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糊勦H刪熾:
颜如玉,李岩源
(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福建邵武354000)
木久按借网药血
摘要:纵观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全球E电影市场来看,叙事电彭在全球各国的电影消费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明显属于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元素,银幕却极少涉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激烈的"非戏剧化”之争,使电影逐渐地摆脱了“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然而,近几年在电影创作中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渐渐地多了起来。中国电影从"非戏剧化”、“去舞台化”到如今愿意主动借鉴“舞台化”元素,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勇于突破自我的发展现象。
关键词:中国电影戏剧元素舞台化
追溯到电影发展的早期,电影其实并非是独立成长为一门艺术的,它在接受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滋养后才得以逐渐发展为真正的电影。其中,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深受戏剧影响的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电影"非戏剧化”之争。虽对"非戏剧化”的理解多有分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影“去舞台化”却几乎成为电影创作者的共识。面对好莱坞“大片”的竞争,面对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冲击,中国电影迎头赶上,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技巧精湛一度被认为是高品质电影的评判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先完全沿袭自戏剧的"舞台化"元素更显得毫无用武之地。然而笔者观察到,近来中国电影重归"舞台化"的现象有日渐明显的趋势。
电影的发展和戏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舍弃一些属于戏剧的东西以使得电影真正成为电影,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如今,电影的创作又"捡”回了某些元素,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值得研究的。"舞台化"倾向当初是如何被电影界人士反对的,当下电影又是怎样运用“舞台化”的表现方式的,现在与过去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笔者在思考并且想要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的“非戏剧化”之争
"非戏剧化”的提出被电影界学者认为是“电影意识的觉醒”111,这场激烈的争论包含了电影的方方面面,"葵台化”含义正是在这场争论中被提出的。
(一)电影“非戏剧化”与反对电影“非戏剧化”
在"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的政治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文化界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电影界在此基础上重新了解西方电影,才知晓中国电影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于是,中国电影界兴起了关于电影发展的大讨论。关于电影"非戏剧化”的激烈争论正是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o
1979年第1期的《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中,白景晟发表了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杖》。在这篇文章中,白先生明确提出电影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门艺术,并言明电影"到了丢掉多年来依靠,戏剧'的拐杖的时候了”。随后,张暖忻和李陀发表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提出电影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强烈的戏剧化彩是造成电影虚假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着戏剧式电影这一程式来创作是许多电影工作者关于电影美学认识落后的体现⑵。然而邵牧君认为张、李二人提出的"电影语言要现代化”这一口号“大有商榷的余地”l3)o邵牧君的质疑引发了中国电影"非戏剧化”之争。他在《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中表示,作为一种剧作结构形式,
