中共在全⾯拨乱反正的措施吗?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钟汉良喜欢李小冉吗  阅读本课课本,列举中共在全⾯拨乱反正的措施吗?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
拨乱反正完成。
  教师补充:平反冤假错案和思想上全⾯拨乱反正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apple系统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段视频(播放视频)
  设问:“⽂⾰”后⼈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后⼈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中共⼗⼀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转折,开启了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征程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家胡绳为什么说“中共⼗⼀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引导学⽣从思想、领导核⼼、历史地位三个⽅⾯⽐较遵义会议和⼗⼀届三中全会。
  四、课堂总结怎么办理支付宝
  以⽰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见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1978年《光明⽇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针③把党和国家的⼯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改⾰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
B.“⽂化 *”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以下关于新中国成⽴与⼗⼀届三中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针 ②彻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由回答正确的同学讲解题。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8课《经济体制改⾰》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届三中全会⾄今我国是如何确⽴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开放分为对内改⾰、对外开放,⽽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经济体制改⾰。
  学情分析:⼋年级的学⽣经过前⼀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通俗易懂的语⾔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些实例加深学⽣理解,引起学⽣兴趣,充分调动学⽣学习积极性。
  教学⽬标:通过本课学习,学⽣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培养学⽣的分析、概括能⼒,使学⽣理解⽣产关系⼀定要适应⽣产⼒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取得的举世瞩⽬的成就,培养学⽣的民族⾃信⼼和民族⾃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的专有名词⽐较多,初中⽣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邓⼩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开放四⼗周年之际,让我们⼀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年中国发⽣了哪些⼤事件?
  学⽣:⼗⼀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
  1、把党和国家的中⼼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改⾰开放
  教师:⼗⼀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平为核⼼的党的第⼆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开放。那么改⾰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
  学⽣:计划经济,⼈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发⾔后,让学⽣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段初步了解⼈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两则材料,由学⽣进⼀步总结⼈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家可以看到⼈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锅饭,⼲多⼲少⼀个样,农民的⽣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致使农业不景⽓,粮⾷产量少,⼈民⽣活极端贫穷,甚⾄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的⽬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的改⾰⾸先从农村开始。
  3.⽬的:调动农民⽣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安徽凤阳⼩岗村
徐若瑄人体艺术  我国最早开始进⾏农村改⾰的是安徽凤阳⼩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粮⾷产量严重减产,⽽⼩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年间,⼈均收⼊不⾜20元,⼝粮只有百余⽄,有⼀半多的⼈在外地讨饭。⼗年间,⼩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间空落落的⽜屋和⼀张犁、⼀杆秤、⼀只⽃。每年打⾕场的磙⼦⼀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产队队长严宏昌给⾃⼰定下的⽬标就是让⼈⼈都能喝上⼀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书》⼋下,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978年11⽉24⽇的夜晚,⼩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起看下它的内容,总结下这18户决定了什么?
  学⽣:分⽥到户。
  教师:什么是“户”?
  学⽣发⾔,教师总结:这⾥指以家庭为单位
  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
  学⽣: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
  教师:很好,在获得⼟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向国家要钱,⾃负盈亏。
  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地制度是什么?
  学⽣: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那么分⽥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学⽣讨论发⾔: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民公社,⼟地和其他的⽣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教师:对,在当时“分⽥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部能想到的⽅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家性命,按上⾎⼿印,分⽥到户。⽽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书。
  那么“分⽥到户”的⼩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产靠贷款”,分⽥到户后,⼩岗村农民的⽣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地提⾼,⽼⽼少少每天都忙碌在⾃⼰的⼟地上。
  实⾏“分⽥到户”后的第⼀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粮的⽣产队,第⼀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岗村⼈第⼀次有了粮,有了钱,第⼀次吃饱了肚⼦。
  随着⼩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纷纷开始实施“分⽥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这⼩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我国召开的“庆祝改⾰开放四⼗周年⼤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先锋”。
  5.发展进程
  1978年⼩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胆的尝试“分⽥到户”,如同⼀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案,并推⼴全国。到1983年改⾰“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6.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地等⽣产资料进⾏承包给农户,⽽“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负盈亏。
  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学⽣回答后,教师总结:⼟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负盈亏。把⽣产关系中不适应⽣产⼒的部分进⾏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主权,⽣产积极性⼤⼤提⾼,农业⽣产获得极⼤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学⽣讨论后指出:责——⾃负盈亏
  权——⼟地的使⽤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交够国家的,留⾜集体的,剩下的都是⾃⼰的”,充分调动了农民⽣产的积极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权。
  7.深化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产积极性,⽣产效率不断提⾼,粮⾷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向发展,也使⼀⼤批劳动⼒逐渐从⼟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业和加⼯业,乡镇企业如⾬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
>教师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