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绍兴地方节日习俗——社戏与祝福
会计电算化是什么浅谈绍兴地方节日习俗
——社戏与祝福
摘要: 节日是民众精神的聚焦,是民众愿望的表达,并通过周期出现的时间仪式和习俗,传承着历史与文化。单就这一点而言,绍兴地区的民间节日,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节日并无不同。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各地方又呈现出一些独自的、地域性的特点。文学巨匠鲁迅的《祝福》《社戏》历来为人所熟知、所喜爱,而这两部作品的名称就是绍兴地方的节日习俗。
关键词:节日习俗 社戏 祝福
一、水乡社戏
据考证,“社”字是由“示”和“土”两字组合而成,而“示”的古义为神事,故“社”的本义是土地神。
人们历来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而在往昔统治着的心目中,土地好“代表了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因此,历代“封土立社,示有土尊”,岁岁要祭祀。春季祭祀称“春祭”,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季祭祀叫“秋祭”,是欢庆一年来风调雨顺,喜获丰收,寓有酬谢神灵的意思。所谓“社日”,就是祭祀的日子,通常是神的生忌,或死忌,或得道之日。由于开展祭祀活动,民间相关的会社组织也应运而生,这种组织也叫“社”。在绍兴,“社”甚至成了不少村落的名字,迄今仍有阮社、谷社、后社等。
虽然社神祭祀是社日活动的中心主题,但公共娱乐也成为社日必不可少的内容,民间百姓在娱神的同时,也要娱乐自己。由此从公共娱乐中发展出了“社火”、“社戏”,这样的歌舞杂戏。这种“社戏”,又叫“庙会戏”,有着更多的节日娱乐的彩。岁着时间的推移,演戏媚神邀福不再局限于敬祀土地神,演戏的时间也未必是春秋两季了。
春满平畴菜满坡,春花有望乐如何。
周峻纬家世赛神各社笙歌沸,五福长青老保和。这是清代绍兴沈香岩以社戏为题所吟咏的一首竹枝词,他在词尾有注云:“俗风每年二三月,各社皆演戏酬神。越城戏部最多,惟五福、长青、老保和三部素称出。”至于文豪鲁迅生于此,长于此,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孙娜恩整容
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他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鲁迅把社戏分为“普通的社戏”和“非普通的社戏”两类。所谓“普通的社戏”,是指为祀神(供奉神像或神位)而上演的戏。它有定规,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旨在敦促演员化妆和召集观众。接着,是“闹二场”,一般用管弦吹奏曲牌,为的是让演员作出场准备和观众情绪。开演后,先演《庆春》、《跳加官》、《跳魁星》、《赐福》和《掘藏》(或《跳财神》)之类的讨彩戏。然后,演若干武打折子戏,最后才演正剧。所谓“非普通的社戏”,是演给鬼看的。鲁迅爱看的《女吊》、《跳无常》、《男吊》等就是其中的鬼戏。男吊实际上是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鲁迅就说过“这‘男吊’最不易跳”。他又赞扬女吊是一位“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更美、更强的鬼魂”。鲁迅与“下等人”一样,更欣赏无常那“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活泼而诙谐”的形象,热情讴歌无常是“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劳动人民正是通过塑造的女吊、无常等艺术形象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数百年来这些传统剧目经久不衰,普遍受道广大民众欢迎的主要原因。鲁迅也曾为此大发感慨:“这是真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作品”,不禁发问:“我们的文学家做得出来么?”