戏剧化是舞台剧和电影所共有的,戏剧化不能专指舞台剧,
不能"把戏剧化和舞台化搞成了同义词”O钟惦茉更是直言他想“挑拨电影和戏剧离婚”141,这无疑是对电影"非戏剧化"之争的"火上浇油”。
(-)“戏剧性”与“舞台化”
关于电影“非戏剧化"的争论之所以产生分歧,主要是因为对“非戏剧化”的理解多有不同。其实,这场争论的焦点原本是克服电影中的"舞台化”弊病和强化银幕真实的问题,然而“离婚”和"拐杖"的比喻混淆了"戏剧性”和“舞台化”的界限叫
何仁提出,把戏剧拐棍“扔掉不如锯开”,在他看来,戏剧应该被锯成一段一段,一块一块的材料,使之参与到综合艺术之中,"丰富整个电影大厦”,6l o按照他的想法来分析,“戏剧性”与"舞台化”都应当是被锯开各自成段的材料。那 么何为"舞台化”呢?谭需生在解释'‘葵台化”的含义时先转引了美国教授贝克关于"戏剧性”含义的描述,其意思有三: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映;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然而贝克认为第三条并不是"戏剧性”的内涵,
而属于"剧场性”O谭需生赞同他将"戏剧性”和"剧场性”
相区分的做法,称其"完全正确”,并指出"剧场性”和"舞台化”是同义词,皆指“适合在舞台上演出的诸种条件的总和”叫"戏剧性”并非"戏剧化”,"戏剧性”在电影中的存在是被允许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钟惦裴提出"离婚”的比喻
2020年第12期(总第196期)
|东南传播@
2020年第十二期
特别策划I
为大时代留影:华莱坞电影研究—
本栏目与浙江大学奠研究所合办
"几乎招来轩然大波",随后在短文中他也将僵化的戏剧模
式与电影的"戏剧性”区分开来,说反对"戏剧性”在他看来
是"无稽之谈"回。
由此看来,无论是支持电影"非戏剧化”或是反对电影
“非戏剧化”,学者们对待"戏剧性”和“舞台化”的态度倒
是泾渭分明。"戏剧性”超越了"戏剧化”,成为戏剧这种艺
术形态对人类生活及其他艺术形态的辐射'3,如今已成为电
影创作中必要的元素,而"葵台化”元素,则一度遭到电影学
者的反对。
(三)中国电影的“去舞台化"
"非戏剧化”虽由格里菲斯首先提出,但他实际上主要
是针对"葵台化”的3。而在20世纪70、80年代,"舞台
化”也遭到了中国电影界学者的反对。张骏祥就曾经强烈地
说道:“'舞台化'一定要反对”l1ll o陆建华在《让电影从舞台
框里解放出来》一文中提出,"彻底清除'舞台化'的痕迹”
是当时故事片创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余倩虽反对电影"非戏
剧化”,但他认为那些反对电影戏剧化的意见也存在合理的
地方,"因为在电影创作中,常出现一种舞台化的倾向"ll2l o
谭需生提出"不少影片还没有摆脱'舞台化'的倾向"是当时
电影创作的弊病之一,对电影“去舞台化”之强烈赞同使得
谭先生写下这样的话:“如果说电影与戏剧应该'离婚',在
诸如此类的'舞台化'倾向上,离得愈彻底愈好”l13,o在急于
追求电影特性以发展自身的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中国电
影努力摆脱舞台积习,"去舞台化”在当时成为中国电影界人
士的共识。
二、“舞台化”元素在当下电形中的应用
强制卸载软件在丢掉"舞台化"的拐杖多年之后,中国电影又对这个戏
剧元素加以利用,呈现出了新的景象。所谓的"陈旧落后"与
"新颖时尚"在电影领域好像区分得并不明显,在人们看来
已经"陈旧"的东西,久违之后再出现在人们眼前又会令人眼
前一亮。"舞台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即是如此。关于"舞
台化”元素在当下电影中的运用,笔者将结合电影案例来分
析。
(-)“舞台化”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
过去电影界反"舞台化”倾向所反对的,如今又悉数被
运用在电影创作中。"舞台化"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今的
电影创作中又运用到哪些"舞台化”元素,笔者将其总结如
下:
1.戏剧式的对话
针对剧场的有限空间,戏剧往往会利用大量的对话来展
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推动故事情节。然而与戏剧不同,
电影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镜头将细节轻而易举地
展现出来,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所以我
们可以理解有时候在电影中,一句话还比不上一个眼神传达
的意义来得简洁明了。韩需生认为电影中"舞台化”倾向的表
现正包括这种以集中"论战”的方式表现冲突,强调通过大
量的对话来表现影片的立意,展现人物的关系并说明某些社
会问题何。如今,这种大量的戏剧式对话在电影中的运用已
不多见,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某些电影中有这样的对话存
在,电影〈十二公民〉当属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从〈十二公民〉挑选出两段对话。例
如,
对话一10号陪审员:“咱哥儿几个在这呆一小时,咱聊什
么呀?”
8号陪审员:"咱们就讨论一下这事,一个二十岁的孩子,他
为什么要动刀杀人?"
