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
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科研项目、江汉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zd013)。作者简介:庞春萍,江汉大学2015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指导老师:张 贞,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自《百家讲坛》播出以来,电视文化类节目似乎就成为电视节目中的新宠,但《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在播出后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潮流。而在2017年伊始,《见字如面》和《朗读者》这两档节目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朗读风潮”。为什么偏偏是这两档节目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很多,其中,立足新媒体语境进行文本选择与传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文本接受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也因此具有较大的价值意义。坂口健太郎
1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本选择国庆节由来
大专毕业生自我鉴定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平台和受众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新媒体已然成为当今民众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自2004年以来,在关于长尾理论的讨论中,“微内容”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在互联网领域所传播的内容的特点是“更短、更快、更小”[1]正因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对受众生活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受众也似乎习惯了在新媒体平台下的快速、新颖的阅读方式。相反,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受众需求的程度不够,受众对于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期待值下降,也就导致传统文化类节目难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掀起一阵浪潮。
新媒体平台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丰富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等特征吸引着受众的眼球,电视文化类节目该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平台满
足受众的需求,已然成为电视文化类节目未来发展
中必然要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在当今新媒体平台下电视文化类节目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见字如面》和《朗读者》这两档节目则是做出了突破性的示范。
在当今受众日益依赖新媒体平台的现实情况下,新媒体平台的特征决定着文本的选择是否符合受众的
陈赫因在机场遇到谁而自黑是过气谐星需求和期待,影响着受众对于电视文化类节目文本选择的接受态度。在这个“流量时代”的背景之下,受众通过观看节目后是否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首先要看的是文本质量。例如,受众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文本输出,他们更加注重其文本输出的形式,以及是否突破时空的传递。此外,是否能在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同时快速地让其接受到高品质的文本信息,也是文化类节目在选择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正如在《见字如面》第一季第六期中,1943年5月27日胡琏在石牌保卫战前写给父亲和妻子的书信中,展现着杀身成仁的坚定信念,并且通过家书的口吻将日军只能占据半个中国的秘密呈现在世人的脑海中,也在抗战名将胡琏的诀别信里让大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和顽强。整篇书信,在《见字如面》朗读嘉宾王耀庆激情慷慨的朗读状态下,快速地将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并且以视听传播的方式突破时空局限,即便书信距离当今社会近半个世纪,但通过这种视听传播的方式以及朗读嘉宾对写信人情感的把握和演绎,将名将征战前对亲人的不舍诀别,对国家以及民族精神的守护等复杂情感的交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并引起大众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情感的共鸣和深思。因此这两档电视文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文本接受研究
——以《见字如面》《朗读者》为例
庞春萍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56
周杰伦 一点点摘 要 2017年新年伊始,两档电视文化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并在全国引起一阵热潮,在当今新媒体繁荣的
种子传播的方法时代,大众参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方式不断更新,并各具特。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文本的选择、文本接受的主体以及文本接受过程已然成为当今电视文化类节目在文本接受层面面临的问题,文章在探讨前述问题的同时注重结合新媒体语境的时代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语境中受众的再创造问题。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文本接受主体;文本接受过程;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1-0077-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