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祖先采割漆树的天然分泌物,经搅拌晾晒而脱水,再制成黏稠的汁液,用来做制造日用品的装饰剂、黏合剂、防腐增固剂,经加工调兑掺和各种料使之彩绚丽、光彩斑斓,以其制造出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品种繁多的日用品以及工艺品,这就是漆器。这种工艺当之无愧地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后经汉唐各朝流传至亚、非、欧乃至世界。这一熔铸了我国先民无限睿智及艺术禀赋的艺苑奇葩,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珍赏。
一、 中国古代漆器源远流长的历史
漆器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循序渐进形成的产物,我国南北各文化层中相继都有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漆器问世。
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碗(图1),内壁髹饰朱涂料,经科学分析为人工调制的朱生漆,
提现收多少手续费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漆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出土的嵌玉高柄朱漆杯,可谓“百宝嵌”的雏形;河南安阳、河北藁城等商代遗址均发现有漆器残片,有的纹饰上镶嵌着磨制的或圆或方或三角形的绿松石,还有的带錾花金箔,类似于后世的金银平脱器;洛阳、西安等地周墓中也发现大量漆器,种类除酒器、食器、水器外,在车马兵器上均髹漆,漆也较以前丰富,并流行一种用蚌泡镶嵌在漆器上的工艺,开了漆嵌螺钿的先河。
春秋战国是漆器工艺空前发达的时期,方方面面的日常用具由青铜时代的青铜制品转由漆制品来替代,并延伸扩展其装饰耐用等物理性能。此时漆器工艺的进步是以其胎质的用料渐趋多样为标志的。除原有的木胎外,又发明了木片卷粘为胎(先将木材制成细长薄片,经热水浸泡柔软,根据形状要求一条条粘接叠加而成形,接口要错开位置以适应涨力,而后内外髹漆)、夹纻胎(用漆灰雕塑成形外粘麻布纤维,待干后稍敲打使漆灰脱落,故也称脱胎)、皮胎(动物的皮在未干时抻开鼓起成形固定,阴干后髹漆)等。随着造型向多元化发展,又发明了预制金属附件,如,钮、足、耳等,再联结在胎体上,外面髹漆,使之越发精美富丽。
这一时期的漆工艺应用范围之广、装饰手法之精、彩之多、数量之巨,我们可以从信阳、长沙、江陵等地墓葬出土的器物窥见一斑。
雕镌嵌描万千工
漫话中国古代漆器
张宏书
2
. All Rights Reserved.
秦汉更是漆器工艺继往开来的发展阶段,制造漆器有了专用的特殊房间,称“阴室”,工匠分工十分明确,有素工(做胎)、髹工(刷漆)、画工(描油绘彩)、清工(最后清整)等等,这都说明当时漆工艺的技艺之发达以及规模之宏大。青铜礼器几乎全以漆器代替,小到耳杯唾盂,大到案几家具,器类日趋丰富。其整体设计水平卓越高超,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典范,长沙马王堆有这方面的珍贵资料。
唐代,从漆器工艺闪烁的灿烂光辉折射出盛唐经济文化的发达,其技艺对日本等国都有深远影响。
宋元至明清,漆器工艺花样翻新,产品造型奇巧,并普及于民间,既完成了从侧重实用到雕镌绝妙的专供欣赏的文玩艺术品的过渡,也造就了一批漆器制作名家。明代新安文人黄成,凭其丰富的制漆实践经验写就《髹饰录》一书,功盖后世。清代更不乏漆器工艺集大成者。