10号陪审员:“这一般人家的孩子是真干不出来,你得看
他是什么人教育出来的,他亲爹,咱就不说了,河南一农民,蹲
过大狱还离过婚,一个能把自个亲儿子给扔了的人他能是好人
吗!咱再说他这后爹,也是河南一农民,也就十年的功夫,从
负债累累到身价过十亿的药业大款,他这后爹要不干点违法乱
纪•的事,他能挣这么多吗?就这种人培养出来的儿子杀了人,您
觉着不可能吗?您别笑!而且这孩子的俩爹都是河南的二道贩
子。你们就说吧,咱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乱的?不就从这帮
河南农民进了京以后咱北京乱了吗!要不然咱北京……”
11号陪审员(操着一口河南话):"哎,河南人咋了!河南农
民咋了河南人招你了?”
10号陪审员:"怎么了兄弟?”
11号陪审员:"我就是河南人!”
围绕着一个当下最为火热的刑事案件,这十二位陪审员
要对其加以讨论并最终得出一个12:0的陪审结果。首先,
这段对话阐明了影片的主题,他们要讨论一下"一个二十岁的
孩子为什么要动刀杀人”。其次,从这段对话中观众可以了解
到案件信息,即案件中嫌疑人的家庭背景。虽然我们没有看
到案件发生及审理的过程,但是从这部影片中大量的对话中
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案件的大体情况以及案件所涉及的人证物
证。这是舞台上比较典型的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交代故事背
景的表现。另外,从10号陪审员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
察觉到他对"外地人”、"河南人'的偏见。除此之外,电影中
的对话还触动了更多的社会现象,例如众人对房地产商和女
学生之间感情关系的质疑和嘲讽等等。由此可见,通过大量
的对话,不仅故事情节得以发展,还使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得到生动地表现,更能联系到社会矛盾,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深长。
再比如,
对话二8号陪审员:"根据证词上看,这个富二代是有
罪,而且确实他可能就是有罪,所以这事儿闹得挺大。电视啊,
网上啊,包括这两天咱们这个模拟法庭的庭审,孩子们都这么
说,结论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就是这点反而让我从一开始有种
特别特别奇怪的一感觉,怪在哪儿呢?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
事啊。您仔细想,所谓那百分之百,都是咱们四舍五入的那么一
结果。而真相呢?真相往往是在那点小事里头,容易被咱们忽
刘美含演过的电视剧略的那点小事里头……”
10号陪审员:“什么小事啊?首先啊,我们在这儿判决半天
也起不了什么真的作用。其次呢,答案都这么明显了,你要再说
是小事,那可就是吹毛求疵了。”
中国旅游最好的地方东南传摇2020年第12期(总第196期
)
r・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鹹一棚熾: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WW—本栏赖燃翻漸合办
8号陪审员:"我们现在是在一所法律大学的教室里边,为了一将来有可能成为法官的年轻人在讨论一桩谋杀案。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孩子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这真就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吃饱了撑的?把孩子送这来念书!”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剑拔弩张。正是这种言语上的冲撞,把个人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舞台上的表演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不适合将整个事件背景还原,只能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交代时间,地点,背景,而电影因为其能逼真地表现现实生活,加之电影技术的成熟,是可以通过影像手段来还原整个事件的。但是《十二公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利用大量的对话、人物之间的"论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韩需生谈及电影中的“舞台化”倾向时,提出他并不否认在某种特殊题材中剧作者难以避免这样的总体构思,例如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晒。但在笔者看来,作为《十二怒汉〉的改编之作,中国电影《十二公民〉的"舞台化”倾向更为强烈。这不仅体现在《十二公民〉沿袭了原作中集中"论战”表现冲突的方式,而且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笔者将在下文的论述中对其加以分析。
