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宋丹丹继女赵婷老公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大学》
《大学》原来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从“记”这个字来看||,最初给这本书的定位是不高的。儒家文献一般分三个等级:经、传、记。经地位最高||,如《诗经》:传地位其次||,如《左传》||;记地位最低||,如《礼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记》先后两次提高地位。
第一次||,《礼记》上升为经。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把《仪礼》《周礼》《礼记》这三部书合并起来||,称为“三礼经”||,把《礼记》的地位提到了“经”的高度。
第二次||望乡歌词,《礼记》中的两篇与《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起来||,认为这四部书是儒者必须学习的教材||;朱熹甚至认为儒者必须先学的是《大学》||,而不是《论语》《孟子》。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字词汇总
通假字
在明明德||,在亲民    亲通新||,革新。
此之谓自谦          谦通慊||,满足。
尧、舜帅天下以仁    帅通率||,率领。
上恤孤而民不倍      倍通背||,违背。                              《大学》
莫见乎隐            见同现||,显现。
    知者过之            知同智||,智慧。                                《中庸》
词类活用
明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恶臭||,如好  形容词作动词||,厌恶/喜欢。
老而民行孝      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长而民行弟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上老而民行孝      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上长而民行弟      形容词作名词||,长辈。                        《大学》
天地焉            名词作动词||,就其位。
  亲也              形容词作动词||,亲爱。
    庶民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子||,可引申为“爱护”。
    百工              使动用法||,使……来||,可译为“招来”。        《中庸》
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如好好            古义:美好的女子人人客服||;今义:喜好美。
孝者||所以事君也    古义:……的方式、途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大学》
道之不行也          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可以。
    则知所以治人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整治、惩罚人。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牢牢握住或坚守不渝||,无贬义彩||;今义: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含贬义。                                                  《中庸》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大学》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其“三纲八目”超越了简单的文献学意义||,不仅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基本模式||,而且指出了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中庸》
《中庸》的主要内容中庸之道||,是儒家论述的人生哲理||,即为人处事的普遍原则。它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把握重点
课文脉络
《大学》这篇文章有两千多字||,被朱熹概括为: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是三个纲领||,人要想修养自己||,成就事业||,这三点是最重要的。
八目是具体做法||,在这八个做法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圣——如何修养自己||,使自己靠近圣人的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第二阶段:外王——如何影响别人||,安百姓||家长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意思是高深的学问||,“道”指的是最终极的道理、宗旨、规律。
“明明德”就是使自己的澄明的品德彰显出来||,是自我启蒙。
“亲民”就是亲近百姓||,宋代的程颐说“亲||,当作新”。如果是亲近百姓的意思||,还是“明明德”的范畴||,属于自我的修养||;如果解释成“新”||,这个字便是使动用法||,使民新。通过孔圣人及其弟子的教化||,让老百姓不断突破自己||水泥厂,不断进步。
从更抽象的层面上看||,亲民||,是自我启蒙||;新民||,则是启蒙他人。不但自己要不断修养||,而且还要推己及人||,也让他人、百姓不断提高修养。亲民是内圣||,新民则是外王。
“止于至善”是讲的是人生目标。至善||,就是最完善的意思。只有达到最完善了||,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但是||,没有人能达到至善。要想内圣外王||,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学习、修养不止。
以上讲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人要不断修正自己||,彰显美好的品德||,之后再推己及人||,启蒙他人||,治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朝着至善的方向努力。
知止而后有定
“定”在甲骨文里是“房中止息”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一旦有了高远的目标||,就不会急功近利||,便会把自己的皮囊安顿在一个能管束住物理欲望的房间里。
定而后能静
安顿了皮囊、管住了物理欲望后||,人的心就能静了。这是皮囊安顿后的第二步||,给自己的内心寻到一个安静的处所。
静而后能安
心灵安顿下来之后||,就不会被眼前的一得一失搅乱心绪。
安而后能虑
这句话之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前面工作都做好了||,便可以虑了||,便可以研习高深的学问了||,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
虑而后能得。
“得”甲骨文里是“得到什么”的意思||,就是能得大学之道了。这句话说的是结果||,思虑了、学习了||,肯定就能进步了||,就能“得”了。
(二)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这句话把“明明德”和“平天下”直接联系起来||,这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明明德”||,培养、激发、彰显自己的美德||,这本是修身的问题||,但是后面添加了状语“于天下”||,便把“明明德”这个原本是个体的行为上升到如何治理天下的高度了。《大学》的作者认为||,“明明德”本身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而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儒者的追求可以这样表述:通过内圣的手段||,达到外王的目的。
“先治其国”||,国比天下的范围小。儒者认为||,要想干好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逆推。前文说儒者的最大理想是治天下||,这里说的是要想治天下||,第一步就要格物||,然后致知||,依次类推||,最终实现治天下的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点出前面所讲道理的适用范围||,从天子||,皇帝到平头百姓||,全都适用。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身份||,处事的基础是个人的修养。《大学》所说的修养||,首先是格物致知||,是专业技术层面的||;其次是道德修养||,诚意正心||,修养身心。道德修养是任何人处事的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的本义是树根||,“末”的本义是树梢。本末||,一般指根本的问题和枝叶的问题。在这里||,“本”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为||;“末”指的是利禄欲望。不能固本||,就不能控制利禄欲望。
“其所厚者薄”||,应该厚的心性灵魂不屈培元固本||,应该薄的利禄欲望却不鄙薄摒弃。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成为君子||,更别谈治平天下了。
以上是对八目以及相互关系的一个概述。
1.格物||,2.致知
格物和致知缺失了||,通过字面的提示||,大概可以猜到:格物的意思是通过由外而内的顺序||,探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的意思是通过上面的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智慧。
3.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提出了毋自欺的要求: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不知道的时候、场合||电脑c盘满了怎么办,仍然能做到和人前一样有修养、有原则。
接下来||,文章用一个小人不能慎独从反面论证。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不能慎独||,要掩盖自己独处时的过失||,所以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大学》中说||,别人看自己的时候||,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玻璃人||,心肝五脏都能被看见。人和人相处||,会长时间交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君子要引以为戒||,要慎独。人前不伪善||,人后不为恶。这便是诚意||,是修养。
4.正心
正心首先是心不能乱||,不能被各种情绪扰乱自己。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认为:鲁莽武断、畏首畏尾、玩物丧志、患得患失这四种非常态的情绪||,都是影响人的判断力的因素。非常态情感因素||,会左右人的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