二 、 中国古代漆器优异的特性
及广泛的应用
漆器制品不仅造型可依用途不同而改变,而且还具有轻便灵巧(优越于青铜玉石)、坚固耐用(优越于陶瓷)、洁净光亮(优越于竹木牙角藤)及防腐防潮、绝缘隔热保温、耐酸碱等许多优异的特性。
漆器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家具(几、案)、容具(杯、
豆、盒)、卧具(枕、席)、
妆具(梳、簮、奁)、乐
具(琴、瑟)、兵具(盾、
甲)、葬具(馆、俑)、
文具(镇纸、砚匣、漆砚)、清玩(案
头陈设)、用具(耳杯、盘、手杖、
虎子)以及舟车建筑上均可见到漆
工艺的应用。
三 、漆器的装饰技法不断发展
并渐趋完善以适应人们审美情趣
和实用要求的功能
1.单漆。又称无纹漆,光素
漆。指单一的漆器,包括器内和
底足内为另一种颜的,不加髹绘
任何纹样装饰,愈显其朴素无华。
漆器的始祖就是单漆,且一直沿
用。秦汉民用的一般漆器多为单
漆,至宋元仍盛行不衰,黑居多,
偶见紫、红、酱等,静穆庄重,
典雅大方。
明清单漆有黑、红、黄、绿、
紫、褐、金等且以其制作方便、易
于普及取胜于其他技法,按其泽
荷花古诗分为退光漆和揩光漆。
单一漆并非民用粗陋工艺,
历代官宦人家和文人学士的案头文
玩都不乏此工艺,其制作致密坚实、
晶光莹洁、泽光润,突显其高雅
古朴。如1998年天津市文物公司竞
拍品中的潞国琴(图2)就是单漆
器的经典之作。
早在战国已有应用,到秦汉尤其是
六朝,金漆夹纻像甚为流行并影响
到后世。宋元时金漆已是髹漆中的
主要品种了。明清时期凡可以想象
宫廷所用之物更是一水的金,进
而波及民间,成为豪华显贵的象征。
我们现在仍能见到很多传世的金漆
佛像、金漆花板以及极负盛名的山
西金漆家具。
北方金漆工艺,大多表面不髹
透明漆,只是预先或髹黄漆为金漆
垫底表现金壁辉煌的效果,或髹黑
漆作底从而历经摩挲表现出斑驳古邢宇飞
韵的效果,别有情趣。
2.彩漆。又称彩绘。是指以某
漆为底,用一种或多种漆或
油,亦或漆油兼用,描画出彩纹
样的技法。图案轮廓有黑理钩、划
理钩、金理钩、清漆描画(漆未干
win7怎么系统还原时上洒干粉,一一道工序,明
暗映衬,千姿百态)。操作时有不
加轮廓的设画和黑漆画轮廓后再
着两种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
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髹漆在南方
楚国极为发达。湖南、湖北、河北、
山西、山东等地均有遗物被发现。
1 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碗
2.
明 潞国琴.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如湖北江陵发掘品上用各漆及金银共绘一个图案,五彩缤纷。又如,湖北望山1号墓出土的彩绘漆小座屏(图3),其彩的运用、设计的精妙令人叫绝,是楚国漆器的代表佳作。
汉代的社会环境也为彩绘工艺开拓了用武之地,图案中的人物、神怪、鸟兽、山林景物等都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如《全国考
古新发现精品展》上湖北江陵1992年出土的“彩绘龙凤纹漆盘”就反映出这一特点。到宋元时髹漆已是三百六十行之一,这在《清明上河图》中有所描绘。
明清以来,彩漆有了极大的发
展,宫廷有“御用作”、“油漆作”、“果园厂”,民间漆作坊更是遍及各地,并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及地方特。如明代苏州有著名的艺人蒋回回、杨埙,其彩绘制品精美至极,名噪一时;清代福建著名漆工沈绍安用金银粉末和漆掺兑研制出一系列浓淡有别、彩各异的漆料,用来髹制单漆或彩绘漆的地子,而后再绘图案,闪烁可爱。其后人沈正镐、沈正恂、沈正铎,技艺均有进步,有时还与镶嵌等技法结合使用,更觉相得益彰。从1998年天津市文物