2.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即利用舞美、灯光等手段所营造出来的适用于舞台表现的特殊效果。这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理解的。戏剧为了营造某种节奏或气氛会利用舞美、灯光等元素来调控舞台效果,而电影为了尽量地保持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性,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等待所需要的自然光,也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或建成影片所需要的场景。如果戏剧是在"演真”,那电影就是"传真”,电影表现生活的逼真性是区别于戏剧的最显著特性之一。舞台效果这种基于假定性的戏剧元素与电影的关系好似水火,但如今却也在电影中占得一席,这种现象令人感到新奇。
电影〈十二公民〉对舞台效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光线的
调度上。在8号陪审员等待其他十一位陪审员不记名投票时,可以明显看到屋外的光突然亮起来,整个电影的调也由冷调变成了暖调。光线的调整是在模拟自然光,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渲染方式。在光线经过调整之后,十一个人中又出现了一票"无罪”,"论战"得以继续,甚至更显焦灼。而当8号陪审员分析老人证词的时候,仔细看就会发现在一个拍摄8号陪审员的旋转镜头里,那道暖光消失了,电影的调重新回到冷调。在这个镜头里,8号在分析老人的动作,耳边传来城铁运行的"隆隆”声、开门声以及风声,这种灯光和声效的组合很符合葵台上的表现,有利于观众的想象。当投"无罪”的人数增至九人时,大家发现10号陪审员并没有坐在桌前,纷纷回头张望,这时的灯光设置其实也是符合"舞台化”表现的,顶光的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舞台上的灯光效果。这场"论战”的最后,3号陪审员的情绪终于彻底爆发,掩面哭泣,8号走到他的身边安慰他,这个镜头里,窗外的光又
亮了,而且渐渐地变成暖光,象征着雨过天晴,象征着情绪的抒泄,也象征着结果的明朗。在最后一次投票的全景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天"已经彻底放晴,屋里洋溢着温暖的感觉。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天气”变化如此之大,通过对灯光的调控既实现了对自然光的模拟,也渲染了气氛,使之更加符合叙事节奏。这种充满戏剧感的元素正是舞台效果的体现,而这也正是《十二公民》作为对《十二怒汉〉的改编,比《十二怒汉》更具有"舞台化”倾向的表现之一。
电影《唐人街探案》将这种舞台效果的元素运用在了唐仁和秦风的推理过程。不仅是灯光的运用充满戏剧化,这一桥段中的场景设计也颇具舞美造型的特点。唐仁扮演案发当晚的他自己,而秦风扮演颂帕。敲门声后,舞台上的聚光灯被打开,照射在工坊大门上,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扇门其实是单独悬立的,就像舞台上的道具,是虚拟化的象征,只不过这电影里的道具做得逼真了些。随后,三个人走过一片漆黑,又一盏聚光灯被打开,照亮了桌椅。这时候秦风喊"停",和唐仁又一同出场,指出案件的细节。由此可见,这个推理过程不过是秦风和唐仁在大脑中的思维活动,而导演却利用"舞台化”手段上演了一出"戏中戏”,将这一抽象的思维活动变成了具体可观的行为活动。"颂帕"离开桌子到工作间工作,“唐仁”来到颂帕铸好的佛像前,位于佛像上方的那盏聚光灯也被打开。又打开了一盏灯,观众可以看到一车的货物,"唐仁”推着车要离开。这时秦风又喊了“停”,询问唐仁离开时是否看到颂帕,唐仁说只看到了影子,这时工作室的灯也亮了。秦风念叨着“影子影子……"走到"舞台”前方,聚光灯再次亮起,照射在秦风的脸上,秦风灵感乍现随即想明白了整件事情。最后,秦风打起响指,灯
光被一个一个关闭,这个推理过程也到此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灯光对舞台效果的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在剧场里看到的那样,灯光随着演员的行动也在不断地变化,聚光灯的使用对观众的视点进行引导,这是戏剧表演中常常用到的表现方法。场景布置在灯光的配合下也显得"舞台范儿”十足。另外,整个镜头一直在跟随演员移动,但是并没有经过剪辑,这更像是一个剧场观众的视角,“舞台化”特征十分明显。
