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依霖老公个人资料
文房墨斗:兼蓄笔墨的随行文具
古人诗云:“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感叹在仓促的旅途中,不方便执笔作文,只好求友人传话报平安。但是如果诗人携有一种奇妙的文房墨斗,他们就不必再“凭君传语”,可以随时将笔墨取出,尽情书写,寄意传文了。
袁立老公这种形似烟斗的金属老件,造型别致,包浆明显,斗中可以蓄墨,柄内可藏笔,是一种将存笔与储墨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的古代文房用具。这里面有手工锻造的,也有机器打磨的,有些来自日本,也有从晚清、民国传继至今的,在古玩市场中颇为罕见,识者不多。最初,许多玩家见到它时,不仅叫不出它的名称,对其来源与功能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方便隐藏的小型烟。可是它的金属管尾端是封闭的,自然无法做烟,后来有人在它前端的斗盒中,发现了已然脱胶的墨块,由此将其定为文房用具的一种。
徐若瑄露点写真文房墨斗的出现时间,据说是在清代中、晚期,由东洋传入,其日语名称唤作“矢立(やたて)”,传入后应用于一些文士与师爷的手中,传播不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笔出现后,被逐渐取代。由于应用时间短暂,范围狭窄,史籍文献中鲜有记述,文房墨斗一直未能形成规范的中文名称。人们只是依其形制与功用简称为“墨斗”,为了与木匠使用的墨斗有所
区分,常常在前面加上两个字,称为“文房墨斗”“笔存墨斗”或 “随行墨斗”。
火炬之光2 控制台 套装一枚形制规范的文房墨斗,长度大约在20cm左右,高约5cm,可分为存墨的斗盒与装笔的柄管两部分。柄有直柄与弯柄,柄上穿孔或带“鼻”,用以系绳。有些柄管内被分为两格,除装笔外,还可以装入一枚小小的裁纸刀。斗盒的形制各异,以长方的箱形居多,上面装有带折页的斗盖。在一些斗盖与柄身上可以看到漫漶不清的错银纹饰,饰以东洋风味的云纹或莲花纹。有些墨斗的柄身下面镌有日本著名铜艺作坊“龙文堂”的刻记铭文。这些小巧精致的随身墨斗,可以拢在袖中,也可以插在腰间,出行携带极为便利。
目前文玩市场中所见的文房墨斗,多为黄铜、红铜所制,包浆熟滑,错以金丝银线,工艺精湛。另有龟甲、藤、竹、象牙、银、陶瓷等材质,在国内并不多见。早期的文房墨斗多为手工锻造,在细节处仍可看到人手磨制的痕迹。机器制造的年代较近,上面的花纹刻饰比较精致。据说此物最初都裹有一层皮囊,起保护作用,方便悬带。但可能年代久远,皮革容易碎烂,至今所见的文房墨斗,未曾见过配有原装皮囊的。
在所有的文玩清供当中,文房墨斗只是一件来自异域的小件杂项,但其独特的形制与功能,吸引着许多玩家的注意。晚清以来,内廷文玩器皿的制作日渐衰落,一些传统的工艺
渐失精致、慢慢失传。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文玩制作开始借鉴外来的器物工艺,进行仿制或直接应用。文房墨斗传入中国后,是否发生了独立的演变历程和用途上的改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文物趣题。
论及文房墨斗在国内的用途,有一种科举用具的说法在网络上流布很广。据称士子在进入考场时会随身携带墨斗,一旦墨不足时可以挖其中的墨来备用,是一种考生专用器具。这种说法只属臆测,尚有值得推敲之处。清代科举所考的八股文对字数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士子对文章墨量不会毫无准备,而且当时铜制墨盒已经发明,蓄墨充足,多带一根墨斗颇显累赘。斗柄中的小笔直径不足5mm,用来科考作文很不方便,在考场并无用武之地,倒是在一些仓促临时的场合更能发挥其作用,方便快捷,适合速记。所以,从文房墨斗的特殊形制与功能上考虑,应该是一些师爷文吏所喜爱的常用装备,这和日本最初由武士携带的传统有着很大区别。
在传入中国之前,这种兼蓄笔墨的随行文具已经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矢立”的名字最初来自于武士背后的箭筒,因为古代的武士习惯将砚台放在箭筒下面的匣子中,矢立于上,所以称这种砚台为“矢立砚”。其后武士的随身文具经过一体化的改良,使其更易于携
胡妍淇带,名称也沿用了之前的叫法,唤作“矢立”。最早的矢立出现于镰仓时代,大多为扇形,可以将扇骨形的顶盖拉开,置入笔墨,其形制不及后来小巧,武士可以将护身的匕首藏匿其中。江户时代的矢立以笔筒接连墨壶的柄杓型为主,但扇形矢立仍然在文人之间传用。松尾芭蕉在其传世之作《奥之细路》中,便在开篇使用了“打开矢立”这样的说法借拟提笔写作。进入宽政时期,分离型的矢立曾流行一时,但很快就回归到一体型的主流形制,并开发出兼配算盘、发簪、短等各式造型的矢立,以配合不同人的使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矢立已经演化为图中小巧精致的形态,毛笔被制作得更加短小以便收入其中。在传入中国之后,矢立普遍应用于文吏手中,随着钢笔的引入与普及,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仅当作文物在流传。雷雨人物分析
如今,文房墨斗的价格定位,是根据其年代、材质与工艺水平来决定的。如果造型颇为别致,纹饰清晰并刻带铭文的价格较高,柄中配有原装毛笔的则更为珍贵。收藏文房墨斗的乐趣,除了收获一份清供文玩中所固有的雅趣,还在于它对文玩史的意义,是古代文房用品向现代文具演变中的转折性代表,体现着中日文房用品文化的历史交流;其工艺技法集质地,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篆刻于其上,凝聚了日本铜作工艺的精髓,既具文化内涵,又富有艺术美感,会心得趣,玩味无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