社戏表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绍兴是水乡泽国,绍兴的社戏因有许多戏台建筑在寺庙
宗祠前的河边,湖畔而独具特。这种戏台俗称“万年台”、河台。也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这些地方临时搭建的“草台“。每逢包拯诞辰,皇甫庄包公殿循俗演戏祀神,戏台就搭建在殿前,半个戏台在岸上,半个戏台在贺家池,少年鲁迅曾在这里看过社戏。另外,像绍兴偏门外钟堰头。柯桥阮社、马山东安等地的庙台,便是鲁迅在小说《社戏》中描写的“赵庄”那样演戏的地方。人们能站在岸边看,也可以做在船上看。清代童谦盛撰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当年在河台看社戏的盛况:
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
两岸灯笼千百管,水中照见往来人。
事实确实如此。每逢庙会之际,必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绍剧戏班,搭台演戏,往往一演就是三五天。这几天,全村好像遇到盛大的节日,家家都十分忙碌,杀猪宰羊,呼亲唤友,欢聚一堂,一道观看社戏。鲁迅看社戏,写《社戏》,他在文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宜于剧场演出,但如果在野外演出,“远远的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游园吊打》等传统节目,是很能体现绍剧粗犷等特的戏。呼延赞的复仇景怀念,卢廷宝、丁奉的狼狈相、可被的结局和极富讽刺性的诙谐
表演,历来为绍兴、浙东甚至江浙一带民众所称道。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里,决不是无意间的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还会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绍剧、社戏在绍兴民间的普及程度之高。鲁迅用他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少年时代与农家子弟一起看社戏的美好情景,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犹如一幅上乘的山水画、风俗画,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二、年终祝福
神灵是人的精神创造。人民希望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解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难题。祈福求祥,祛病禳灾,是民众最为普遍、又最为持久的心理诉求。祭祀福神也正是处于这种心理需要。祝福,是绍兴民间的“年终大事”,俗称“请大菩萨”、“请祝福菩萨”,旨在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祝福因其举行的时间以“立春”为界限,有祝冬福与祝春福之分,而立春,以表示新年开始,所以,绍兴人通常都是祝冬福的。祝福的具体时间,一般拣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至三十日分岁之间的某一天。少数人家在前半夜祀神,祀神后便可安然地睡觉,人们谑称为“请懒惰菩萨”;大多数人家则在后半夜举
行祝福,几乎彻夜不眠,人们称之为“请勤俭菩萨”。所祀神像,肥头大耳,一脸福相,并印有“南朝圣众”四字,据说是被异族灭亡的南宋皇帝。赵宋遗民摄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只好在深更半夜祭祀他,纪念他。民间节俗的缘起,可能有民族交往、民族斗争的因由,但已很难细究。这种祭祀活动后来就完全演变为酬神祈福了。
张继科和景甜为什么分手绍兴人俗称祭祀为“请”,并有不成文的规定:祀神是朝外的,祭桌是两张拼放的八仙桌,其面板的木纹应左右横放;祭祖宗则是向内的,八仙桌面板木纹须改成直摆,这就是绍兴人所说的“横菩萨,直祖宗”。祀福神循例在厅堂里举行。两张八仙桌拼放在稍近天井处,并敞开大门。桌上的祭祀、供品等物更有一定的摆法:最外面的是绍兴人称为“马张签”的神像,红脸,用粗糙的黄纸木刻印就。往里依次序是三茶六酒(即三盅茶叶,六盅黄酒)和三牲(或五牲、七牲)福礼。“三牲之俎”语出《礼记·祭统》。在古代,人们常用猪、牛、羊这三牲用以祭祀,后来,绍兴人是以鸡、鱼、猪肉为三牲。再讲究一些,如加上鹅和牛肉(或养肉),则是五牲福礼了。凡是几鸡、鹅等家禽、牲畜作祭品,务必要跪放,头务必朝向福神,以示对福神的恭敬和欢迎。祀神的肉应该是整方的条肉,煮熟后会微微拱翘,美其名曰“元宝肉”。鸡、鹅这些家禽作福礼,还要插上若干成单的筷子。插上十根筷子是万万使不得的,据说是因为物满则仄,福神以为你家已是十全十美,称心如意,他
就不会再赐福,甚至还会降灾惹祸。在这些竹筷上,要盘绕煮熟了的鸡、鹅之类的肠子。这是因为福神食用福礼,也要求完整无缺。其实,将肠子盘绕住筷子,筷子就不会掉下来。须知,此时此刻,掉下筷子与不慎打破盘、碗、盅一样,是对福神的大不敬,是大不吉利的事。一尾活鱼得用红线穿其背,用红纸贴住鱼眼,悬挂在“龙门架”上,取其“鲤鱼跳龙门”的吉意。三牲(或五牲、七牲)福礼端放在中央,两旁则放有年糕、粽子和干果(荔枝、桂圆、核桃、枣子)、水果(莲藕、橘子、木瓜、佛手)。这三牲(或五牲、七牲)福礼和年糕、粽子、干鲜水果以及供福神割食用的菜刀一律放在红漆木制桶盘里,并在它们的上面贴有用红纸剪出的双钱、元宝图案。除了这一些,左右两端还务必各放一碟豆腐干和蒸熟了的禽血。最里边是点烛燃香的烛台、香炉。小康人家一般用锡或铜铸造的“五事”,有的富贾、豪绅所用的“五事”高达一米以上,可直接放在地上,俗称“落地五事”。当然,插在上面燃点的最起码是“斤通”大蜡烛。烛台也好,“五事”也好,必挂一串太锭。
祝福是关来年全年的福址,多在夜深人静的拂晓前举行,气氛相当庄严肃穆,
有关羊的成语第二篇:绍兴过年习俗
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
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