作为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并没有完全地舍弃话剧形式,影片保留了一些"舞台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元素在这部喜剧电影中对其喜剧效果的营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影中,袁华打电话给秋雅表明自己想和她上同一所大学,但被秋雅拒绝,得知秋雅和夏洛已经在一起的袁华挂了电话之后感到伤心欲绝。在这个桥段中,聚光灯照射着跪在地上仰天长啸的袁华,飘下来大片大片的"雪”,"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应景的歌曲让人忍俊不禁,看到袁华和孟特几乎被“雪”淹没的镜头,其夸张与虚幻的表现让人感到很“假”,但观众并没有过分纠结于感觉上的真假,相反,正是这种虚幻和夸张的表现构成了影片一个重要的笑点,而且屡试不爽。这足以证明,舞台化元素
2020年第12期(总第196期)
|东南袴播
2020年第十二期
特别策划I
为大时代留膨:华莱坞电髯究—
本栏目与浙江大学歳研究篆虽然具有虚拟性,这看似和电影所追求的真实感不同,但它
被刻意地运用在电影中,对这么一部喜剧电影来说可能并非
是缺陷,而是精妙的设计。
3.戏剧式表演
总览各国电影,很明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被普遍认为是更适合电影的表现方式,舞台上那种夸张、虚
幻、具有“间离”效果的表演方式放在银幕上很容易让观众
产生"跳戏”的感觉。念词时的“舞台腔",表情、形体的过
分夸张如今在舞台上都未免是一种长处,更何况是放在银幕
上。舞台积习容易使影片失去原本应有的自然性和逼真性,
显得"刺目”l,6l o然而,这种戏剧式表演运用在当下的电影中
却不再是一种诟病,或许是成为了导演有意为之的"点睛”
之笔,符合影片的整体构思,甚至在电影表达中担任着重要
作用。既然是"点睛”之笔,就决定了戏剧式表演在电影中
所占份量极少,但是从当下的电影来看,我们仍对其有迹可
循。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秋雅遭到夏洛"强吻"和强势追
求后暗自伤心流泪,袁华安慰秋雅并责怪自己没有保护好秋
雅。在这一桥段里,明显不同于其他镜头的调,两位演员
做作的表演不能不让人感到"跳戏”。配上《一剪梅》这样老
式的歌曲,令笔者想到早期戏剧在舞台上的表现。相同的运
用还体现于袁华和秋雅在天台相见的这一桥段。男女演员只
要一对眼就避开,故作娇羞与惆怅。这种本就夸张的表演方
式在电影中的运用更是被过分夸张,故意在观众面前显露端
倪,这很明显是导演的目的,而非失误。《夏洛特烦恼》运用
这样的戏剧式表演是影片整体构思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导
手机如何绑定银行卡演以此来营造笑料,为这部喜剧电影增不少。
电影《十二公民》起用了一整个话剧演员的班底,他们的
表演虽有些“激烈”,但是在电影里的效果倒也不至于令人心
生伪作之感。然而从些许细节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戏剧式表演的痕迹。当10号陪审员重新回到桌前讲出一番
过于激烈的话,人们却纷纷离开,10号的话说完,人们又重
新回到桌前。众人因为不赞同10号陪审员的话,因为对10号
讲的话感到失望而离开座位,这种典型的动作冲突很符合戏
什么东西辟邪剧的表演方式。在戏剧表现中,因为空间条件的限制,动作
是角表现心理活动的主要方式。影片中的这一段表演戏剧
彩就很浓重,虽然大家都没有说话,但他们却通过动作明
确地表达出了他们的态度。
4.剧场感
最初梅里埃将戏剧带入电影时,电影还不是真正的电
影,那时的电影只是戏剧的纪录而已,摄像机固定在舞台下
方,所拍摄出来的'影片虽需要通过银幕放映,但给观众的感
觉仍然是一种有距离的"剧场感”O西方著名美学家苏珊•桑
塔格在陈述电影对戏剧的解脱时所说"剧场的'正面性'”1171
即是如此。谭需生也说电影中"舞台化”倾向的表现之一是
“在对某些场面的处理上,比较注意场面本身的戏剧完整
性、连贯性和整体效果,而不大讲究通过场面内部的蒙太奇
处理,把场面的固定空间变成电影的流动空间和构成空间,
因此,就使影片缺少应有的电影味"㈣。“剧场感”其实就是
因为注重场面的整一性,缺少镜头调度等因素而带给观众一
种仿佛坐在剧场里的感觉。然而就是这种令电影缺少“电影
味"的场面处理方式如今却又被使用到电影中,成为影片中
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电影《十二公民》的"剧场感"就十分强烈,。其空间固
定且单一,电影的主要叙事情节发生在一间类似仓库的房间
里,中间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就构成了整个电影空间,通过
