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不直接参与生化反应
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C.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计划生育总结
D.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能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生化反应,A错误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成熟细胞中的自由水主要存在于液泡中,B错误;
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能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如Fe2+是合成血红蛋白分子必需的无机盐离子,C错误;
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链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基础
B.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C.细胞利用种类较少的小分子脱水合成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
D.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
答案:B
解析:
如何回删除的聊天记录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单糖、二糖以及脂质等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
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是以小分子为基本组成单位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C正确;
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D正确。
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
B.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核酸的种类相同
C.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非常发达,而胰腺外分泌细胞中则较少
D.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
答案:A
解析:
细胞内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与其功能有关,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A正确;
细胞质基质中含有RNA,不含DNA,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和RNA,B错误;
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不发达,胰腺外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内质网较发达,C错误;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分泌蛋白的合成部位是核糖体,D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B.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都不再表达
C.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
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走向坏死
答案:C
解析:
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有些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再分裂增殖,如肝细胞,A错误;
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可能失活不表达,也可能表达,B错误;
除少数癌变细胞外,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C正确;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而细胞坏死是种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二者为不同的过程,D错误。微粒贷怎么开通
5.下图①~⑤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几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kara成员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方式不同
B.Na+主要以方式③运出小肠上皮细胞
C.多肽以方式⑤进入细胞,以方式②离开细胞
D.口服维生素D通过方式⑤被吸收
答案:A
解析:
由图示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逆浓度梯度运输,该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时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
据图可知,Na+主要以方式②(主动运输)运出小肠上皮细胞,B错误;
多肽以方式⑤胞吞进入细胞,以胞吐方式离开细胞,C错误;
维生素D为固醇类物质,口服维生素D通过方式④(自由扩散)被吸收,D错误。
6.采用新鲜菠菜叶片开展“叶绿体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叶绿体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B.研磨时加入CaO可以防止叶绿素被氧化破坏
C.研磨时添加石英砂有助于素提取
D.画滤液细线时应尽量减少样液扩散
答案:B
解析:
叶绿体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叶绿体素,A正确;
研磨时加入CaCO3可以防止叶绿素被氧化破坏,B错误;
加入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从而使叶绿体中的素释放出来,C正确;
画滤液细线时应尽量减少样液扩散,防止素带之间部分重叠,D正确。
7.有一观赏鱼品系体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
答案:D
解析:
亲本为桔红带黑斑品系,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2:1,说明亲本品系为杂合子,A正确;
子代中桔红带黑斑个体占2/3,说明子代中无桔红带黑斑纯合个体,即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
由枯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可知,桔红带黑斑基因逐渐被淘汰,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桔红带黑斑性状易被淘汰,C正确;
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无法通过多次回交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桔红带黑斑品系,D错误。
8.下列叙述中与染体变异无关的是(  )
A.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答案:B
解析:
连续自交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的过程中不涉及染体变异,B符合题意;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体变异遗传病,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白菜-甘蓝的过程中发生了染体变异,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小黑麦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体变异,A、C、D不符合题意。
9.某膜蛋白基因在其编码区的5′端含有重复序列CTCTT CTCTT CTCT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TCTT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B.CTCTT重复次数增加提高了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
C.若CTCTT重复6次,则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D.CTCTT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膜蛋白基因含有重复序列,若CTCTT重复次数改变,则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即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CTCTT重复次数增加,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变,B错误;
CTCTT重复6次,碱基对增加数量是3的整数倍,重复序列之后的密码子没有变化,所以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C正确;
CTCTT重复次数增多,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功能,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D错误。
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
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11.为提高银杏枝条扦插成活率,采用800mg/L吲哚丁酸(I俄语专业BA)浸泡枝条1小时,然后将其插入苗床。下图为诱导生根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
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
C.不定根的分化是枝条内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
D.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可能高于800mg/L
答案:D
解析: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扦插技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正确;
愈伤组织形成后会有根原基发生,随后形成不定根,说明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B正确;
不定根的分化离不开枝条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C正确;
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不可能高于800mg/L,D错误。
12.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合成的,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的,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A正确。
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B正确。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但葡萄糖是通过载体蛋白进入细胞内的,C错误。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过程受阻,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当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时,可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也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D正确。
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剌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
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种,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能传到④处也可能不能传到④处,故④处的电位大小与②处可能不同,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