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考研资料
——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创作的文人事迹剧,主要写汉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借以表现作者本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概和愤懑。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斯巴达克斯男主角
大雅堂乐府:为嘉靖间著名文人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此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清文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三种戏文,为《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一般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较多保存了早期南戏的面貌,而其中的《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黄酒的做法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宝剑记》:为明嘉靖间著名文学家李开先所作,主要述水浒英雄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抒写了自己的痛苦愤懑。
《鸣凤记》:为嘉靖时产生的著名的时事剧,其作者不详,主要表现夏言、杨继盛、邹应龙等十位义士与奸臣严嵩的斗争。韩承羽个人资料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
吴江派:沈璟在传奇创作方面重视声律,主张语言要通俗本,在明代传奇创作中有较大影响,追随沈璟的传奇家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等,因沈璟为江苏吴江人,故称吴江派。
《博笑记》:为明代著名传奇家沈璟所作,实际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主要描绘市
井生活,反映了沈璟重视声律、语言通俗本的特征。
汤沈之争:汤显祖与沈璟在传奇创作理论方面存在许多不同,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他们不同的戏曲理论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创作都有深刻影响,也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折子戏:是指从全本戏脱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演片段。折子戏的源头产声在明代嘉靖年间,清康熙以后更成为最主要的演出形式。折子戏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戏剧发展的一大变迁。
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志怪就是记鬼神怪异之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志人就是记社会人事,最主要的是记录贵族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言行轶事。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传奇:广义的唐传奇是指所有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狭义的唐传奇则特指那些情节完整
、篇幅曼长、描写细腻、富于文采而且表现较为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唐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来源于宋元时代“说话”艺术中的将史。讲史演说历史故事,一般连续讲说多次,每说一次就是一回。《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都是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历史演义小说是依据史实,进行艺术的加工、创造;既有史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与虚构。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全称为《全相三国志平话》。平话从桃园结义叙述到诸葛亮病死,可能是根据宋元时期说书人讲说三国故事的提纲整理而成。《三国志平话》初步具备了后来《三国演义》的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
《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是《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
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是康熙年间江苏长洲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批评本为基础,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子而修订、加工、评点而成。
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是鲁迅先生对以《水浒传》以及后来《说岳全传》、《杨家将》等小说的称指,其特点是借英雄传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虚构的成分较多,而不像历史演义小说一样重历史发展的过程。
《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成书前,民间已经有不少水浒故事的流传,《大宋宣和遗事》即是宋元间杂抄旧籍而成的内容庞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是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水浒故事已经比较连贯的情节。《大宋宣和遗事》是后来《水浒传》创作的重要基础。
《水浒传》七十回本:是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腰斩”而成,又称贯华堂本,他将大聚义以后受招安等内容全部砍掉,又增补、修改了部分内容,成为后来《水浒传》个版本中最通行版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成书前,民间已经有不少取经故事的流传。《大唐三
藏取经诗话》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说经的话本,标志作取经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后来《西游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金瓶梅》:《金瓶梅》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明代并称“四大奇书”,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书的题名取于书中三个女性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借西门庆一家的生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金瓶梅词话》:今存《金瓶梅》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词话本,题为《新刻金瓶梅词话》;一为崇祯本,题为《新镌绣像批评金瓶梅》。所谓“词话”,是指古代通俗说唱文学的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曲和韵语;话指散说的故事。
经典伤感情歌
话本:即宋元时说书人说话的底本,我们今日见到的“话本”都是经过当时人及后来人整理加工过的。
话本小说:是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提出的,是指由宋元说书人的话本加工而成的小说。
名牌洗发水拟话本:是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提出的,是指模仿话本而创作的小说。拟话本的代表是三言二拍。
三言: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二拍: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三言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二拍指的是明末通俗文学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司文郎》: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主要讽刺试官的昏庸无能和贪鄙作为。
脂评本:《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两个系统。在1791年高鄂、程伟元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产生之前,这部小说长期以八十回本钞本形式在民间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为最多,故这种八十
回的钞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程甲本:《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两个系统,除八十回本的脂评本系统外,就是高鄂、程伟元乾隆年间校阅成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系统,1791年首次以木活字刊印,这就是人们称指的程甲本。高鄂、程伟元后续的四十回使得《红楼梦》成为全书。
晚清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多以揭露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讽刺世风为主要内容,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简答题与论述题
1、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代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2)文人地位的变化;(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和时间
(1) 初期,其特点是作家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为主,本传统由此奠定。(2) 中期,特点是文人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3) 晚期,内容上道德彩较浓,语言上以本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元杂剧剧本形式的特点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三部分组成。
4、明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1) 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 有名氏作家很少;b 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 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
后期的说教特,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 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f 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2) 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陶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引起的元明杂剧的差异
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了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