影片伊始几人陆续走进来这么一个镜头,这整个空间的样貌
便被大家一览无余。这样的空间设置是非常具有"剧场感”
的,仿佛我们正坐在剧场里,一眼看过去便能知晓整个故事
发生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在整部影片中,虽然不像戏剧那样
具有固定的空间,固定的视角,但因为镜头调度简单朴素,这
其实是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剧场感”O
而最能令笔者觉得有一种坐在剧场里的感觉的是众人
一路走好天堂安息句子离开学校的那一个镜头。各位陪审员从右边陆续入画,有的
人停了,有的人继续走着,直到出画。在这一个镜头里,没
有运用蒙太奇手法,只用了一个全景镜头就表现出了每个人
的故事,这种多视点的场面看起来就像是在舞台上演的一
幕戏剧。这种"剧场感"同样也是笔者认为《十二公民》比之
《十二怒汉》"舞台化”倾向更强烈的原因之一。
其实,"剧场感”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前文所
述中其他舞台化元素的运用的。例如上述电影《十二公民》,
如果没有这个与现实生活场景稍有区别的固定场景的搭建
和灯光的运用,我们也不会感到这么强烈的"剧场感"。凭
借着舞台效果的运用和戏剧式表演的表现,电影《唐人街探
案》和《夏洛特烦恼〉在某些片段中的表现也会让观众有一
种身临剧场的感觉。所有舞台化元素都是加深这种"剧场
感"的因素,因上文对其他"舞台化"元素的运用已有论述,
故不再赘述。
(-)“舞台化”的运用在电影中的特点与作用
"舞台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在当下变成了一种新的
现象,尤其是中国电影还曾历经那般坚决的"去舞台化"时
期。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电影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有其
新的特点,也承担着新的作用,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电影对"舞台化''的运用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在艺术表现上,本就不分"新”与"IS",大家感觉到"陈
IH"不过是因这些元素一度出现在人们眼前而招致的疲累感
在作祟。在向戏剧学习时,电影当把戏剧摆在高位,电影的
发展被动地接受着戏剧的影响。然而当观众迫切地想要看
到一些不-样的东西,电影人士也迫切地希望电影成为电影
的时候,就必须要革新,将戏剧的影子赶出电影,基于这种
情况,中国电影经历了坚决的"去舞台化”时期,逐渐确立起
它无法被撼动的独立地位。如今,电影已然成为一门比之其
他艺术形式更为大众的艺术,戏剧元素对电影观众来说是新
鲜的,电影对'‘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的运用变成其创新的
一种方式。中国电影不再一昧地排斥"舞台化"元素,而是主
动借鉴之,不再将其看做是一种诟病,而当做一种能够带来东南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196期
)
£o NGNAN CHUANBO删—棚熾: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辣馱学脚胎办
新鲜力量的养分。《十二公民》、《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三部电影在这个需要多元化的时代,对"舞台化"元素各有侧重地加以利用,并以此为其创新之处。久违了的银幕上的戏剧感反倒又成为刺激观众感官的重要元素。
2.对“舞台化”的运用成为影片整体构思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话剧导演出身的徐昂将戏剧元素运用在他的总体构思中,不仅起用了话剧演员,在情节处理、场面调度等方面都使用了不少的"舞台化”手段。有美国影片《十二怒汉》这个原作在前,徐昂将电影和戏剧
结合是他改编作品的创新之一。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韩需生当初提到《十二怒汉》,说电影剧作家在处理这种特殊的题材时很难"避免"这样的总体构思,如果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徐昂导演的《十二公民》则是有意将"舞台化"手段纳入其总体构思,所以笔者才认为《十二公民》具有比《十二怒汉》更强的"舞台化”倾向。《夏洛特烦恼〉的总体构思中也包含了这样的"舞台化”元素,甚至让其承担了很重要的作用。从影片我们就可以知道,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其预想的喜剧效果。〈唐人街探案》利用“舞台化”表现手段既能表现推理过程,又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颖的感官感受,这恰恰也是其总体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舞台化”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电影营造不同的气氛