3.剔红。即雕漆。在胎子上髹漆几十乃至一二百道,再刻纹样,统称雕漆。按漆可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等,用黑红合髹于一器称剔犀,间以多称剔彩。
战国时仿照青铜器的针刻技法运用于漆器上的漆锥画显现出纤细的花纹图案效果,这能否看作是雕漆的滥觞?此后很长时间是在木胎上雕刻纹饰再罩漆。据记载,唐代正式有了雕漆技法。宋代的雕漆就有遗物为证了,其中嘉兴漆器最为有名。如明代人项墨林珍藏的宋代雕漆香盒(图5)。
元代的雕漆(主要是剔红)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嘉兴张成、杨茂等剔红高手为代表,每件器物髹漆可达百余道,漆质坚硬,呈枣红,刀法圆润,宛转自然。
明代剔红器则最有成就,早期以张成之子张德刚、包亮等为代表,继承元代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髹漆肥厚,多达二百余道,多以黄漆为地,上髹红漆,画面饱满,立体感极强,运刀细腻圆滑,能分出三四个层次来;中期开始出露刀锋,图案纹路纤细巧妙,如锦地、碎花、西武百货
案化,如双龙捧寿等。
清代剔红工艺也十分兴盛,以北京、苏州、扬州为中心,尤其是宫廷造办处汇集了能书善画、长于雕刻(竹、木、牙、角、犀)之巨匠,其作品自然不同凡响。以1998年天津市文物公司拍品中的剔红人物大捧盒(图6)为例,其颜鲜红,运刀后不经打磨修饰,尽显锋芒,意趣盎然,极具艺术魅力。
清代剔红器的胎质多样,如瓷胎、紫砂胎、皮胎、金属胎等。据记载,宋代还有以金银为胎的。而四川的新型竹胎工艺品,颈露竹编之浅蛋黄,腹以下为剔红,轻盈雅致,彩令人赏心悦目。
4.雕填。也称填漆或填彩。是在阴干后的漆面上用一种特制的工具雕刻出纹饰图案,在凹下去的地方充填不同于地子的漆。其中有漆面平滑齐整的,还有的留凹陷的纹饰,显露刀刻痕迹以及不同彩的凹凸状。
战国时期的针刻即锥画,多在刻纹处再平填漆;宋元时雕填器面填漆少,纹饰部位呈现出刻划的阴纹状。
明代雕填长足进展,设果园厂由漆艺名家张德刚及其同乡包亮监理,承袭前制但又创造了另一雕填技法,即在阴纹凹陷处反复充填彩漆,干后磨平,其效果平整、补彩
饱满、调深沉、融会自然而不至
3
. All Rights Reserved.
于显露雕刻补漆的痕迹。张德刚之后,尤其是明代后期,雕填工艺兼
用填、描技法,或以精细的锦地衬
托主纹,可谓美轮美奂之至。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髹漆工
艺追求豪华繁缛、富丽堂皇的风格,
体现了细钩(刻)填漆法极致的韵
味。在漆地上深刻细碎的纹样,补
充各漆料,阴干再充填,使之饱
其上用其他彩漆描绘图案,再沿其
轮廓勾勒浅刻,填漆磨平,并在枝
干花叶的筋脉、翎毛羽翼的纹理等
必要处细刻填彩或戗金戗银再磨平,
直至达到锦上添花、尽善尽美的艺
术境界,具有雍容华贵的风貌,使
这种工艺更臻完美。
5.堆漆。用漆灰或稠漆在胎子
上堆塑纹饰,其上再髹漆或描金。
另有一种堆红也称罩红或假剔红,
同属堆漆范畴,即在地子上堆塑再
雕刻,或用模子压印出纹饰再髹朱
漆。所谓堆塑,是用专用工具(类
似喷)装上略稠漆液挤喷描绘成
理想的纹饰,再罩漆层。
汉代时就有了堆漆制品,六朝
以后夹纻佛像大量应用了堆漆技法。
宋元时,南方制作的漆盒多用此技
法,边角起线,中有堆贴卷草、花卉、
动物纹饰。
元末以来,由于制作贵重的剔
红器费时费料、工艺复杂、成本很高,
受商业利益驱动,这种假剔红——
