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入德之门——
《大  学》
随着推荐好文章活动的深入开展,选书倒一时成了个问题,为此我还专门跑了趟新华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惘顾左右,最后决定借助这个活动的督促作用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了一篇自认为值得读、应该读,却一直没能静下心来仔细读的文章——大学》。¤
【引子】
这种文言的儒家文章,可能给人的感觉是读起来诘屈聱牙,理解起来迂腐晦涩,¤但书中的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间虽也屡遭批判,并且在我们提倡平等自由的今天看来也的确存在很多糟粕,但其在传统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未在根本上动摇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儒家文化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人格心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淀在国人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识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隐或显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所谓“十人九儒”今天姑且让我们抛开理学家的庄严面目与经学家的道德衣冠,尝试走近我们的国学经典,不妨就从列《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始。¤
【简介】
《大学》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国学圭臬之作,其实并不是一本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鼎力尊崇;南宋朱熹又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作《四书章句集注》,最终成为儒家经典,位列《四书》之首其作者向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曾参。(《三字经》中有一句“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也有研究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儒生所作)《大学》的“大”字,先秦时念“太”,所以《大学》在宋朝以前称“太学”。 ¤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小戴礼记》中的《大学》原文;另一个是经朱熹编撰整理,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的《大学章句》,此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本篇即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一词,朱熹解释为大人之学 区别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程颐称《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读四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文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既是《大学》的逻辑构架,也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义理纲维。¤
【简介】
所谓三纲是指:
明明德 光棍节 短信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亲近、体贴并感化民众,使之弃旧图新
止于至善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作为目标不断努力。
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寄托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把握这个三纲读《大学》可以纲举而众目张。¤
【简介】
所谓八目,是实现上述三个纲领的途径。具体是指: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致知:得到了如何面对世界的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提升品行,修养身心;
齐家:管理好自己家庭和家族;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属国;
平天下:使天下和谐太平。
前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圣;后三个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而“修身”一目贯穿始终。¤
【简介】
整篇《大学》文辞简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最大亮点是全面地总结并提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以及实现这一思想的实践路径。后经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特别是北宋朱熹、明朝王阳明分别的阐述、发扬,并与“释”、“道”文化不断碰撞博弈,其内涵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产生了极大影响。¤
【主要观点和经典句摘】
因为时间所限,下面摘取了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提纲挈领反映本文结构与叙述逻辑,同时又耳熟能详的一些章句供大家赏析。¤
章句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人性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广泛地亲近、感化民众,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时间关系,……
【解读】
“明明德”:这三个字,既是刚才所说的三纲领的基石,也是整篇《大学》的灵魂。前一个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使之明的意思。后一个作形容词,意思是光明正大。儒家学说一般认为人性本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荀子,《大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性善论观点,并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人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长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性里具有天生的美好品德,但是并不能够永远的显现彰明,“苟不教,性乃迁”,有时又会被人的另一些私心恶念所蒙蔽,因此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让人原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这一思想后来演变为孟子的心之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三纲领中的第二纲是 “亲民其中“亲”这个字按照朱熹的解释应通假为,是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意思是用自己的德行来影响、感化民众,使之不断自新。我个人更倾向于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亲近于民,体贴百姓,然后感化民众,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止于至善” 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意思是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作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这里的“止”不是停止,朱熹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就是一定要达到而不改变。至善是最高的善,是一种理想境界,相当于我们马列的“共产主义”。止于至善就是让人的生命止于无限展开的道德努力之中,至善无休,何止之有?止于无止,方是真止。就是老子所说的“知阳守阴”,就是《易经》中所描绘的既济未济特长爱好怎么写”,就是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三句话作为《大学》的开篇之语,大气磅礴,简洁、有力,连标点二十个字,却概括出了本书乃至整个儒学的总纲领,足以和人类的任何其他光辉文化比肩而立、平等对话,因为它说出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根本原因,说出了人类自我革新的根本使命,说出了人类发展的根本归宿。
我自己心血来潮从我们教师的角度还续貂了一句,供大家一笑:“教师之道,在明师德,在爱生,在止于卓越” ¤
章句赏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
知道明确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遇事安和;遇事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解读】
这句话在解读《大学》时被称为七证,其中知止二字最妙,不“知止”,人无定向,无所适从。目标明确,才能心无旁鹜,才能定下心下,才能冷静地考虑权衡,最终才能有所收获。先“知其所止”最后“止于至善”,将人的精神安顿下来,拨云雾而见青天,一片光明。相比佛学的空,道学的无,避免了些许玄虚和飘渺,让人脚踏实地,笃实践履,同时又不乏延展。¤
章句赏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和谐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都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大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提升自身的品行;要想提升自身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世界的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和谐太平。  
上自君主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解读】
以上这一段特别受到孙中山的推崇,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政治哲学之瑰宝。
前面文章简介中我们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八目,是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的途径。南宁水果批发这八目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但并不是纯粹的线性逻辑,“修身”这一目贯穿始终,与前面的 “内修四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林珊珊大白离婚”,是“内圣(内求于己)”,是“明德”;与后面的外治三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是“外王(外用于世)”,是“事功《大学》主张由明德到事功,把事功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类似于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
第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将“修身为本”与“止于至善”,个人与体在“明明德”上得到统一。通过由果至因的倒推,描述了循环往复的道德实践过程,由修身出发,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后,又在更大范围内使明明德成为可能,引导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去修其身,使每一个人的道德理想都得到充分实现,而每一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反过来又促使家齐、国治、天下平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也都努力在提升自己,但我们的 “修身往往都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面技巧和权谋上,而忽略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在根本,往往技巧越多,偏离自己的内心就越远,就越易走火入魔。¤
盘锦爆炸
章句赏析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句话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从根本上研究它的规律。
【解读】
沈阳中考成绩查询入口 “格物”这个概念向来是《大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家学者,已经争论了两千年,歧义甚多,莫衷一是,不胜枚举格物致知在宋朝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前两天从《读者》上看到,在世界大学中排名比清华北大还高的香港大学的校训就是“明德格物”。 我第一次接触到格物致知王阳明著名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
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扬善去恶是格物”,并把“格”解释为“去除”,去除心中的私心杂念,格去心中之物;而按朱熹的说法“格物致知”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并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把学问引向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对儒家读死书的误解¤
章句赏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顺其自然。
内心的真实一定会显现到外表上来,品德高尚的人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