同样是对"舞台化"的运用,《夏洛特烦恼》、〈十二公民〉以及《唐人街探案》这三部影片却营造出了不同的气氛效果。笔者认为,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在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个能够制造笑料的工具,这些桥段正是因为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才能逗乐观众,营造出影片轻松、欢乐的喜剧氛围。《十二公民〉则运用“舞台化”元素营造出了古典气氛。对于这么一部主题严肃的电影来说,"舞台化”的表现方式所营造出的这么一种深沉的氛围,有助于观众情绪的渲染,令观众对电影情节回味无穷,引人深思。而《唐人街探案》则结合"舞台化"这种表现方式将抽象的推理过程具体展现出来,新颖有趣汉能使观众一目了然,也符合其轻松喜剧侦探电影的定位。由此可见,虽然同样都是对“舞台化”元素加以运用,但不同的影片却能产生各不相同的效果,这也更加能证明,
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越来越成为电影创作者总体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结语
在这个越发追求多元化的世界,电影的创作也需要融入不同的元素来不断刷新观众的新鲜感。中国电影发展早期因为探求自身特性的迫切和追赶潮流的发展目标而极力摒弃"舞台化”积习,如今,"舞台化”在电影中的运用渐渐被电影界人士所认可,并被电影导演主动借鉴加以运用,对中国电影界来说这由一种弊病变成一种创新。笔者为了能够更大程度地引起共鸣而特意挑选了近期的影片来分析这种现象,至于所分析的这几部影片是否为佳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暂不评析,因为笔者赞同"在今日之时代,它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自身作为某种存在的意义将远远大于关于它是否为佳作的论证"l19l o
EKia
[1][10]马德波,戴光晰."非戏剧化”纵横论[J].当代电影,1984(03).
[2]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
(03).
[3][8]邵牧君.现代化与现代派[J]电影艺术,1979(05).
[4]钟惦茉,一张病假条儿[J].电影通讯,1980(10).
⑸倪震《钟惦韻的电影美学思想》,节选自《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陈犀禾主编。
郭青,王忠全.戏剧性・文学性•电影性—
—今年来关于电彩艺术本性问题的讨论综述[J].电影艺术,1983(03).
[7]
[13][14][15][16][18]谭需生."舞台化”与"戏剧性”——探讨电影与戏剧的同异性[J]电影艺术,1983(07).
[9]张东钢.也谈电影的"去戏剧化"[N].社会科学报,2015-03-12(008).
[17]颜纯钧电影非戏剧化倾向的再认识[J].艺术广角,2000
(01).
[19]杨晓云.<;十二公民〉:“舞台电影”餉古典意义[J]沖国电影报,2015-05-27.
1.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
(03).
2.邵牧君.现代化与现代派LJ]•电影艺术,1979(05).
3.钟惦茉.一张病假条儿[J}.电影通讯,1980(10).
4.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
5.
5.郭青,王忠全.戏剧性•文学性•电影性——今年来关于电影艺术本性问题的讨论综述[J]电影艺术,1983(08).
6.谭需生.“舞台化”与“戏剧性”一探讨电影与戏剧的同异性[J].电彩艺术,1983(07).
7.张东钢.也谈电影的"去戏剧化"[N].社会科学报,2015-03-12(008).
&马德波,戴光晰."非戏剧化”纵横论[J].当代电影,1984(03).
9.颜纯钧.电影非戏剧化倾向的再认识[J].艺术广角,2000
(01).
10.杨晓云.《十二公民》"舞台电影”的古典意义[N】.中国电影报,2015-5-27.
作者简介:
颜如玉,李岩源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编导,助理记者。
【责任编辑:温华英】2020年第12期(总第196期)|东
南袴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