堆漆就适时地兴盛起来。明清更为
普及,技法也更趋精细成熟,往往
在堆塑之后再雕刻,最后再髹漆、
刷油甚至贴金。
6.犀皮。北方称虎皮漆或桦木
漆,南方又称波萝漆或瘿木漆。是
用稠漆在胎子上堆塑高低起伏的地
子再髹其他颜的漆(有的要用多
种漆)若干道,达一定厚度,干
后打磨显露出漆层的断面,若隐若
现的纹饰类似树木的纹理。犀皮的
另一种技法是用两种以上的漆或
深浅不同的单漆,混而不匀地髹
成漆器,仿佛犀牛皮,两晋六朝时
称斑漆。出土于安徽朱然墓中的三
国东吴犀皮黄口羽觞,做工精细,
可以看作是犀皮工艺的始祖。
由于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又惹人喜爱,宋代有专门生产犀皮
漆器的漆行,以福建所产最闻名。
明代时用丰富,自然天成如行云
流水,线条散漫无序,意境无尽。
清代犀皮彩纤细,斑纹密致,转
曲自如,光泽润滑,如大理石的质感。
5
4
3.湖北望山1号墓出土的彩绘漆小座屏
4.清 彩绘传盒
5.宋代雕漆香盒
.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7.金银平脱。“平脱”的称谓始于唐代,原称“扣器”或“推光”。其特点是所用金属片面积硕大,用料厚实,刻镂纹理深隽,故而显得华贵,达官仕人争相拥有。但这种漆器通常是皇帝御用之器,所以唐代几次下诏令禁造,于是出现了“平
脱”的称谓。其工艺技法是将金属片嵌(或粘)在漆胎上,再罩数层漆,表面磨光,彩绚丽,体现了盛唐的艺术特(图7)。
湖北藁城的商代遗址中发现有漆盒残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半圆形薄金片,正面阴刻云雷纹,背面
有朱漆痕迹,显然是漆盒的嵌饰物,可以算是金银平脱的起源。据记载,战国漆器装饰的四大技法之一就是扣器,用金、银、铜等制成片状,嵌于漆面构成纹饰,有的用其镶口或环箍。
汉代金银平脱技法相当普及且已成熟。匠师们为了丰富漆器的彩,用一至几种金属片剪裁雕镂成附件胶粘于器胎上,再髹漆若干道直至与金属嵌件平齐,经打磨修饰(即推光)显露出嵌件轮廓,无比富丽,专门用来贡奉帝王享用。
8.漆嵌螺钿。其操作流程是在漆面雕出凹陷纹饰,粘上相应的钿片(有的在钿片上刻纹饰)再经打磨,实际是“蚌泡镶嵌”的发展和“金银平脱”的延伸。螺钿取材于蛤蚌、江珧、田螺、海螺、及鲍鱼等海生软体动物的硬壳。从西周墓出土的许多漆嵌蚌泡遗物说明那时就已流行这种工艺,秦汉时又有用玳瑁替代蚌壳的。
唐代螺钿工艺有了质的发展和进步,开始采用螺钿片在其上浅刻纹饰。宋代一般用白螺钿片嵌在黑漆面上,有的在嵌件周围再嵌上铜丝,既美观又牢固。元代螺钿工艺属髹漆中的重要品种,并发现用鱼骨作替代品。
明代是螺钿工艺的又一飞跃发展时期,分为软硬螺钿两类。硬钿
即块状螺钿,有的作浮雕嵌件,类似百宝嵌,无须打磨;软钿则是发展了宋代白片螺钿嵌法,需筛选
有光泽的薄片螺钿。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工艺,即将其捣碎成砂状洒粘在未干的漆面上,形成闪烁的彩斑,别有情趣,著名艺人江千里就长于此法。
清代漆嵌螺钿同其他工艺一样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宫廷作品的精细巧妙不必多述,民间以扬州最具代表的“点螺”工艺可谓鬼斧神工,即用螺片嵌绘成纤细精巧而又五彩纷呈的图案。当时名家卢映之及其孙辈卢葵生,不仅螺钿工艺超,还擅制漆砂砚,内含闪光的螺砂,美观实用,轻巧灵便。
螺钿嵌有时也和其他髹漆工艺结合使用,试想,在漆面上嵌有
7
6
6.清 剔红人物大捧盒
7.唐代金银平脱镜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