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一览)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 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
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 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 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 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 风俗。
  龙舟竞渡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隆重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挂灯下水。竞赛以鸣炮为号,一声炮响,船似箭发,雪浪摇空,彩旗飘舞,万人喝彩。
  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南洋一带侨居的华侨,每到端午,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龙舟”活动。近年来更在欧 美各国及澳大利亚得到开展。香港从1976年起还每年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使其变成了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洒水车雨天绕圈洒水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在南国水乡,每到端午节,总要举行龙舟竞渡的盛会。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它起源于人民对伟大的爱国主 义诗人屈原的怀念。但此外,各地区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多达十几种。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船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
  龙舟竞渡除了有缅怀屈原说和纪念伍子胥说,另外,还有起源于越王勾践说。
  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对端午节作过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东汉以后这一风俗逐渐向北方传播。吴越族以 前,我们的祖先华夏族是以龙为部族标志的,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著名领袖,是以龙为图腾的,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以至华夏族的后人,把 这些著名的祖先也视为龙的化身。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直到今天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都以“龙”为中国的象征。吴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 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他们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 声,在水面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
  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 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我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团族,即史称的百越族。现在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住着一古越族的先民,即 是他们族的一支。端午节就是由他们创立的。不少专家还推测,最早是我们的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 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以后,渐渐形成为我国 各地的传统风俗。
  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抗日战争初期,文艺界曾一致决定这一天为“诗人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拥有自己这样隆重的节日,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历经 2000多年,受到全国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屈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怎么改善睡眠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风俗1:吃粽子
部分地方绿码有星要隔离14天
林志颖老婆陈若仪儿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如何给文件夹加密码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风俗8: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解决,驱邪避害。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可是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啊,而且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个重大节日包含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举国同庆,万众欢腾,意义非凡。为此,国家特意规定,从最近几年始,和春节中秋节一样,每逢端午节,还专门放假庆贺呢!
  据中国民俗家考证,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
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端午节就是因纪念古代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专门设立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古诗闻名中外的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生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根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考究,仅介绍以下四种,以飨读者。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经著作改编大型历史话剧、电影《屈原》,都艺术地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揭示了民间五月端午纪念屈原的伟大意义,影响深远!
唐季礼 林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